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科
危重癥患者腸內與腸外營養支持效果對比觀察
張科
目的 比較腸內和腸外營養支持療法在治療危重癥患者方面的臨床效果。方.72例危重癥患者隨機分為腸內營養支持組和腸外營養支持組, 各36例。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營養指標和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治療后, 兩組患者營養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腸內營養支持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腸外營養支持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腸外支持治療相比, 腸內營養支持治療不僅有效地改善危重癥患者營養不良, 還能明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危重癥;腸內營養;腸外營養;臨床效果
危重癥患者病重時, 其代謝較快, 若蛋白質和熱量等營養缺乏將加重患者免疫功能障礙, 進而引起機體感染和并發癥的發生, 嚴重者導致死亡。營養支持治療是臨床上治療危重癥患者的重要組成成分, 給予危重癥患者合理的營養支持治療方式, 不僅可有效地改善其營養不良, 還能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1]。本文選取72例危重癥患者作為探討對象, 并比較腸內和腸外營養支持療法在治療危重癥患者方面的臨床效果。現將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72例危重癥患者作為探討對象, 按照隨機分組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腸內營養支持組和腸外營養支持組, 各36例。腸內營養支持組患者男21例, 女15例, 年齡30~79歲, 平均年齡(46.3±5.7)歲, 患病類型包括:16例腦血管意外, 9例顱腦外傷,11例急性呼吸衰竭;腸外營養支持組患者男24例,女12例, 年齡32~80歲, 平均年齡(49.5±9.3)歲, 患病類型包括:14例腦血管意外、10例顱腦外傷、12例急性呼吸衰竭。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患病類型等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治療方法和護理方法相同, 并輔以不同營養支持治療。腸內營養支持組:患者采用鼻胃管給予腸內營養乳劑(瑞素), 每次給藥時緩慢注入, 可采取少量多次。腸外營養支持組:通過患者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或從外周在中心靜脈處置管注入全營養液, 起初給予少量, 并緩慢增加。兩組患者營養不足部分均給予葡萄糖注射液和脂肪乳。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前清蛋白(PA)、血紅蛋白(Hb)、白蛋白(ALB)和血清總蛋白(TP)等營養指標以及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χ-±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營養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后,腸內營養支持組患者PA、Hb、ALB和TP含量分別為(248.7±42.5)mg/L、(117.4±12.5)g/L、(39.6±3.2)g/L、(69.4±4.7)g/L,腸外營養支持組患者PA、Hb、ALB和TP含量分別為(177.6±40.5)mg/L、(123.3±13.2)g/L、(33.5±2.1)g/L、(63.2±5.1)g/L,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腸內營養支持組患者出現腹瀉1例、吸入性肺炎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5.6%;腸外營養支持組患者出現電解質紊亂2例、酸堿失衡2例、肺部感染2例、應激性潰瘍3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25.0%, 腸內營養支持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腸外營養支持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危重癥患者其機體一般處于應激狀態, 營養分解代謝高于合成代謝, 較易發生低蛋白血癥和負氮平衡, 致使其免疫力降低以及體重快速減輕, 嚴重情況下將威脅患者生命安全[2]。營養支持治療可為不能正常進食的危重癥患者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 使其獲得必須的營養物質, 維持機體正常組織結構和功能, 改善其機體免疫功能, 并促進患者恢復。袁園等[3]研究發現, 給予危重癥患者合理的營養支持治療方式,可有效地改善其營養不良以及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本文72例危重癥患者作為探討對象, 并比較腸內和腸外營養支持療法在治療危重癥患者方面的臨床效果。結果顯示, 治療后,兩組患者營養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腸內營養支持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腸外營養支持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與袁園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 與腸外支持治療相比, 腸內營養支持治療不僅有效地改善危重癥患者營養癥狀, 還能明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臨床應該積極采用。
[1] 莫美英. 全胃切除術后早期腸內與腸外營養結合對患者的影響. 齊魯護理雜志,2014(14):100-102.
[2] 黃國強, 于吉人, 馮永生, 等. 老年胃癌患者術后早期腸內與腸外營養的比較.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9):1839-1840.
[3] 袁園, 李建偉, 吳桂深. 危重癥患者腸內與腸外營養支持效果對比觀察. 當代醫學,2012,18(16):12-13.
Comparative observation of enteral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 for critical ill patients
ZHANG Ke.
Department of Critical Illness, Henan Zhengzhou People’s Hospital, Zhengzhou450000, China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between enteral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 therapies in treating critical ill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72 critical i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 group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 group, with36 cases in each group. Nutrition index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fter treatmen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nutrition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than the par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parenteral support therapy, 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improve malnutrition in critical ill patients, but also remarkably reduc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Critical illness; Enteral nutrition; Parenteral nutrition; Clinical effect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1.029
2015-03-18]
450000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院重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