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景 孟作文
(1.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中醫醫院,755000 2.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醫院)
患者,男,43歲,因“直腸腫物脫出30余年、加重3年”由門診以“直腸脫垂”收住院。入院癥見:便時肛門腫物脫出,咳嗽、行走、勞累等腹壓增加時亦可脫出,需手托還納,無便血,偶感下腹部墜脹不適,納寐正常,大便2~3日1次,質軟,小便調。既往無糖尿病、高血壓。體格檢查:生命體征平穩,淺表淋巴結未捫及腫大,心肺無異常。腹部平坦,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腎區無叩擊痛,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視診:肛門外觀無畸形,肛門口可見直腸黏膜堵塞,黏膜色紅,用力排便后可見直腸全層脫出,長約9cm。指診:肛門括約肌較松弛,可觸及直腸黏膜柔軟光滑皺褶,未觸及腫塊硬結,指套退出無染血。肛門鏡檢查:直腸黏膜松弛,黏膜色紅,略充血,未見明顯出血點。腸鏡檢查:升、橫、降結腸均未見異常。MRI平掃+增強示:直腸脫垂,直腸黏膜、黏膜下層增厚,直腸黏膜部分進入肛管,直腸系膜未見腫大淋巴結。血、尿、便常規及生化檢查未見異常。入院診斷:直腸脫垂(重度),完善術前相關檢查,無手術禁忌證。手術前清潔灌腸。于蛛網膜下腔麻醉下行消痔靈注射術。具體方法為:①腰麻成功后,患者取右側臥位,術區皮膚碘伏消毒,鋪無菌巾,消毒肛管及直腸下段。②直腸后間隙注射。9號穿刺針在膀胱截石位6點肛門與尾骨間皮膚中點穿刺,左手食指在肛門內直腸壺腹部引導,針體越過尾骨尖,沿骶前間隙進針,進針約6~7cm。證實針頭未穿透直腸壁,未穿入骶骨前筋膜,活動于直腸壁后,證明針尖達直腸后間隙。開始邊注藥邊退針,注入消痔靈原液20 mL。③骨盆直腸間隙注射:再另取一9號穿刺針,更換手套后于3點位距肛緣外1.5cm進針,在左手食指引導下,經肛門外括約肌至肛提肌,當通過肛提肌有落空感時,即進入骨盆直腸間隙。左手食指可觸及針尖部位,準確定位后邊退針邊注入消痔靈原液10mL,針體退至皮下,再分別向前、向后進針,同樣注入消痔靈原液各10mL,使藥液在肛門左側成扇形均勻分布。同法更換腰穿針及手套,于截石位9點坐骨直腸間隙注入消痔靈原液30 mL。④腸腔再次消毒后,在肛門鏡下,用5 mL注射器和5號針頭裝滿藥液,在齒線上1cm選擇多個平面,每個平面選3~6個注射點將藥液注射到黏膜下層,用藥20mL。共用藥90mL。術畢,凡士林紗條填塞肛門,用紗布加壓包扎,術后患者低熱3d,最高體溫達37.3℃。小腹部墜脹不適2d,無尿頻尿急。3d后癥狀消失。術后禁食、抗炎、補液、營養支持等對癥治療。術后控制排便5~7d。第一次排便如果困難可用開塞露100 mL+溫鹽水500mL灌腸,禁止大便時努掙。術后隨訪1年,患者無復發,無肛門腫物脫出,無便血,無肛門墜脹等不適癥狀。
直腸脫垂是指直腸黏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的一種慢性疾病。長期的完全性直腸脫垂將會導致陰部神經損傷而產生肛門失禁、潰瘍、出血、狹窄及壞死等危險因素。臨床中治療直腸脫垂的手術方法眾多。手術入路可分為經腹術式及經會陰術式[1]等多種。但這些手術方式均創傷較大,為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和經濟負擔。
消痔靈注射液是以中藥五倍子、明礬等有效成分為主研制而成的。五倍子的有效成分鞣酸對組織有較強的收斂性,能使蛋白凝固,血管收縮,對大腸桿菌等多種細菌有抑菌作用,并有抗滲出作用,可以減輕炎性反應的滲出反應,為抗組織壞死創造條件。明礬[2](硫酸鋁鉀)水溶液可使蛋白質、膠體變性凝固,產生出血性凝固性壞死、瘢痕增生,形成較強的粘連,鋁離子主要滯留在注射局部,可產生異物膠原纖維化,使直腸黏膜與肌層黏膜、直腸與周圍組織粘連固定,從而不再脫出。該藥體現中醫學“酸可收斂、澀可固脫”的理論,對直腸脫垂的固脫作用效果顯著。該療法由于不破壞組織解剖結構,不影響直腸功能,基本上不引起合并癥、后遺癥。與手術療法相比優點多,是一種理想的治療直腸脫垂的治療方法。
[1]何永恒,凌光烈.中醫肛腸科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186-187.
[2]張東銘.盆底肛直腸外科理論與臨床[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