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46例
孫獻勛
(山西省古交市中心醫院,030200)
糖尿病(DM)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胰島素缺乏和(或)胰島素作用障礙,臨床主要表現為糖、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水電解質紊亂,可并發多種慢性并發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DM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文獻報道其患病率為17%~40%[1]。西醫學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病機制是高血糖、高血脂、微循環障礙、高黏血癥及高凝狀態,導致血管病變和代謝障礙,而表現為神經纖維退行性變和脫髓鞘改變[2]。其主要表現為感覺異常,多呈對稱性,肢體或皮膚感覺減退或有蟻行、麻木、疼痛、針刺、燒灼等感覺障礙,呈手套或短襪狀分布,甚者可致肌肉萎縮、運動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西醫學對其治療缺乏特異性方法。本院在2011~2014年共收治本病80例,其中46例采用常規西藥配合益氣活血通絡中藥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自2011年來本院共觀察8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6例,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齡30~67歲,平均53.2歲;糖尿病病史5~30年;空腹血糖6.6~14.6 mmol/L,平均11.4 mmol/L;周圍神經病變病程6個月~15年,平均6.2年。對照組34例,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齡35~71歲,平均55.2歲;糖尿病病史3~20年;空腹血糖7.2~16.3 mmol/L,平均10.2 mmol/L;周圍神經病變病程3個月~17年,平均5.5年。兩組病例的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等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參照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咨詢報告:糖尿病的定義、診斷、分型與糖尿病的并發癥》制定的標準:①糖尿病病史:糖尿病癥狀(典型癥狀包括煩渴多飲、多尿和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加隨機血糖(指不考慮上次用餐時間,一天中任意時間的血糖)≥11.1 mmol/L;或FPG(空腹狀態指至少8 h沒有進食熱量)≥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2 h血糖(2 hPBG)≥11.1 mmol/L。無糖尿病癥狀患者,需另日重復檢測血糖以明確診斷。②四肢及雙下肢對稱性疼痛或感覺異常(過敏、麻木、刺痛、灼熱、肢端發涼、蟻行感等),分布如手套樣或襪子樣,夜間或寒冷季節加重。③神經系統檢查:痛覺、溫度覺、震動覺明顯減退或消失。踝反射、膝反射明顯減退或消失。④神經傳導速度: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均顯著減慢。⑤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神經系統病變。⑥年齡18歲以上,75歲以下。⑦患者知情同意,志愿受試。
排除標準:①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通過飲食控制,增加活動量后空腹血糖<7.8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②年齡<18歲或>75歲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近1月內有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高血糖高滲狀態、或合并嚴重感染、外傷、大手術等;有急性冠脈綜合征、心力衰竭、急性腦梗死等應急情況者。④合并有嚴重的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并發癥,或其他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⑤4周內應用過神經修復藥物及改善微循環的藥物或服用與本病有關的中藥制劑者。⑥不合作者(指不能配合飲食控制,或不按規定治療者)。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綜合治療,包括糖尿病教育、合理飲食、控制體重、戒煙、限鹽、限酒、規律運動等,口服降糖藥物或應用胰島素控制血糖,以及相關疾病治療(調脂、控制血壓等)。空腹血糖控制在7.8 mmol/L以下,餐后2 h血糖控制在11.0 mmol/L以下,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下。
對照組:在常規綜合治療基礎上,予甲鈷銨注射液500 μg肌內注射,每日1次,2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評價療效,療程之間不間歇。
治療組:在常規綜合治療基礎上,予補陽還五湯加減,其基本藥物組成為:黃芪60 g,當歸12 g,赤芍12 g,川芎12 g,紅花12 g,桃仁12 g,地龍15 g。隨癥加減,肢體疼痛明顯者加乳香、沒藥;陰虛燥熱明顯者加天花粉、知母、熟地黃、生地黃、黃精滋陰;瘀血明顯者加水蛭、全蝎破血逐瘀;痰濕明顯者加法半夏、茯苓、陳皮化痰祛濕通絡;氣虛明顯者重用黃芪、人參;偏寒者加桂枝、熟附子溫陽散寒。每日1劑,浸泡半小時,水煎2次混合,分3次口服,藥渣加水2000 mL煎取汁,浸泡手足半小時,每日1次,2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評價療效,療程之間不間歇。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顯效:手足疼痛、麻木、針刺、灼熱等感覺異常癥狀基本消失,體征基本恢復正常,肌電圖提示感覺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較前增加5 mm/s或恢復正常。有效:感覺異常癥狀明顯減輕,體征明顯恢復,肌電圖提示感覺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較前好轉(<5 mm/s)。無效:各項癥狀、體征及肌電圖均無明顯改善。
結果:中藥治療組46例,顯效25例,有效1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6.96%;對照組34例,顯效12例,有效12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70.59%。兩組經統計學比較,中藥治療組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屬中醫“消渴”“痹證”“痿證”“麻木”等范疇,本病多因消渴陰虛燥熱,陰虛與燥熱互為因果,陰虛生內熱,燥熱耗陰液,日久傷陰耗氣,氣虛無力推動血液與陰虛燥熱耗傷血液共同導致血脈瘀滯,病久則陰損及陽,陰陽俱虛。故筆者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機主要為氣陰兩傷,瘀血阻絡,本虛標實。治宜益氣養血、活血通絡。西醫學研究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與微血管病變有關,神經的營養血管特別是小動脈和毛細血管的基底膜增厚,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血管壁內有脂肪和多糖類沉積,使血管管腔狹窄,血流緩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亢進,血黏稠度高,即西醫學的微循環障礙,為瘀血阻滯提供了客觀依據[2]。方中重用黃芪,補益元氣,使氣旺血行,瘀祛絡通,為君藥。當歸補血活血,活血通絡不傷血,與黃芪相合,益氣生血力強,為臣藥。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協同當歸以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力專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藥力,共為佐藥。可加用生地黃、熟地黃滋陰,共奏益氣養血、活血通絡之功。全方重用補氣藥與少量活血藥相伍,使氣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絡以治標,標本兼顧,使補氣而不壅滯,活血而不傷正。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當歸、川芎、赤芍、紅花均具有擴張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環、調節糖脂代謝、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地龍具有延長血小板血栓和纖維蛋白血栓形成時間等作用。
郝志漢等[3]應用益氣活血法自擬方藥(生黃芪30 g,葛根30 g,丹參30 g,川芎12 g,赤芍12 g,紅花12 g,威靈仙15 g,雞血藤30 g,當歸15 g,桂枝10 g,玄參10 g)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83例,有效率達89%。李少松[4]以補陽還五湯為主方加減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0例,有效率達83.3%。王春華[5]自擬益氣活血通絡方(黃芪30~45 g,生地黃、雞血藤各30 g,赤芍15 g,當歸、地龍、川芎各12 g,桃仁、紅花各10 g,水蛭10 g,牛膝15 g)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1例,有效率達90.62%。步運慧[6]將黃芪桂枝五物湯化裁為溫經活血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65例,治療組神經傳導速度與對照組相比均有顯著差異,有效率達92.3%。可見,臨床上不只要遵循益氣養血、活血通絡的治療原則,隨癥加減,結合西藥治療,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均有較高的療效。
參考文獻
[1]蘇明.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2010,25(4):736-738.
[2]王秀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西醫結合治療[J].光明中醫,2013,28(10):2158-2159.
[3]郝志漢.益氣活血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J].中國民間療法,2009,17(12):26-27.
[4]李少松.補陽還五湯治療糖尿病性神經病變30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3,11(7):42.
[5]王春華.益氣活血通絡方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1例[J].光明中醫,2008,23(10):1528-1529.
[6]步運慧.自擬溫經活血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65例[J].中國民間療法,2014,22(9):39-40.
收稿日期(201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