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平
(河南省周口市第三人民醫院,466001)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由各種原因所致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出現相應的神經功能缺損,是腦血管病(CVD)最常見類型,約占CVD的70%[1]。近年來腦梗死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致殘率、致死率較高,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健康、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采用注射用血栓通治療腦梗死,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全部病例均為我院內科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均經詳細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及頭顱CT檢查證實為腦梗死,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2]。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齡(60.1±7.2)歲。對照組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齡(59.2±6.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伴發病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根據病情給予降低顱內壓、營養腦神經、抗血小板聚集、調脂、降壓、降糖等基礎治療。
治療組加用注射用血栓通(凍干)400 mg(生產),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靜脈滴注,1次/d,14d為1個療程。
對照組應用復方丹參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靜脈滴注,1次/d,14d為1個療程。
觀察項目:觀察兩組用藥前后療效和不良反應,治療前后各作1次頭顱CT檢查。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痊愈,可恢復正常工作和操持家務;有效:癥狀、體征改善,部分生活自理;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惡化、死亡。
臨床療效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例)
不良反應:治療組1例出現面部發紅,1例出現輕微頭脹痛,均未停止治療,無藥物過敏反應。
腦梗死好發于有心腦血管基礎病的患者,由于腦動脈粥樣硬化后內膜脂質斑塊脫落、血栓形成導致腦動脈相應供血區域缺血缺氧,繼而出現腦神經功能障礙癥狀。急性腦梗死是多因素參與的復雜過程,其中血流動力學改變是腦梗死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急性腦梗死病灶有中心壞死區及周圍的缺血半暗帶組成。壞死區中腦細胞死亡,但缺血半暗帶由于存在側支循環,尚有大量存活的神經元。如果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缺血半暗帶血流,該區腦組織損傷是可逆的,神經細胞可存活并恢復功能[1]。故恢復腦血流、保護這些神經元是治療腦梗死的關鍵。
注射用血栓通主要成分是三七總皂苷,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作用,同時能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變性、促進微循環,還能抑制鈣內流,擴張血管,增加腦血流量,從而對腦缺血病理變化各環節都有治療作用,有效治療腦梗死,顯著改善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注射用血栓通治療腦梗死療效好,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
[1]賈建平,崔麗英,王偉.神經病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75.
[2]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