陳定玉 王仁強
(重慶市中醫院,重慶400013)
·證治探討·
三棱、莪術在脾胃病治療中的應用經驗
陳定玉王仁強△
(重慶市中醫院,重慶400013)
本文介紹脾胃疾病應用三棱、莪術的經驗:認為應大膽使用該藥對與他藥組方以求良效,并分析辨治和應用要點,介紹其使用指征和不良反應的處理,最后提供典型病例作為參考。
脾胃疾病三棱莪術
本文通信作者王仁強系重慶市名中醫,國家第5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王仁強名中醫工作室”導師,從事脾胃病工作近40年,對胃腸疾病治療有較高造詣。脾胃疾病的主要病因病機是多方面的,其中長期情志抑郁、焦慮、久思傷及脾胃,肝失疏泄,氣機郁結,或平素體質素虛,和久病調養不當而致脾胃虛弱、脾胃氣機升降失調而致脘腹脹滿、呃逆、胃脘痛等癥狀。三棱、莪術在脾胃病中的治療如用之得當可獲奇效,茲將有關治療經驗簡述如下,供同道參考。
三棱、莪術廣泛用于臨床各個系統疾病[1],為一藥對,味苦、入肝脾二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等功效,適用于治療各種癥瘕積聚、脘腹及肋下疼痛、飲食積滯、痞滿呃逆等癥。但臨床上往往出現兩種情況,一者不少醫家視二藥如洪水猛獸,恐其有性猛開破之慮,多棄之不用;脾胃虛弱者更是主張不用[2]。二是即使用了也因出現一些不良反應而停藥,甚為可惜。
胃脘疼痛:以胃脘隱隱作痛為其主訴,用金鈴子散配三棱、莪術;以胃脘脹痛為其主訴的,用柴胡疏肝散配三棱、莪術;胃脘疼痛較重,疼痛時間長,且有血瘀征象的用失笑散加九香蟲,配三棱、莪術;有癥瘕積聚者用血府逐瘀湯配三棱、莪術;頑固呃逆者用丁香柿蒂散配三棱、莪術;脘腹痞滿者用半夏厚樸湯配三棱、莪術;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用保和丸配三棱、莪術。
上述列舉數種脾胃病其主方都是臨床常用方藥,但其療效并不十分理想,但加用三棱、莪術后往往有意想不到之效果。究其原因就是三棱、莪術具有獨特的行氣消積、祛瘀之功效,與主方相伍可提高對主癥治療效果。筆者曾對上述幾種常見主癥單用主方和在主方基礎上加用三棱、莪術治療,分別進行過統計,加用三棱、莪術組無論在主癥消除時間,療程長短,預后等多方面均明顯高于單用主方組,表明三棱、莪術在脾胃病治療中功不可沒。
2用三棱、莪術后常見不良反應
臨床中應用三棱、莪術,時有不良反應發生。常使不少醫家困惑,用之怕不良反應發生,不用效果則不彰。
2.1泄瀉[2]不少患者服用三棱、莪術后出現泄瀉。輕者為稀溏便,每天4~5次,腹中腸鳴不斷;重者以水樣便伴腹痛腹脹,大便6~7次以上。
2.2腹痛、腹脹加重有相當一些患者服用三棱、莪術后原有腹痛及腹脹癥狀不減,反倒加重。
2.3矢氣大增不少患者服用三棱、莪術后矢氣不斷,常因矢氣頻作而難堪。
2.4氣陷氣短、氣虛乏力等氣陷表現,是服用三棱、莪術后一些患者的又一反應。
區域經濟與商業綜合體發展之間的矛盾,包括商業綜合體本身存在的問題,也包含區域經濟發展中對商業綜合體的盲目追求。區域經濟的發展更加需要對商業綜合體的建設給予客觀認識和理性對待,從經濟發展的目標和商業綜合體開發兩方面探索兩者和諧共建的路徑,只有讓商業綜合體的建設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才能讓商業綜合體的建設實現可持續,才能讓區域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好。
上述幾種不良反應,筆者認為有以下幾種原因使然,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可有效消除這些不良反應的發生并有效提高其治療效果。
3.1辨證施治使用三棱、莪術者,要視其病程長短、體質嬴弱、治療前大便性狀改變等詳細詢問或診視。體質偏弱者,平素便溏,三棱、莪術用量宜輕,一般5~9 g即可,同時一定要在主方中加用淫羊藿,或巴戟,重用炒白術至30 g,這樣既有健脾溫腎之功效,又可有效防止泄瀉的發生,與主方相伍又可提高主方的治療效果,相互有很強的協同作用。
3.2注重疏肝解郁,行氣止痛腹痛、腹脹加重者究其原因可能在主方中除了用三棱、莪術具有理氣之功外,疏肝解郁藥的使用或認識不夠有關,一昧妄用三棱、莪術而忽視肝與脾之間的關系,也是效果不彰的重要原因。筆者認為在以腹痛為主癥的治療中,一定要將疏肝解郁、行氣止痛放在首位,在此基礎上加用三棱、莪術才會收到較好的效果,同時對濕熱型的患者一定不用黨參而換用太子參,以防黨參壅阻氣機反使腹脹加重。
3.3防理氣或破氣太過矢氣增加,是采用三棱、莪術后腑氣通暢的一種表現,與病情改善有益。但不矢氣頻作,也傷大雅,同時也說明或理氣或破氣太過。造成這種原因我認為除了用三棱、莪術之外,其他的行氣理氣藥在主方中用之太多太過有關,如香附、青陳皮、厚樸、炒積殼、大腹皮等等均在其主方中,理氣藥過于集中使用,意欲消脹除滿,如此就不是理氣、行氣,而是破氣,欲速則不達。所以筆者在所有用三棱、莪術的處方中,理氣、行氣藥用量很輕,味數宜少,盡量做到用藥輕靈,同時一定要在原方基礎上加用消導藥,這樣才能有效助消化,防壅滯、健脾胃,矢氣自然減少。
3.4重視健脾補氣氣陷,氣虛無力者,一般平素體質就相對較差,同時與醫者對健脾益氣藥的使用和重視不夠,以及三棱、莪術藥量用之太大有關。體質差,脾胃虛弱者不是不可用三棱、莪術,只要用之得當,一定可取得較好的效果[3]。對體質較差者,一定要重視健脾補氣藥使用:四君子散為其主方,可重用黨參益氣健脾,氣虛重者可用生曬參易黨參,以加強健脾補氣的功效;一般不用黃芪,因黃芪補表氣而非補臟氣,氣虛又伴有腹脹者多因黃芪有升提作用常會使氣機不利,故多棄之不用。這一觀點僅個人管見,僅供參考。將三棱、莪術用量減至5~9 g即可有效防治因破氣耗氣至氣短無力者,可達到較好治療效果。
4.1要充分注意脾胃和肝腎之間的關系在使用三棱、莪術時既要疏肝解郁,又要健脾補腎;用柴胡、枳殼或郁金疏肝解郁必不可少,每方中必用淫羊藿溫補腎陽,這樣用藥既可使三棱、莪術充分發揮其主要功效,又可增強主方治療效果。脾胃“得陽始運”才能共奏健脾且運脾之功效,只重健脾而忽視運脾往往是乏效或易反復的主要原因。
4.2重視白術的應用但凡采用三棱、莪術者,在其主方中均用炒白術,尤其對脾胃虛弱者,取炒白術有較強健脾之功效,與三棱、莪術同用可有效提高療效,如平素便溏者,可重用而無氣機壅滯之慮。《本草求真》中論及莪術,曰“若虛人服之,須得參術相肋”,即是此理。
4.3消導藥的正確配伍,是提高三棱、莪術療效關鍵三棱、莪術與消導藥一定要合用才有更好效驗。在胃鏡檢查工作中,經常發現胃因各種原因致胃蠕動減慢或有宿食停滯。在使用三棱、莪術時忽視消導藥的使用,往往效果就差,且不良反應發生機率就大,反之則可大大提高療效。為此,常在主方中加隔山撬、雞矢藤或雞內金等,可達健脾運脾,消導除滯之功效。
4.4盡量不用粉質成分含量高的健脾藥薏苡仁、扁豆、芡實、山藥等確有健脾除濕的功效,但這些中藥往往會使腹脹加重。故一般在使用三棱、莪術時對上述諸藥棄之不用,而多用隔山撬、雞矢藤等既有健脾又有消滿除脹且無氣體產生過多之慮的藥物。
4.5注重芳香醒脾藥的獨特治療作用脾胃疾病往往胃脘呆滯、運化差,故需要十分注重芳香醒脾藥的使用,加用玫瑰花或素馨花、臘梅花。花類藥往往因其味芬香而有醒脾作用,《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即指出“香者,氣之正,正氣盛則除邪避穢也”,《本草正義》說玫瑰花“香氣最濃,清而不濁,柔肝醒脾,芳香諸品,殆無其匹”,與主方和三棱、莪術同用,可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
4.6服藥方法要講究三棱、莪術是行氣消脹藥,但服法不注意,其效驗即大打折扣或不良反應就易發生,服藥量一定要掌握,每次藥量不宜過大,以80~100 mL為宜,否則極易加重腹脹或腹泄,且一定要在飯后1 h左右溫服,體質稍差、脾胃虛弱者盡可能熱服,才能鼓動三棱、莪術消磨開散之力,恢復胃之“以降為順”的生理功能。
以上數點,只要充分注意在“放膽用之”時,細心斟酌,隨時體驗,“息息與病機相符,而后百用不至一失也”[3],可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范某,女性,28歲,初診(2015年6月20日)訴胃脘脹滿、隱痛,納呆,呃逆2年余,食后脹滿更甚,因此先后在多家醫院求醫,但療效不顯。細酌其大多處方是以健脾理氣藥為主,方劑多為香砂六君子湯、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樸湯等。癥見: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弦。中醫辨證:胃脘痛,脾虛肝郁證。治療以健脾益氣、疏肝解郁。處方:太子參30 g,白術15 g,茯苓15 g,陳皮10 g,法半夏15 g,柴胡15 g,炒枳殼10 g,桔梗10 g,佛手10 g,三棱10 g,莪術10 g,隔山撬10 g,玫瑰花15 g,白豆蔻10 g。二診(2014年6月27日)服藥1周后,胃脘脹滿、呃逆明顯減輕,食欲仍較差,上方去佛手加雞內金10 g,山楂10 g以加強消食化滯作用。7劑,水煎服,每日1劑。三診(2014年7月4日)胃脹滿、疼痛基本消失,納食明顯增加,效不更方,經服10劑后諸癥消失,隨訪半年后未見復發。
按:本例患者虛實夾雜,既有面黃、納呆、脈細等脾虛之象,又有脘腹脹滿、噯氣的氣滯之征。前醫屢用健脾理氣藥而效果不彰,乃忽略肝與脾之間關系。本案既要健脾益氣,且要疏肝解郁,特別佐三棱、莪術與參、術、芪并用才能開胃行滯,消脹除滿。正如張錫純所言“三棱、莪術與參、術、芪諸藥并用,大能開胃消滯,又愚所屢試屢效者也”,同理,胃病日久,脾胃虛弱,久虛必積滯不化,又阻礙脾胃升降,正氣難以恢復,故在健脾益氣基礎上少佐三棱、莪術,酌加玫瑰花芳香醒脾,絕無耗氣破血之弊,藥合病機,故收效迅捷。
[1]郭云協.對藥三棱、莪術治療膽胃病舉隅[J].遼寧中醫藥雜志,2006,33(12):1643.
[2]石楊.李秋貴應用三棱與莪術經驗集萃[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9(2):137.
[3]李寧隆.張錫純臨床用三棱、莪術經驗淺探[J].現代中醫藥雜志,2004,15(1):19-20.
R249.8
A
1004-745X(2015)12-2138-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12.023
2015-09-22)
(電子郵箱:CDY19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