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萍 劉 奇 通訊作者:余曙光
(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5)
痿證是臨床中的疑難雜癥,以肢體筋脈遲緩,軟弱無力,不能隨意運動或伴有肌肉萎縮為癥狀,臨床以下肢痿弱無力、行動障礙為多見?!端貑枴ゐ粽摗分赋觯骸坝兴觯蟛坏谩l為痿躄……悲哀太甚……傳為脈痿……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發為筋痿……以水為事,居處相濕……發為肉痿……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發為骨痿”。后代醫家總結歸類將痿證分為肺熱津傷證、濕熱浸淫證、脾胃虛弱證、肝腎虧損證、脈絡瘀阻證等,有醫家運用刺絡補虛法[1]、梅花針叩刺皮部[2]、穴位注射等方法治療有較好的臨床療效。筆者運用針刺夾脊穴配合艾灸治療肝腎虧虛型痿證,取得了比較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患者某,男,64歲,以“四肢無力5年余,頭暈6個月余,加重15d”為主訴于2014年7月3日初診?;颊哂?年前發現右下肢力量減弱,未經正規治療。幾年來逐漸四肢肌肉對稱性松弛無力,肌肉瘦削,偶發不自主肌肉震顫,近半年來伴頭暈氣短,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家屬訴平素患者脾氣急躁,2d前乘坐公交車時發生一過性黑蒙暈厥,幾分鐘后蘇醒如常,無頭痛嘔吐,無視物旋轉。
就診癥見:患者面黃,發熱,口渴,四肢無力,懶言,行動緩慢,腰膝酸軟,頭暈,多汗,頭重腳輕,臥位時頭暈癥狀減輕,納可,睡眠多,夜尿多,大便稀溏,裂紋舌,紅絳無苔,脈細弱。BP:臥位 84/58mmHg,直立位54/34mmHg。雙上肢肌力Ⅲ級,雙下肢肌力Ⅲ級,肌張力正常。
中醫診斷:痿證。中醫辨證:肝腎虧虛證。予以艾灸配合針刺夾脊穴治療,單次治療:囑患者坐位,常規消毒后,針刺背部夾脊穴(胸段夾脊進針0.5寸,腰段夾脊進針0.8寸),每穴進針后以80/min的頻率捻轉20s,平補平瀉,待夾脊穴均操作完后取針,隨后灸神闕、關元、氣海30min,足三里、百會溫針灸30min。雙次治療:針刺夾脊穴方法同單次治療,隨后灸腰陽關、腎俞、氣海俞,同時大椎溫和灸,百會溫針灸。治療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治療10次后,測得BP:臥位98/66mmHg,直立位88/62mmHg?;颊呤隹瑟氉孕凶撸砑∪饬庠黾樱瑑H在移動速度過快時出現頭暈,未出現一過性黑蒙,精神尚佳,大便基本成形,偶有夜尿,生活能夠自理。家屬訴患者心情舒緩很多,療效明顯。
患者以肌肉萎縮、軟弱無力為主證,當屬中醫學“痿證”范疇。腎藏精,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筋,久病體虛,肝血不足,筋脈失養,陰虛內熱,發為痿證?;颊哳^暈癥狀亦是氣血不足,腦失所養而致,病史較久,起病與發展緩慢,四肢缺乏濡養而致生活不能自理,結合癥狀當辨為肝腎虧虛證。正如《臨證指南醫案·痿》謂:“蓋肝主筋,肝傷則四肢不為人用,而筋骨拘攣;腎藏精,精血相生,精虛則不能灌溉諸末,血虛則不能營養筋骨?!敝萎斞a益肝腎?;颊唧w虛,遂短留針長時灸,顧護元氣。
夾脊穴屬奇穴,最早出自《素問·刺瘧篇》:“十二瘧者……又刺項以下夾脊者必已”。夾脊穴的位置最早記錄于《華佗別傳》,近代學者承淡安將華佗夾脊穴定位于自第一胸椎以下至第五腰椎為止,每穴從脊椎旁開5分[3]。夾脊穴位于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之間,與二脈聯系最為密切,經氣相通,不同節段可調理相關臟腑功能,還能通督脈之陽氣,內聯臟腑,外絡肢節,氣血最為旺盛。從解剖部位來看,華佗夾脊穴位于脊椎棘突下,橫突間的肌肉和韌帶中,穴位上有相應的脊神經及伴行的動靜脈叢分布,交感神經纖維與脊神經通過交通支聯系并伴行,進針后刺激穴位局部可以調節支配所達臟器功能??梢姡碳A脊穴可以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理臟腑、扶正祛邪的功效。
灸法,艾葉為純陽之品,火本屬陽,兩陽相得作用于人體則可補虛培本、扶陽固脫、升陽舉陷。百會首見于《針灸甲乙經》,別名“三陽五會”,為“陽脈之?!倍矫}、手足三陽經之會,灸之可以升陽舉陷,益腦髓,安神醒腦。歷代醫家治痿都離不開“治痿獨取陽明”之說,陽明經為“氣血生化之源”,先后天之本互相滋養,故用足陽明胃經之合穴足三里,資后天之本以生化氣血,潤宗筋。神闕別名“氣舍”,屬任脈,與督脈、沖脈合為“一源三歧”,《難經·六十六難》載:“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其與臟腑、經脈、四肢百骸相連,灸之可顧護元氣,調節全身氣血。關元封藏元真之氣,氣海會聚先天之元氣,灸之補腎培元,益氣補虛作用顯著。大椎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會,灸大椎穴配腰陽關、腎俞、氣海俞有通行督氣,振奮陽氣,補益腎陽之功。
痿證使用針刺夾脊穴配合灸法治療是以補虛為主、通經活絡的治療方法,不僅可以刺激調節機體低下反應,還能培本復元,以補益肝腎為主,兼顧脾胃以生化氣血,使氣血得以充全身,諸筋得養又不生濕不傷正,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值得推廣。
[1]李松 .刺絡補虛法治療痿證22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6,22(10):29-30.
[2]武斌庭,張曉楓 .梅花針循經叩刺皮部治療痿證[J].山西中醫,1997,13(5):30-31.
[3]何天有,王玉明 .華佗夾脊治百病[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