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娟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Q-T離散度的臨床意義
王志娟
目的 探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Q-T離散度及其臨床意義。方法27例均符合診斷標準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為研究組,25例經心電圖檢查的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進行心電圖檢查, 測出Q-T間期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計算出Q-T離散度, 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研究組與對照組對比, 研究組Q-T離散度增大, 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Q-T離散度檢測是一項簡單易行、安全可靠、無創、經濟的檢查方法, 對早期發現病毒性心肌炎預測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病毒性心肌炎;Q-T離散度;心電圖
病毒性心肌炎是以心肌病變為主的實質性病變和以間質為主的間質性病變, 病毒直接作用于心肌, 損害心臟功能和結構, 心肌感染后有心律失常發生, 其輕重變異很大, 可完全沒有癥狀, 也可以猝死。而Q-T離散度是體表十二導聯心電圖最長Q-T間期和最短Q-T間期的差值, 在體表十二導聯心電圖上計算Q-T離散度很簡便, 無創傷, 重復性好。臨床研究表明, Q-T離散度的延長與回縮與心臟病的嚴重程度、事件發生以及治療效果呈正相關。因此, 檢測Q-T離散度可作為一項預防和治療心臟病的監測手段[1]。根據Q-T離散度能夠預測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 因此, 對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進行Q-T離散度測定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本院門診2013年11月~2014年10月的27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進行Q-T離散度變化的測定,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門診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27例均符合診斷標準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為研究組,25例同期經心電圖檢查的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研究組27例, 男16例, 女11例, 年齡21~54歲, 平均年齡(32±7)歲, 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診斷標準, 對照組25例, 其中男9例, 女16例, 年齡在19~45歲, 平均年齡(34±5)歲, 均為健康體檢心電圖檢查正常者。
1.2 方法
1.2.1 記錄 符合條件的受檢者檢查前安靜休息10 min, 平臥采用日本光電同步十二導心電圖機, 紙速25 mm/s, 定標1 mV=10 mm, 基線平穩, 無干擾, 記錄≥3個心動周期。
1.2.2 測量 對每份心電圖確定Q-T間期的起始點和終點。測出最大及最小Q-T間期, Q-T間期測量是從每個QRS波起始到T波結束終點, 確定T波終點測定以TP段為等位線采用:①T波下降支與等位線的交點;②T波下降支最陡峭處的切線與基線的交點;③存在明顯U波時, 取T波與U波之間的谷底;④當U波與T波部分融合時, 取T波下降支延長線與基線之交點。測出最大及最小Q-T間期, 用最長Q-T間期減去最短Q-T間期是Q-T離散度, 因為Q-T間期受心動周期影響, 用心率校正后可得Q-T離散度。心率校正Q-T離散度(QTcd)的計算公式為:QTcd=QTcmax-QTcmin。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χ-±s)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Ridi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與對照組Q-T 間期比較:研究組27例, QTcmax為(455±21)ms, QTcmin為(396±21)ms, QTcd為(56±10)ms;對照組25例, QTcmax為(430±22)ms, QTcmin為(399±19)ms, QTcd為(32±6)ms。研究組和對照組比較, 研究組Q-T間期明顯延長, 各項指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彌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癥病變, 多種病毒均可以引起心肌炎, 臨床常見的心肌炎以引起腸道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感染最為多見[1]。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表現取決于病變的部位及廣泛程度, 病情較輕者無明顯癥狀, 但嚴重者可出現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猝死, 因此, 對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 對于預后具有重要意義。體表心電圖的Q-T間期反映了心臟電生理、心臟幾何形狀、軀體形態、組織阻抗及生物信號處理各方面復雜的相互關系[1]。局部動作電位時間、傳導的變化以及心肌內不均一的異常達到一定的強度就可以引起Q-T間期離散的明顯改變。Q-T離散度是簡便、無創性測量心室復極程度的重要指標, 檢測Q-T離散度可作為一項預防和治療心臟病的監測手段。室性心律失常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癥狀之一, Q-T離散度反映了心室復極不均一性,其數值的增大, 使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增高。所以本文探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Q-T離散度變化的臨床意義。Q-T間期是反應細胞去極化和復極化兩個過程, 正常情況下, 心室復極與除極的方向是一致的, 而在病理的情況下, 心肌不同部位在同一心動周期內的復極完成時間相差懸殊, 造成此區域復極離散, 心室復極過程受心率、自主神經、心肌缺血、電解質等因素的影響, 而自主神經系統對病變心臟調節失常可能起到重要作用[2]。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因為病毒感染直接損害了心臟的調節神經, 或病毒感染的急性期機體神經極不平衡, 導致心肌損傷, 使心臟內交感神經抑制感受器受限, 引起心臟自主神經紊亂[3], 從而影響心律, 出現心律失常, 因其病毒感染, 嚴重者可導致心肌缺血、損傷、壞死, 使心肌細胞除極和復極過程延遲, 跨室壁復極離散度增加。所以心肌損傷越嚴重, 心肌復極越明顯, Q-T間離散度越大[3]。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發現Q-T離散度的增加預示著心肌復極不穩定, 是發生惡性心律失常的危險因素, 當心律失常時的心肌細胞之間存在復極時間不均勻時, 表現為Q-T離散度增大, 心室的易損期延長, 易引起心室肌的折返形成, 而導致惡性心律失常及猝死, 所以它預測心律失常事件有較高的價值[4], 因此盡早給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檢測Q-T離散度能預防危險的發生, 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對于預后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 Q-T離散度檢測是一項簡單易行、安全可靠、無創、經濟的檢查方法, 不僅為預測嚴重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提供了新的途徑, 同時還為臨床中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療效及產生的毒副作用提供了評估方法, 對早期發現病毒性心肌炎預測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1] 阮磊.縫隙連接開放劑對藥物獲得性QT間期異常性疾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響.華中科技大學,2011.
[2] 李延軍, 宏峰, 嚴洪, 等.心肌缺血心電ST段與T波及心率之間的關聯性分析.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2010,23(5):340-344.
[3] 鐘南山, 陳再英.內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01-103.
[4] 買力旦木·艾克拜, 瑪依努爾·買買提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T離散度及左室射血分數的臨床意義.吉林醫學,2012,33(11):2252-225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1.037
2015-03-03]
453000 河南省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功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