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松林
淺談手足口病的控制與預防
樊松林
目的 對手足口病的預防控制方法及效果進行探討分析。方法 回顧性分析50例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資料。結果 通過對手足口病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 其受感染患兒人數有所減少, 感染該病的幾率也大大降低。結論 只要對手足口病采取有效的措施, 該病是可以被預防、控制的。
手足口病;預防控制;預防手段
手足口病是一種臨床常見傳染病, 該病主要是由腸道病毒所引起, 發病患兒多以嬰幼兒為主。絕大多數患兒癥狀都較輕微, 發病的主要特征為發熱及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但是有少數患兒會存在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呼吸道感染及心肌炎等并發癥, 有些病情嚴重的患兒由于病情發展較快易導致死亡的發生。但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受到感染后一般不發病, 只是傳播病毒。作者對該病的預防控制工作進行了研究,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2012年1月~2014年12月的文獻資料結合預防措施進行分析研究, 隨機選取50例患兒進行回顧性分析, 其中男23例, 女27例, 年齡以5歲以下居多, 平均年齡3.4歲。
1.2 預防方法
1.2.1 傳染源管理 患兒作為流行期的傳染源, 預防手足口病首先要對患兒進行隔離治療, 當患兒有肺部感染或神經癥狀等出現的可能性時, 要對其進行住院觀察及隔離治療,對于重癥患兒進行及時搶救, 輕癥病例最好選擇居家隔離治療法進行治療[1]。
1.2.2 密切接觸者處置 首先要確定密切接觸者, 一般指與患兒在共同的生活或學習環境中的人群, 托幼機構和學校中的同班同學、教師職工、家庭成員等都可認為是密切接觸者。同時根據個案調查得到的信息進行分析, 確定出密切接觸者。確定后要對與患兒密切接觸的人進行大概1周左右的醫學觀察, 發現接觸者在此期間有發熱、出疹等癥狀及體征時, 要馬上進行報告, 根據所出現的癥狀及病程進展等選擇居家或入院進行隔離治療。其次在幼托機構等地若出現同一班級有2例及以上學生在同一周發病, 則說明疫情已波及班級, 需要停課1~2周。當此病在中小學發病, 可結合當地疫情流行的情況、環境衛生情況、防控的人力物力及相應的社會成本等決定是否以停課處理及停課時間等。
1.2.3 消毒及檢測 對于只有少量病例出現, 還沒能達到停課要求的學校及托幼機構進行疾病預防時, 要對出現感染病例的室內所有場所、物品和用品以及患兒有可能會污染的場所進行隨時消毒, 消毒最好持續進行2周左右。停課的托幼機構或學校需要進行徹底的終末消毒。對于在密集環境中染病的患兒要對其進行采樣檢測, 分離培養病原體, 對特殊型別的病原體必要時密切接觸者進行采樣檢測, 同時對環境標本進行檢測, 以確定好受污染的范圍, 對疫點處理工作進行指導。
1.2.4 集體單位預防控制 在該病的流行季節, 學校教室、宿舍等公共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 學生的玩具、個人用品及餐具等物品要進行每日清洗消毒, 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時,工作人員最好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后應立即洗手。對于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經常接觸的部位要進行擦拭消毒。同時要教育好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對兒童進行每日晨檢, 當發現有學生感染后, 要及時進行送診或居家休息, 同時對患兒所使用過的物品要進行消毒處理。當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有關部門進行報告。
1.2.5 日常預防 對于兒童, 飯前便后要用肥皂洗手, 不吃生冷食物, 避免接觸患病兒童。看護人接觸兒童前, 為其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后均需要洗手, 并對污物進行妥善處理。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要充分清洗、消毒。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居室要空氣新鮮、陽光充足, 勤曬衣被。有相關表現癥狀時要及時就診。癥狀輕的兒童不必住院, 可采取在家治療休息, 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同時不要接觸其他患兒, 父母要對兒童的衣被進行曝曬或消毒, 及時清理患兒的糞便[2]。
50例患者經治療均痊愈, 通過對手足口病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 其受感染患者人數有所減少, 感染該病的幾率也大大降低。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主要為該病的患兒與隱性感染者[3]。在疾病流行期主要以患兒為傳染源。發病1~2周內, 病毒由患兒咽部排出,3~5周時, 病毒從患兒的糞便中進行排出, 患兒皮膚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 當皰疹破潰時, 病毒溢出接觸外界進行傳播。而該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通過人群之間的密切接觸。唾液、皰疹液、糞便等均可攜帶病菌進行污染, 患兒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都是進行間接接觸的病毒攜帶物品;同時該病的病毒還可由咽喉分泌物及唾液進行飛沫傳播;若接觸了被病毒污染的水源, 也可以由水感染病毒;同時還有一部分患兒的感染是由于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造成的。造成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對人類有著較普遍的感染能力, 當人類感染此病毒后通常可得到免疫力。但是又由于病原類型不同導致感染后在機體中的抗體并沒有交叉保護的能力, 因此常可反復感染發病。此病的隱性感染與顯性感染比重大約為100∶1, 大部分成人都已通過隱性感染此病獲得了有效的抗體, 所以就顯示手足口病好發于學齡前兒童, 特別以3歲及以下年齡段的患兒發病率最高.85%~95%為4歲以內患兒。據國外文獻報道, 每隔2~3年此病就會流行一次。手足口病分布極廣泛, 并無嚴格的地域區別。四季均可發病, 夏秋季多發。本病常常以暴發流行后散在發生[4]。在流行期間, 幼兒園及托兒所等幼兒聚集地是最易發生感染的地方, 同時家庭也有此現象發生, 此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且傳播途徑復雜、流行性強、傳播速度快, 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
[1] 王福春.手足口病流行現狀與預防控制措施.社區醫學雜志,2011, 9(15):16-19.
[2] 王善雨, 高春玉, 姚新華, 等.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與預防控制.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1):239-240.
[3] 孫浩淼.小兒手足口病的預防控制對策.黑龍江醫藥,2012,25(2):330-333.
[4] 桂秀芝.手足口病的預防與控制.柳州醫學,2012,25(2):100-10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1.175
2015-02-05]
152500 黑龍江省鐵力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