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治驗三則
王遠平王俊月鄧海燕
(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
筆者臨床喜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癥,多有效驗,現選錄三則,介紹如下。
真武湯治療頭暈案
患者某,男,23歲,大學生,2014年11月30日初診。主訴:頭暈臥床1 d。癥見:頭暈臥床,站立時加重,頭暈伴有欲嘔吐感,面色虛浮,眼瞼腫,口干不欲飲,口氣微有臭味,口不苦,小便偏少,色淡黃,額頭微汗,手心汗出,雙下肢涼,舌淡苔白膩,邊有齒印,脈濡。辨為陽虛水犯,上擾腦竅。治宜溫陽利水以降濁陰。處方為真武湯,具體藥為制附子10 g,白芍30 g,茯苓30 g,白術30 g,生姜30 g。2劑水煎服。12月2日復診:前一日藥后運動覺頭部出汗較多,后頭暈大減,前一晚半夜拉水樣便4次,便后覺全身輕松,晨起頭暈等癥消失,治愈。
按:《傷寒論》太陽病篇第82條云:“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動,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湯主之。”原文治療因太陽病過汗損傷少陰之陽所致之病證[1],此患者因少陰陽虛,水飲之邪乘虛而逆上而見頭暈,眼瞼腫,舌淡苔白膩、胖大有齒印皆乃水邪泛濫之癥,雙下肢冷便是少陰陽虛之明癥,故投真武湯以溫陽利水,患者服藥后半夜出現拉稀之現象,乃夜半正邪交爭,真陽旺盛,水飲之邪從大腸而走也,正如《傷寒論》278條言:“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桂枝加附子湯治療多汗案
患者某,男,22歲,大學生,2014年8月2日初診。病史:1周前因“扁桃體炎”而出現發燒等癥,在某中醫院就診,服用中西藥(具體不詳)后汗出熱退,因服藥后出現全身汗多而就診。現:全身汗多,以胸口為甚,伴惡風,撫之皮膚濕潤而冷,膝蓋怕冷。雖是盛夏,晚上仍需蓋被子,且睡時喜用手按心口方能踏實入睡,但欲寐,納可,大小便可。舌淡苔白膩,脈濡。去年因學校課程安排需游泳,冬天時手腳變得較以前冰涼。據癥辨為太陽表虛漏汗證,選方桂枝加附子湯。處方:桂枝10 g,白芍10 g,大棗6枚,炙甘草20 g,生姜3片,制附子10 g。4劑,水煎服。8月5日二診:患者自述服第一劑藥后,便感覺全身如暖流般在流動,頗為舒服,汗出減少,4劑藥后患者多汗之癥已徹底痊愈。
按:今時之醫,見西醫診為“炎癥”,便認為炎乃火上加火也,當投清熱解毒等苦寒直瀉之品。中醫的辨證論證精髓棄之不用,其終被西醫病名所束縛,療效固然不佳。此案雖是初起外感,但因醫者或過用苦寒之品,或發汗過多,損其衛陽,致其漏汗不止。汗出,惡風,太陽中風表虛也,桂枝湯證。胸口欲按者,乃心陽不足之候,桂枝甘草湯證。然此患者已出現“但欲寐,膝蓋冷”等少陰病之候,依衛出于下焦,太陽的底面是少陰,故增直溫少陰之火之附子也。合而言之便是桂枝加附子湯證。切中病機,活用經方,便可達到一劑知、二劑已之效。
茵陳五苓散治療右上腹疼痛案
患者某,男,20歲,2014年11月6日就診。自訴3 d前因在外應酬,喝酒過多,而見右胸脅下隱痛,不喜按,汗出可,口干不欲飲,無腹痛腹脹,納可,近日感覺皮膚微黃,大便黏膩,小便短少,色黃,舌苔白膩,邊有齒印,脈弦。辨為肝膽濕熱證,治宜清濕熱,利小便。以五苓散加味,處方:桂枝10 g,茯苓20 g,澤瀉30 g,白術15 g,蒼術10 g,茵陳30 g。2劑,水煎服。后電話告知,患者服完藥后覺小便變多,后右腹部疼痛消失,諸癥愈。
按:酒為濕熱之物,飲酒過度可致濕熱之邪蘊結肝膽,肝失疏泄而出現右上腹部疼痛,膽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膚而發黃。口干不欲飲、大便黏膩、小便短少、色黃皆乃濕熱之癥。故治療選用茵陳五苓散清濕熱,利小便。
參考文獻
[1] 李賽美,李宇航.傷寒論講義[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92.
單方驗法
收稿日期(201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