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霄 指導老師:馮五金
(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太原030012)
失笑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以五靈脂、蒲黃配伍而成。具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主治瘀血內停和外傷所致的瘀血疼痛之證。導師馮五金教授運用此方加味治療原發性痛經屬血瘀證者,每獲佳效。筆者有幸跟師臨證,親聆教誨,受益頗多,現舉馮五金教授運用失笑散加味治療原發性痛經驗案,與大家分享。
案例1.患者某,女,17歲。2012年7月4日初診。每逢經期下腹疼痛,經量較少,色暗有血塊,偶伴惡心乏力,納眠尚可,大便干,2日1行,平時常有打嗝,舌質紫黯,苔白,脈弦澀。婦科B超:子宮、雙附件未見異常。證屬氣滯血瘀、寒凝胞宮。治擬理氣活血、溫經止痛。處方:蒲黃12g,五靈脂15g,香附12g,柴胡12g,當歸30g,白芍15g,益母草15g,肉蓯蓉30g,蘇木10g,紅花15g,桃仁15g,桂枝15g。9劑,囑其每月經前服3劑,連服3個月。
10月1日二診:自訴服藥3個月后,經期下腹疼痛逐漸緩解,大便每日1行,成形,偶有打嗝,納眠可,舌淡紅苔白膩,脈弦。效不更方,稍加變化。處方:蒲黃12g,五靈脂15g,香附12g,當歸15g,白芍15g,川芎15g,蘇木6g,小茴香12g,桂枝15g,大薊12g,小薊12g。9劑,仍囑其每月經前服3劑,連服3個月。
1年后隨訪,未再發生經期下腹疼痛。
按:原發性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是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而出現的行經腹痛,多發于青春期,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確。西醫學認為,此病多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及前列腺素釋放有關,治療上著重于降低血中前列腺素、血管加壓素、催產素水平,抑制子宮內膜生長,抑制子宮收縮。然而因遠期效果不理想、副作用較大等原因不能被患者普遍接受。中醫學認為其發病與先天稟賦、情緒、勞累、受寒、生活習慣突然改變等因素有關,其病機為“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其中尤以不通則痛多見。其發生機制均可歸于沖任氣血郁滯不暢,然氣血不暢有虛實之別,因于滯者,行而通之,因于虛者,補而通之。臨床上純實者少,純虛者也不多見,而以虛實夾雜為主?!毒霸廊珪D人規》指出,痛經有寒、熱、虛、實之辨,治療上以養血活血止痛為基本大法。本案例中以失笑散為主藥通利血脈,祛瘀止痛,進而可推陳致新;當歸取其活血祛瘀、養血調經之功;柴胡、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川芎為血中動藥,具溫養流動之機,養血之中兼行血之妙;白芍養肝腎精血,而無壅滯礙血之嫌;桃仁、紅花、蘇木、益母草、大薊、小薊消瘀止痛;桂枝、小茴香溫通經脈,散寒止痛。
現代研究證明,失笑散(五靈脂、蒲黃)對血小板聚集有明顯抑制作用,蒲黃能擴張周圍小血管,改善微循環,從而改善子宮平滑肌的營養和缺氧狀態,緩解痛經癥狀。當歸具有雙向調節子宮平滑肌的作用,當歸揮發油1∶50濃度即對子宮呈抑制作用,使子宮節律性收縮減少,子宮肌弛緩,1∶25濃度可完全停止其收縮。
案例2.患者某,女,16歲。2013年4月10日初診。每逢經前、經期下腹脹痛,月經量少,且兩頰、額部反復痤瘡,經前加重。納眠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黃,脈弦數。證屬氣滯血瘀、血虛有熱,治以理氣活血,補血清熱。處方:蒲黃12g,五靈脂15g,蘇木10g,蒲公英30g,連翹15g,柴胡12g,當歸12g,白芍15g,枇杷葉12g,紫花地丁15g,白芷12g,桑白皮15g,蓮子15g。14劑。
4月24日二診:痤瘡有好轉,自訴服藥后第7天月經來潮,經前、經期均未發生下腹疼痛,察舌按脈,仍為淡紅舌,薄黃苔,弦數脈。處方:蒲黃12g,五靈脂15g,桑白皮12g,牡丹皮12g,地骨皮15g,蒲公英30g,連翹15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2g,白芷10g,當歸12g,苦參10g。14劑。
半年后隨訪,經前痤瘡偶有發生,但病勢較輕,經后明顯減輕,未再發生經前、經期下腹疼痛。
按:經前期痤瘡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痤瘡,它在月經來臨前10天左右發病或原有的痤瘡加劇,在月經過后癥狀明顯改善,甚至迅速完全消退,多數患者伴有痛經。
《婦人大全良方》云:“因經不調而生他病,當先調經。經調則他病自愈。”所以治療經前期痤瘡應采用調理沖任的治法。
本案例中馮五金教授以失笑散加蘇木、當歸、白芍、柴胡等調理沖任;以五味消毒飲中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再加苦參清熱解毒、消散疔瘡;“肺主皮毛”,故用桑白皮、枇杷葉以清肺熱,牡丹皮、地骨皮以清里熱;白芷善入足陽明胃經以清胃熱;連翹、蓮子入心經而清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