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斌
(本溪市本鋼總醫院,遼寧 本溪 117000)
淺談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恢復作用
石 斌
(本溪市本鋼總醫院,遼寧 本溪 117000)
目的 觀察康復護理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恢復過程中的作用。方法 選擇52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將研究對象按照入院時間的先后分為兩組,分別為康復組和對照組,每組26例患者。兩組患者的治療都是選擇神經內科藥物進行,對照組所采用的護理方式為常規護理,對照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了康復護理。療效觀察則采用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CSS)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rthel指數(MBI)評估對兩組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兩組患者在經過治療后其MBI都得到提高,但是康復組的MBI明顯要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康復護理對于腦梗死患者的恢復有明顯的作用。
康復護理;腦梗死;恢復
腦梗死是一種常見的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的腦血管疾病,具有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的特點[1]。目前對于腦梗死的治療大多都是采用常規的藥物治療,但是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和康復訓練較少,目前也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案能夠預防患者的功能性喪失。為了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避免肢體廢用,最大限度的恢復其生活能力,我們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1.1資料:選擇52例經CT、MRI證實的在我院就診的腦梗死患者,患者為首次確診并符合我國腦血管病診斷標準。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別為30例、22例;患者年齡45~82歲;患者都是在發病2 d之內進入本院就診,入院治療時間為(28.5±2.15)d。所有患者在入院時意識清楚,沒有智力以及精神障礙,生命體征平穩;對于本項目了解并自愿參加;在檢查過程中排除了存在肝腎功能障礙、心血管疾病、無法正常交流、大面積腦梗死的患者。52例患者按照入院先后分為兩組,分別為康復組和對照組,每組2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腦梗死類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對照組的患者采用常規的護理,護理內容包括對病情變化實時監控、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檢測、控制患者的血糖等;患者在病情穩定后要進行康復性訓練,包括肢體及關節的主被動運動、步行、按摩等,患者的所有訓練都是有患者本人獨立完成或者家屬輔助完成,護士只告知注意事項。康復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增加了康復護理,患者的康復護理在病情穩定后2 d后進行,康復護理持續30 d,康復護理完成后進行效果評價。康復護理的具體內容包括:①心理護理,幫助患者消除抑郁、情緒低落等消極情緒,鼓勵患者配合治療[2];②協助患者進行肌肉按摩,按摩時間控制在5分鐘/次,每天按摩4~5次,這樣可以防止患者肌肉萎縮以及關節變形;③幫助患者保持抗痙攣的體位;④幫助患者完成肢體主被動運動,要點是讓患者健肢帶動患肢做上舉運動,前臂旋前旋后,腕關節背伸、背屈等被動運動,運動時間為15分鐘/次,每天3次左右;⑤步行訓練,患者用上肢扶住床邊,兩腿分開并與肩同寬,下肢膝關節屈曲下蹲、起立,髖關節交替斜上,使患者逐漸負重,訓練時間為7~8分鐘/次,每天5次左右,要點是防止患者摔倒;⑥對患者進行記憶力以及語言訓練,每天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內容可以是詢問患者的住處、姓名、年齡出生年月等,讓患者回憶往事、介紹親戚朋友情況等,訓練時間為15分鐘/次,每天2次左右;⑦日常鍛煉,鼓勵并幫助患者完成一些生活功能,如穿衣、吃飯等。
1.3療效觀察
1.3.1神經功能缺損程度(china stroke scale,CSS)評分:包括意識、水平凝視、面癱、言語、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8項。評價標準:滿分為45分,分數越高說明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1.3.2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Barthel(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指數評定:對10項日常活動的獨立程度進行評判。總分100分,得分越低說明患者的自理能力越差。
上述兩項評分都是由專業人員進行,評分有2次,分別是康復前和康復后,最終得分是2名評分人員所給分數的平均值。
1.4統計方法: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說明結果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組患者經過康復護理后CSS評分如下:康復前對照組為(14.82± 3.20),康復前康復組為(14.21±3.16);康復1個月后對照組為(13.35 ±2.71),康復1個月后康復組為(11.56±2.72);對照組t=4.193,康復組為t=34.378;對照組P=0.008,康復組P=0.000; 組康復前為0.208,康復1個月為2.847;P組康復前為0.528,康復1個月為0.008。
2組患者康復護理后MBI評分表:康復前對照組為(52.74± 6.71),康復前康復組為(52.50±5.68);康復1個月后對照組為(57.24±6.93),康復1個月后康復組為(60.65±5.77);對照組t=7.404,康復組t=13.698;對照組P=0.045,康復組P=0.000; 組康復前為0.638,康復1個月為2.607;P組康復前為0.837,康復1個月為0.014。
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腦梗死患者的康復鍛煉要在患者意識清楚、生命體征穩定、發病48 h后進行[3]。腦梗死患者在康復前都在臥床,所有生活都由家人完成,患者缺乏主動性,因此患者在發病后其各項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缺損,為了讓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復,我們需要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結果表明,患者在經過康復護理后其功能缺損現象得到一定的改善,同對照組及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P<0.05),患者的心態及情緒逐漸好轉,能夠配合醫務人員的治療和護理。
[1]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 : 1-7.
[2] 劉水娥.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觀察[J].當代護士,2012,21(3):127-129.
[3] 李慧,姜亞芳.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2) :187-189.
R473.74
B
1671-8194(2015)35-02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