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娜 劉文明
(濟南軍區青島第二療養院,山東 青島 266071)
丹毒是由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膚或黏膜、皮下組織內淋巴管及其周圍組織的急性炎癥,俗稱“流火”。下肢丹毒多由足癬繼發感染或下肢外傷引起,其主要特點為患肢皮膚紅、腫、熱、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1],臨床常規治療方法為青霉素類抗生素靜脈滴注,但疼痛緩解較慢,病情好轉及痊愈時間較長。筆者采用傳統抗生素治療的基礎上外敷馬應龍麝香痔瘡膏,以更快地緩解疼痛,縮短治愈時間,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42例患者均為我院門診就診的下肢丹毒患者,其診斷符合《皮膚性病學》診斷標準[1]。42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2例,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齡(54.6±18.2)歲。對照組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齡(50.8±17.5)歲。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予注射用青霉素鈉800萬U,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青霉素過敏者采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4g靜脈滴注,每日1次。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馬應龍麝香痔瘡膏外敷,用無菌棉簽蘸藥涂擦患處,用無菌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2次。
療效評定標準。痊愈:體溫及血常規白細胞計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及患處紅腫熱痛消退,附近淋巴結明顯縮小或消退;好?轉:體溫下降接近正常,全身癥狀消退,患處疼痛腫脹減輕,紅腫范圍縮小,附近淋巴結壓痛減輕;無效:全身癥狀雖改善,體溫及白細胞計數改變不明顯,局部紅腫灼痛無明顯改善,或丹毒病灶結毒化膿。1周治愈率:7d內丹毒痊愈患者占該組總人數的百分率。
治療組疼痛緩解時間、病情緩解時間、治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1周治愈率為90.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丹毒是由溶血性鏈球菌從皮膚或黏膜的細微破損處侵犯皮膚內網狀淋巴管所引起的彌漫性炎癥。通常采用抗菌藥物全身治療及局部敷藥治療以殺滅病原菌。丹毒在中醫學上屬于“流火”范疇,是由于素體血分有熱,外受火毒,火侵脈絡,熱毒搏結,郁阻肌膚而發,發于下肢者夾有濕熱[2];或因體表失于衛固,邪毒乘隙而入;或因破傷感染,以致經絡阻塞,氣血壅滯而成。治療應涼血解毒,利濕清熱,散結化癖。傳統的抗菌藥物不具有止痛和消腫作用,在早期癥狀改善方面效果不佳[3]。馬應龍麝香痔瘡膏含麝香、珍珠、人工牛黃、琥珀、硼砂、冰片、爐甘石等藥,有清熱解毒、祛腐生肌、活血化瘀、抑制多種致病菌生長并殺滅細菌、促進肉芽組織生長等功效。在給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療基礎上,采用馬應龍麝香痔瘡膏外敷治療下肢丹毒能在較短時間內促進腫痛消退,縮短痊愈時間,提高治愈率,方便價廉,適于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1]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3.
[2]顧伯華.實用中醫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426.
[3]劉明輝,李長安,江山.金黃散外敷聯合青霉素治療丹毒22例[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9):4909-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