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智芳
中西醫結合治療子宮內膜炎58例臨床療效觀察
曹智芳
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子宮內膜炎的臨床療效。方法116例子宮內膜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8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西醫治療, 觀察組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 即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辨證分型自擬中藥湯劑治療。治療后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3.10%、79.31%,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子宮內膜炎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療效顯著, 可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中西醫結合;子宮內膜炎;臨床療效
子宮內膜炎是臨床常見的婦科疾病, 是由于機體抵抗力下降致病菌侵入而導致子宮內膜發生內膜炎癥病, 其好發于已婚育齡期婦女, 多見于分娩、流產、手術產后或宮腔內手術操作及經期性生活后。輕則導致患者盆腔反復疼痛及性交不適, 重則導致患者不孕、流產及子宮不規則出血,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根據其發病的經過可分為急性子宮內膜炎和慢性子宮內膜炎, 前者起病急驟, 如果治療不及時、不科學易轉變為慢性子宮內膜炎。傳統西醫對于該病的治療常采用抗感染、宮腔內給藥等治療措施, 但單純西藥抗炎治療易使患者產生耐藥或菌群失調, 且易復發, 手術治療易損傷患者子宮壁, 引發慢性炎癥。本組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子宮內膜炎58例, 療效滿意,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16例子宮內膜炎患者, 臨床主要表現為白帶增多, 不規則出血, 月經失調, 下腹部墜脹疼痛, 腰骶部酸痛, 部分患者產后惡露量多, 病理學檢查見子宮內膜間質內有大量漿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等。均排除子宮內膜癌、卵巢囊腫、子宮肌瘤、子宮息肉等相關病癥。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8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6~62歲, 平均年齡(38.2±8.5)歲, 病程8~48周, 平均病程(19.5±5.8)周。對照組患者年齡28~61歲, 平均年齡(38.5±8.4)歲, 病程10~50周, 平均病程(20.5±5.6)周。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西醫治療:靜脈滴注0.2%甲哨唑100 ml,1次/d和青霉素160萬U,2次/d。5~7 d為1個療程, 連續治療3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中醫治療。根據患者的不同臨床癥狀對患者進行辨證分型, 主要分為三種類型:濕熱蘊結型、瘀熱互結型和熱毒壅盛型, 自擬中藥湯劑, 以達化瘀止血、益氣扶正之功效。基本組方為:黨參、益母草、丹參、當歸、貫眾、紅花、蒲公英、制香附、魚腥草, 并根據臨床證型加減味, 下腹墜痛者加用延胡索, 瘀血嚴重者加用五靈脂, 出血較多者加用仙鶴草, 白帶增多且有異味者加用黃柏、茯苓, 以上中藥加水煎服,1劑/d, 分2次煎服,4周為1個療程, 治療2個療程以上。
1.3 療效判定標準 參考《婦產科學》確定療效判定標準。月經恢復正常, 下腹墜痛及白帶增多等臨床癥狀消失, B超檢查炎性反應圖像消失為痊愈;月經恢復正常, 臨床癥狀、充血、粘連等炎性反應等明顯改善, 可見少量陰道不規則出血為有效;月經情況及臨床癥狀等未得到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后, 觀察組58例患者中, 痊愈30例(51.72%),有效24例(41.38%), 無效4例(6.90%), 治療總有效率為93.10%。對照組58例患者中, 痊愈16例(27.59%), 有效30例(51.72%), 無效12例(20.69%), 治療總有效率為79.31%。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子宮內膜炎屬祖國醫學“少腹痛”、“帶下病”、“月經不調”等范疇, 其多由胞脈氣血阻滯、沖任損傷所致。發病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經行產時或流產手術之際, 濕熱之邪內侵, 蘊結胞脈;②或瘀血內停, 瘀久化熱, 瘀熱阻滯胞脈;③或因年老陰虧, 復感濕熱之邪, 損傷沖任胞脈而致[1]。子宮內膜炎具有易反復發作、病程長等特點, 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西醫對子宮內膜炎的治療常采用抗感染、宮腔內給藥等治療方法, 以上治療方法可迅速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但不能根治, 患者易復發。因此臨床亟待研究和探索一種科學的治療方法以提高臨床療效。近年來, 臨床研究發現, 中西醫結合治療子宮內膜炎, 可提高臨床療效, 現已被逐漸應用于子宮內膜炎的臨床治療。西醫治療可迅速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同時配合中醫治療, 化瘀止血、益氣扶正、清熱利濕, 以根治子宮內膜炎。本組研究資料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醫治療, 中醫辨證分型將患者分為濕熱蘊結型、瘀熱互結型及熱毒壅盛型三種類型,針對不同的類型自擬中藥湯劑隨癥加減治療, 基本組方為:黨參、益母草、丹參、當歸、貫眾、紅花、蒲公英、制香附、魚腥草。此組方中, 當歸、黨參補益氣血、調養身心;益母草活血祛瘀、調經消水、利尿消腫、收縮子宮;丹參活血祛瘀、通經止痛;貫眾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蒲公英清熱解毒;制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魚腥草清熱解毒, 且現代藥理實驗表明, 魚腥草抗菌、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利尿等作用顯著[2]。在以上基本方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隨癥加減, 充分發揮中醫中藥提高遠期臨床療效的特色。配合西藥治療, 發揮西醫西藥快速控制患者急性期臨床癥狀的優勢, 提高臨床療效。在中西醫結合治療子宮內膜炎的過程中, 西醫抗生素及甲硝唑等的使用,殺滅了致病菌, 中醫療法活血化瘀, 對患者進行了身體調整。中西醫結合治療避免了單純使用抗生素易產生耐藥性和中醫治療療程長的弊端。本組研究資料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子宮內膜炎與單純西醫治療做比較, 結果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3.10%、79.31%,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除了臨床治療外, 子宮內膜炎患者應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 飲食宜高熱量、高蛋白、富含多種維生素, 勞逸結合, 注意休息,可適當做下腹部熱敷, 以促進炎癥的吸收并止痛, 保持大便通暢, 以促進毒素排泄, 減輕盆腔出血。
綜上所述, 中西醫結合治療子宮內膜炎, 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提高臨床療效,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莫青群.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子宮內膜炎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6):291.
[2] 史潤果. 中西醫結合治療子宮內膜炎. 基層醫學論壇,2008,12(3):23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1.125
2015-03-26]
214400 江蘇省江陰市城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