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靜 任冬冬 付寒蕾 肖 婷
(1.河南中醫學院,河南 鄭州450008 2.河南省禹州市中心醫院)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1]。病變主要限于大腸黏膜與黏膜下層。臨床表現為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病情輕重不等,多呈反復發作的慢性病程。本病起病多數緩慢,少數急性起病,偶見急性暴發起病。病程呈慢性經過,多表現為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少數癥狀持續并逐漸加重。部分患者在發作間歇期可因飲食失調、勞累、精神刺激等誘因誘發或加重。中醫學將本病歸屬于“痢疾”“泄瀉”“腸風”等范疇,為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緒抑郁、稟賦不足及久病臟腑虛損等病因所致,主要病機是脾虛濕盛,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腸道分清泌濁、傳導功能失司[2]。病位主要在腸,脾失健運是關鍵,同時與肝腎關系密切。基于本病的病因病機,中醫治療原則為運脾化濕,兼顧調整各臟腑功能。筆者采用脾經、大腸經特定穴埋線療法治療本病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患者某,女,25歲,2013年7月15日就診。主訴:大便質軟,不成形2年余。現病史:患者2年前不明原因出現間斷性發作晨起腹痛,急欲便,如廁,大便質軟,黏膩不爽,排便后腹痛緩解。患者平素納食正常,喜食肉食,但形瘦體弱。西醫診斷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經西醫對癥治療后未獲效。故就診于針灸科以求進一步治療。就診時見:面色稍萎黃,間斷性發作晨起腹痛,急欲便,如廁,大便質軟,黏膩不爽,排便后腹痛緩解,常感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緩。
該患者平素喜食肉食,肥甘厚膩易于釀生濕邪,濕邪易困脾土,使脾運失職,升降失調,清濁不分,發為本病。治療原則為健脾化濕,兼顧調整各臟腑功能。患者仰臥于治療床上,囑其放松。具體治療方案如下:①穴位處方:中脘、氣海;雙側天樞、足三里、上巨虛、陰陵泉、三陰交、脾俞、大腸俞。②操作:取上述穴位,局部消毒后,取一次性醫用PGLA可吸收縫合線(規格:3mm×2cm)置于埋線針(7號)針管的前端,用鑷子將線體完全推入針管內,左手拇、食指舒張進針部位的皮膚,右手持埋線針,迅速將針刺入穴位,并調整針尖到達適宜深度,以患者產生酸脹沉麻的針感為度,此時一邊推動針芯,一邊退針,出針后按壓針孔片刻,確定針孔未出血后,敷醫用創可貼于施術部位,再逐一進行余下穴位的埋線治療;治療1個月1次,連續2個月對患者進行2次治療。治療期間囑患者清淡飲食,忌油膩辛辣刺激飲食,忌羊肉、海鮮、香菜等發物,調暢情志,勞逸結合,合理作息。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是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西醫學目前對其病因沒有明確的認識。西醫對本病的治療除強調休息、飲食及營養,對腹痛泄瀉癥狀對癥治療外,多采取氨基水楊酸制劑、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治療,重型患者及并發大出血、腸穿孔等嚴重并發癥者施以手術治療。本病的預后:大部分患者經治療后,仍多反復發作,輕度及長期緩解者預后較好。慢性持續活動或反復發作頻繁者,預后較差,即使選擇手術治療,亦達不到100%的治愈率。病程漫長者癌變危險性增加。
西醫西藥治療本病雖具有確切的療效,但治療過程漫長,特別是緩解期的維持治療,至少要維持3年。且治療本病常用的氨基水楊酸制劑又存在著兩類不良反應[1]:一類是劑量相關的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食欲減退、頭痛、可逆性男性不育等;另一類是過敏反應,有皮疹、粒細胞減少、自身免疫性溶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由于治療本病的西藥存在不良反應,很難使患者嚴格堅持漫長的治療過程。因此,筆者嘗試選擇特定穴埋線的治療方法。對患者進行2次埋線治療后,患者自述大便已成形,無晨起腹痛癥狀,納食可,體重增加5kg,患者精神狀態良好,精力充沛,神清氣爽。
筆者治療心得如下:本病病位主要在腸,脾失健運是關鍵。因此筆者施定治療原則為健脾化濕,兼顧調整各臟腑功能,取穴多用脾經和大腸經特定穴為主:分別取大腸經募穴天樞,大腸經背俞穴大腸俞,俞募配穴加上大腸經下合穴上巨虛,以調理腸腑傳導功能而止瀉;脾經合穴陰陵泉,脾經背俞穴脾俞,肝脾腎三經交匯穴三陰交,以健運脾土,助脾化濕而止瀉;由于“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所以本病的病機主要在于脾胃的功能障礙[3],因此另取胃經下合穴、合穴足三里,腹會及胃經募穴中脘,整體調理紊亂的脾胃功能。又因該患者已有2年余的病史,久瀉多虛,必有氣虛,遂輔以氣海穴鼓動全身氣機,增強正氣。筆者治療本病療法上攻補兼施,整體調理肝脾腎及胃腸功能,遂取得滿意的療效。
針灸治療被認為是一種無副作用的綠色物理療法,而且也具備簡、驗、便、廉、全的療效特點。埋線療法是針對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而改良的一種針灸療法,既保留了針灸的確切療效,且其刺激量明顯高于普通針刺,增強推行經絡之氣運行之力,通過疏通經絡以調節陰陽平衡,驅邪外出,修復腸道,達到治療目的。
本療法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取得了良好的療效,操作簡便,費用較低,無副作用,可作為治療本病的方法之一。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10-415.
[2]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245-253.
[3]高希言.針灸學臨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