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玫治療婦科疑難雜癥驗案兩則
王榮莉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100035)
【關鍵詞】周玉玫;婦科疑難雜癥;驗案
周玉玫老師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婦科專家,副主任醫師,從事中醫婦科臨床工作 40余年,在治療不孕不育、帶下病、婦科雜癥方面有十分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有幸跟隨周玉玫老師學習,親聆教誨,深感周玉玫老師中醫功底深厚,其辨證、遣方用藥經驗獨到,療效卓著。今選治療不孕癥、帶下病病例實錄,以期與同道共享周玉玫老師治學思想。
不孕癥患者
患者某,女, 34歲。初診時間:2012年12月25日。主訴:求子。結婚6年,4年前曾受孕行人工流產術,正常夫妻生活未避孕3年未受孕。患者月經周期規律,一般32~37 d,經期7~9 d,月經量中等,經色暗,有血塊,經期腹痛,偶爾伴惡心嘔吐,腹痛得溫則舒。平時畏寒肢冷,白帶量多,無異味,食納可,睡眠易醒,醒后入睡難,二便調。末次月經2012年12月3日。查:面色萎黃,精神可,發育中等,聲音低沉,情緒一般,舌紅,苔白,脈沉細,左側遲脈無力。輔查:B超示子宮大小3.6 cm×3.6 cm×3.1 cm,子宮內膜0.6 cm, 左卵巢2.3 cm×1.6 cm,右卵巢2.6 cm×1.8 cm。診斷:繼發性不孕;辨證:腎陽虛夾肝瘀。治以溫腎暖宮佐以養肝。擬方:仙茅10 g,仙靈脾10 g,紫河車30 g,巴戟天30 g,葫蘆巴30 g,花椒15 g,肉桂10 g等。以溫腎暖宮,促進黃體發育。
2013年1月3日復診:患者于2013年1月1日來月經,經量中等,色暗,有血塊,輕痛經。舌淡,苔薄白,脈沉細微滑。周玉玫老師擬方:少腹逐瘀湯加減,以化瘀止痛生新。囑監測基礎體溫。
2013年1月6日復診:患者主訴月經干凈,無其他不適癥狀,舌淡暗,苔白,脈沉細。周玉玫老師擬卵泡湯治療,方藥:菟絲子30 g,枸杞子30 g,沙苑子30 g,巴戟天30 g,山茱萸30 g,紫河車50 g等。以滋陰養腎補血,促卵泡發育。囑繼續監測基礎體溫。
2013年1月14日復診:基礎體溫平穩,乃月經第14 d,無其他不適癥狀,舌淡,苔薄白,脈沉細微滑。老師予促排卵湯1劑,方藥:丹參10 g,桂枝10 g,香附10 g,當歸10 g,巴戟天15 g,鹿角霜30 g等。以益腎陰、溫經活血、促排卵。
2013年1月16日患者復診:基礎體溫降低0.3℃,患者舌紅,苔薄白,脈微滑。周玉玫老師予促黃體方劑7劑,并叮囑患者于當日進行房事。擬方:仙茅15 g,仙靈脾10 g,紫河車80 g,巴戟天30 g,山茱萸30 g,枸杞子30 g,花椒10 g,肉桂10 g,陽起石30 g等。以溫腎暖宮以促進黃體發育。患者1周后復診,基礎體溫平穩,36.6~36.9℃。繼服7劑。
2013年2月1日復診:患者基礎體溫呈雙向,持續升高,并有乳房脹痛,嗜睡癥狀,舌紅,苔薄白膩,脈細滑。尿HCG陽性,老師予健脾補腎方予保胎,并囑其注意事項等。后追訪患者于2013年9月30日剖宮產下一男嬰。
按語:老師在治療不孕癥患者時,首先是調理月經周期,依據中醫對月經產生的機制及生殖與“腎氣-天癸-沖任-胞宮”之間平衡協調理論,即行經期以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為主,促進內膜充分脫落,以生長新的內膜組織。卵泡期使卵泡不斷發育,以補腎陰為主,少佐助陽藥,陰陽互長。排卵期在補陰基礎上加上活血藥,促使排卵,也是古人所說的氤氳時期,陰陽結合即可成孕。黃體期主要以助陽藥為主,以促進黃體的生長、發育、成熟,為下一月經周期做準備。周玉玫老師根據月經周期中卵泡期、排卵期、黃體期、行經期的不同特點階段性、周期性、序貫式用藥。
在周玉玫老師的組方中,有獨特的用藥特點,即紫河車的運用。紫河車系健康人的干燥胎盤,經加工后干燥或研制為粉。該藥性味甘、咸、溫,歸心、肺、腎經。功效:溫腎補精,益氣養血。周玉玫老師取其氣血陰陽全補之效,為君藥,而此藥為血肉之品,能促進生殖系統發育。
帶下病
患者某,女,42歲。主訴:反復白帶量多10年,多次就診于西醫,予外用藥后癥狀減輕,但經常復發,痛苦不堪。2013年7月17日單位體檢時,查TCT:非典型鱗狀上皮(ACS-US);HPV:陽性,值為1563 pg/L。陰道鏡活檢病理結果為: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西醫診斷為慢性宮頸炎合并HPV感染。患者極為焦慮,擔心宮頸癌變,想求助中醫治療,于2013年8月4日就診。患者當時的情況為:白帶量多,色綠,有異味,陰癢不明顯,食納可,睡眠多夢,大便干,2~3 d,月經周期21~26 d,經期5 d,經量經色可。查:面色晦暗,體型偏胖,精神委靡,情緒不高,舌暗,苔薄白,脈弦細。周玉玫老師診為帶下病;辨證為濕熱下注。治則:清肝利濕。擬方:北柴胡10 g,枳實10 g,白芍10 g,生甘草6 g,魚腥草30 g,白花蛇舌草30 g,虎杖15 g,黃芩10 g,烏藥10 g,炒川楝子10 g等。并隨癥加減。患者口服3個月后白帶量減少,無異味,睡眠改善,大便一日一次,精神可。再次復查TCT:未見異常細胞;HPV:陰性,值為0.174 pg/L(參考值為0~1.0 pg/L)。
按語:慢性宮頸炎屬于中醫“帶下”范疇。帶下之名首見于《內經》,《素問·骨空論》說:“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帶下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帶下泛指婦產科疾病而言,由于這些疾病都發生在帶脈之下,故稱為“帶下”。 主要病因是濕邪,如《傅青主女科》說:“夫帶下俱是濕癥。”濕有內外之別,外濕指外感之濕邪,如經期涉水淋雨,感受寒濕,或產后胞脈空虛,攝生不潔,濕毒邪氣乘虛內侵胞宮,以致任脈損傷,帶脈失約,引起帶下病。內濕的產生與臟腑氣血功能失調有密切的關系,周玉玫老師認為患者長期受疾病的困擾,容易造成肝氣不舒,郁而成疾,橫逆乘脾,脾虛運化失職,水濕內停,下注任帶,約束無力,所以治療該患者主要以清肝經濕熱為主,周玉玫老師以四逆散為君藥以清肝胃郁熱;魚腥草、白花蛇舌草、黃芩清熱解毒,移除外邪;虎杖活血定痛,清熱散結、解毒,助君臣解毒之功;加上烏藥、炒川楝子一溫一涼共同作用于肝經痼疾。
·針灸療法·
收稿日期(201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