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豪杰 栗曉樂 彭躍進
(河南省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450000)
糖尿病是基于多基因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導致內源性胰島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島素作用障礙的一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1]。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常見慢性并發癥之一,在糖尿病患者群中的發病率約為20%~40%[2],在歐美已成為引起終末期腎衰竭的第一位病因,在我國也已成為慢性腎功能衰竭血液透析的第二位病因[3,4]。由于具有高發病率、無特異性治療方法、預后不良等特點,DN已成為嚴重影響廣大人民群眾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大疾病。中醫中藥在防治和延緩其病情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因中醫對其證候分布規律和辨證標準缺乏共識,極大地影響了中醫藥對其研究的進展,無法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現國際社會廣泛應用Mongensen標準[5]將DN分為五期。因Ⅰ、Ⅱ期無明顯臨床表現和特異性檢測手段,當患者出現微量蛋白尿、臨床確診DN時,病程已進入Ⅲ期階段。研究表明糖尿病腎病Ⅲ期尚可以逆轉,一旦進入到臨床期,將很難逆轉,本研究回顧性調查69例糖尿病腎病早期住院病例,借助描述性頻次統計,探討糖尿病腎病早期階段中醫癥狀及證候分布規律,為規范中醫臨床辨證提供相關依據。
2010年12月~2011年10月于南方醫院住院患者69例,其中男43例,女26例;年齡29~81歲,平 均(56.8±17.0)歲;初診糖尿病患者5例,其余患者糖尿病病程1~30年;并發高血壓病7例,冠心病3例,高血脂22例,高尿酸4例。
納入標準:①糖尿病的診斷均符合WHO(1999年)或ADA(1997年)的標準;②DN早期的診斷標準以尿白蛋白的排泄率(UAER)以及Mogensen分期[1]在Ⅲ期者;③以2型糖尿病腎病Ⅲ期為第一診斷入院治療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意識清楚,智力完整,能準確理解并對所提問題作出回答。
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急性代謝紊亂以及合并感染者;②造成腎臟損害引起蛋白尿的疾病(如急慢性腎小球疾病、失血、心衰等)。
方法
調查內容:調查表所涉及癥狀、中西醫病名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和國家標準[7]進行,并結合文獻調研和臨床實踐經驗,在患者入院后進行問卷調查,并如實記錄。統計學分析所有癥狀進行頻數記錄和分析。
數據整理:采用資料完整病例進行統計分析。使用Excel建立數據庫,整個過程采用2人雙機獨立錄入數據,并對數據進行核對及邏輯檢查,保證數據無誤后鎖定數據庫。
結果
69例2型DN Ⅲ期患者常見癥狀頻數見表1。

表1 2型DN Ⅲ患者癥狀頻數表

續表
結果分析:69例2型DN Ⅲ期患者共出現59個癥狀,出現頻數大于10次的共有25個,其中出現頻次最高的癥狀為神疲、乏力,提示氣虛在此期有重要意義。而大便干結、失眠、多食易饑、大便次數少、口干、心煩易怒、怕熱、皮膚干燥、手腳心熱等癥狀的較多出現,則提示陰虛(津傷)、熱盛證在此期的重要意義。運用中醫學理論對這些癥狀進行分析,可知氣陰兩虛為DNⅢ期最突出的病機特點。視物模糊、肢體麻木、疼痛等糖尿病血管及神經病變所導致的癥狀出現頻次也較高,這些癥狀在中醫理論中則多提示血瘀證的出現。腰酸、膝軟、耳聾等癥狀頻次也較高,這些癥狀在中醫理論中則多提示腎虛證的出現。此外,情緒抑郁、喜靜、喜太息等癥狀頻次也較高,這些癥狀在中醫理論中則多提示氣郁證的出現。
DN在中醫學中可以歸屬于“消渴”“水腫”“尿濁”“關格”等范疇,但中醫各家對其病機、辨證分型認識不一。本調查結果顯示氣虛癥狀在DN早期患者中比較普遍,但考慮調查的患者均已應用降糖藥物,陰虛癥狀可能被掩蓋,陰虛癥狀出現的頻次應更高,故氣陰兩虛應為2型DN Ⅲ期最突出的病機特點,與既往糖尿病腎病早期證候調查結果基本一致[8~10]。2型糖尿病患者Ⅲ期可無明顯癥狀或未給予重視,發現糖尿病時多已伴并發癥,本研究表明患者伴視物模糊、肢體麻木、疼痛等糖尿病血管及神經病變的頻次也較高,這些癥狀在中醫理論中則多提示血瘀證的出現,可推知血瘀證可能是2型DNⅢ期患者最常見的兼夾證,氣陰兩虛夾瘀是2型DNⅢ期最基本的病機;腰酸、膝軟、耳聾等癥狀頻次也較高,這些癥狀在中醫理論中則多提示腎虛證的出現,腎虛在2型糖尿病腎病Ⅲ期具有重要意義。情緒抑郁、喜靜、喜太息等癥狀頻次也在本次調查結果中所占比例較高,這些癥狀在中醫理論中則多提示氣郁證的出現,同時提示我們在制定診療方案時要重視對患者的心理疏導,正確認識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本研究納入病例主要局限于廣州地區,主要代表中國南方地區2型DN Ⅲ期中醫證候特點,與北方地區的中醫證候分布是否一致有待進一步試驗驗證。另外,本研究資料中醫癥狀僅以有、無區別,且不排除患者臨床癥狀記錄不全的可能性,同時本次調查樣本量小,可能會導致分析的片面性。今后,我們可以此研究為基礎,進行全國多中心、大樣本對中醫癥狀進行輕、中、重賦值的前瞻性流行病學調查,以使結論進一步完善。
[1]魏軍平,吳瑞,林蘭.糖尿病中醫證候研究述評[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3(10):795-797.
[2]廖二元,莫朝暉.內分泌代謝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448.
[3]Ritz E,Orth SR.Nephropath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mellitus[J].N Engl J Med,1999,341:1127-1133.
[4]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編寫組.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3-7.
[5]Mongensen CE.Early Diabetic Renal Involvement andNephropathy[M].Alberti KGMM,Krall L P.The DiabetesAnnual(Vol3).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 Publshers,1987:306.
[6]CFDA.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中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63-165,233-235.
[7]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GB/T].北京:國家技術監督局,2004:4-11.
[8]武曦藹,倪青,李平.213例糖尿病腎病的中醫證候分布調查[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8(1):13-15.
[9]丁英鈞,王世東,王穎輝.糖尿病腎病中醫證候分布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3(10):695-698.
[10]孫文武.中醫體質類型與糖尿病腎病相關性分析[J].北京中醫藥,2010,29(9):687-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