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藥結合治療橄欖腦橋小腦萎縮驗案舉隅
朱云紅戴淑清蘇莉
(山東省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 266033)
【關鍵詞】橄欖腦橋小腦萎縮;針藥結合;驗案舉隅
橄欖腦橋小腦萎縮是一種常見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主要病變累及小腦蚓部、絨球和橄欖體。本病起病緩慢,為少見遺傳病,多數病人于中年后發病[1],屬中醫學“痿病”范疇。目前西醫尚無較理想的治療方法, 運用中醫學針刺、中藥治療對改善癥狀有明顯的作用。
病例介紹
患者某,女,59歲。因“走路不穩, 發音不清5年,加重1年”于2014 年6 月4日入院。時值夏日,患者身裹棉服,頭戴厚帽。患者5年前不明原因出現雙下肢無力, 步態不穩, 經常跌倒,后漸出現反應遲鈍, 發音不清, 飲水嗆咳。近1年來已不能獨立行走,構音障礙, 伴周身陣發性不自主抖動,自汗出,畏寒明顯,飲食不佳,睡眠差,二便調。顱腦MRI示:小腦明顯萎縮。曾在本市各大醫院診斷為“橄欖腦橋小腦萎縮” ,經西醫治療(具體不詳)癥狀無好轉。
入院中醫查體:神情焦慮,面色萎黃,周身不自主抖動,伴眨眼、擠眉、聳肩,構音障礙,爆發性語言,不能獨立行走和起立,舌質紅,有裂紋,苔薄黃,脈弦。神經系統查體:雙眼有短暫水平眼震,顱神經無異常,感覺正常,肌力及肌張力正常,腱反射正常,昂伯征陽性,靜止性震顫,指鼻、輪替、跟膝脛試驗難以準確完成,病理征未引出。治療:以針刺配合中藥治療。針刺處方:風池、風府、百會、廉泉、大椎、至陽、肝俞、脾俞、腎俞。配穴:上肢為內關、合谷;下肢為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太沖、太溪、涌泉。針刺: 患者選側臥位,選用0.3 mm×40 mm毫針,風池、風府穴向鼻尖斜刺1寸,進針后提插捻轉行針,以局部出現酸脹感為佳;百會穴向前平刺1寸,平補平瀉法; 廉泉穴向舌根斜刺0.8寸,大椎、至陽向上斜刺0.8寸、背俞穴斜刺0.8寸,針感以脹麻為主,余穴按常規針刺,平補平瀉,留針30 min,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休息2 d。中藥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柴胡12 g,桂枝12 g,半夏9 g,黃芩9 g,生龍骨30 g,生牡蠣30 g,白芍30 g,炙甘草12 g,黨參15 g,夜交藤30 g,浮小麥20 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1周后患者周身陣發性震顫頻率明顯減少,持續時間縮短,且汗出、畏寒癥狀減輕,1個月后出院時可在家人攙扶下行走,每日僅在緊張或情緒激動時出現震顫,持續時間數分鐘左右,汗出畏寒癥狀改善,改穿夏裝,語言轉清,基本無飲水嗆咳。指鼻、輪替、跟膝脛試驗能準確完成,但動作緩慢。
按語
橄欖腦橋小腦萎縮屬于遺傳性疾病,該患者母親、姐姐均患有此病,故屬先天稟賦不足,腎元虧虛,腦髓不充,筋脈失養所致。《素問·靈蘭秘典論》云: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只有腎臟作強功能正常,人體動作方能協調自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腎陰虧虛日久不能制約亢陽,虛風內生,故見肢體軀干震顫,走路不穩,甚則臥床不起。六經辨證屬少陰、厥陰并病。六經病證,是經絡、臟腑病理變化的反映。病至厥陰,肝木失調,心包亦受邪,相火上炎,而見神情焦慮,失眠,汗出,舌紅苔黃脈弦均為佐證。本患者病久陰損及陽,出現陽虛,故見畏寒怕風。故治療以滋陰補腎、平肝潛陽、調達陰陽為法。針刺取穴以足少陽、足太陽膀胱經及督脈為主。肝膽相表里,足少陽膽經之風池穴,能熄風止痙,平肝膽之逆氣,清瀉肝膽之郁火。督脈“總督諸陽”,為“陽脈之海”,具有統領全身陽氣、調達陰陽、醒神清腦、填精益髓的作用。足太陽膀胱經之肝俞、脾俞、腎俞為背俞穴,有調理肝脾腎之功。配以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內關可清心寧神,寬胸和胃理氣;陽明經之合谷、足三里,寓以“治痿獨取陽明”之意。筋會陽陵泉舒筋活絡;三陰交、太溪、涌泉乃滋陰補腎要穴。諸穴組合,以滋陰補腎、養血熄風、平肝潛陽、舒筋活絡、調達陰陽。從經絡辨證上講,厥陰與少陽相為表里,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第107條:“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該方臨床上多用于精神情志類疾病的治療,效果較佳。方中小柴胡湯有和解少陽、清泄積熱之功,龍骨、牡蠣主入肝、膽、腎經,有重鎮安神、潛陽補陰之功,再加白芍,配桂枝以和營解肌,調和營衛。全方滋陰補腎、疏肝解郁、重鎮安神、通陽泄熱。中醫在治療本病上發揚了其優越性,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王維治.神經病學[M].第5版.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