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朔 朱有文 通訊作者:黃 泳
(1.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廣東 廣州510515 2.吉林省舒蘭市郝氏中醫院)
面癱,臨床多以單側發病多見,極少雙側發病。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由于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乘虛侵入陽明、少陽之脈,以致經氣阻滯,經筋失養,肌肉縱緩不收而發病。作者近日治愈一例雙側面癱患者,并基于該病例的治療,總結了面癱的相關治驗。
患者,男,41歲。因雙眼閉合障礙伴不能閉口10d前來就診。患者10d前晨起后出現右眼閉合障礙,口角左偏,流涎,右側額紋消失。在家人陪同下前往某醫院就診后,診斷為右側面癱,遂回當地醫院住院治療。患者自述在住院第一天,自己使用民間膏藥進行貼敷,3d后出現雙眼不能閉合,不能閉口,在當地醫院繼續治療后病情不見好轉,遂前來就診。就診時,患者雙側面部淺感覺減退,雙側表情肌癱瘓,雙側額紋消失,不能皺眉,雙側眼裂增寬,雙目不能閉合,雙側鼻唇溝消失,口角不偏但不能閉口,進食困難。患者無頭痛頭暈,無飲水嗆咳,四肢肌力無異常,雙側腱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舌質暗紅,苔白膩,脈弦滑。考慮患者病情變化,相繼出現雙側面癱,為排除其他神經系統疾患,給予頭顱CT檢查,排除了顱內病變后確診為雙側周圍性面癱。中醫診斷:面癱。分型:風痰阻絡。西醫診斷:特發性面神經麻痹(Bell麻痹)。
1.針灸療法。①穴位選擇:頭面部取雙側攢竹、絲竹空、陽白、魚腰、太陽、睛明、四白、迎香、地倉、頰車、風池、夾承漿。四肢取雙側合谷、太沖。②針刺工具:一次性不銹鋼毫針0.30 mm×(25~40)mm;KMD-808電針儀。③針刺方法:電針與穴位點刺法相結合。電針:陽白和太陽一組,地倉和頰車一組。選用連續波,電流以患者耐受為度,并加TDP照射雙側面部。其他:地倉和頰車對刺;風池向鼻尖方向斜刺;夾承漿向外斜刺;陽白透魚腰和攢竹透絲竹空交替使用;太陽從目外眥向耳尖方向平刺;太沖向上斜刺;合谷直刺。平補平瀉,每次留針30min,每日1次。每次治療結束后囑患者休息5min,然后從睛明穴起沿承泣到絲竹空成一弧線進行點刺;同時點刺雙側四白穴和迎香穴。
2.中藥療法。牽正散:組成:桂枝10g,防風10g,金銀花10g,蟬蛻10g,秦艽10g,僵蠶10g,天麻10g,白附子10g,全蝎5g,蜈蚣2條。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方解:方中桂枝、防風疏風解肌,調和營衛;天麻平肝熄風、祛風止痛。秦艽祛風濕,舒筋脈;白附子祛風止痙,燥濕化痰;蟬蛻、全蝎、蜈蚣、僵蠶熄風止痙、祛風通絡。諸藥合用,起到祛風通絡、止痙化痰之功。臨證加減,常取得良好效果。
治療3d后患者癥狀得到明顯改善,雙眼可以半閉;治療7d后嘴唇可以閉合,但仍有縫隙,雙側額紋部分可見;治療15d后患者基本痊愈,雙眼可以閉合,額紋清晰可見,但雙唇閉合時還有少許縫隙。患者出院后又進行5次針灸治療,共計20次,服用中藥15劑,面癱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臨床痊愈。
周圍性面癱治療心得
1.周圍性面癱常常由炎癥、病毒感染、外傷、顱內外腫瘤等引起,也可由延髓或腦橋病變引起。臨床上周圍性面癱又以面神經管內非化膿性炎癥引起的面神經及神經髓鞘水腫所致的面神經麻痹,即貝爾面癱最多見,占周圍性面癱的60%左右[1]。
本病雖屬臨床常見病,但病因復雜,在對患者進行針灸治療之前一定要明確診斷,排除顱內病變。在診斷周圍性面癱時要注意與以下疾病[2]鑒別:①耳源性面神經麻痹:常由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引起,也可見于腮腺炎、腫瘤和化膿性下頜淋巴結炎等,常有明確的原發病史及特殊癥狀;②后顱窩腫瘤或腦膜炎:此病引起周圍性面癱起病緩慢,常伴有其他腦神經受損癥狀及各種原發病的特殊表現;③吉蘭-巴雷綜合征:多為雙側周圍性面癱,伴有對稱性的四肢遲緩性癱和感覺障礙;神經萊姆病:為單側或雙側面神經麻痹,常伴發熱、皮膚游走性紅斑,常可累及其他腦神經。
2.治療面癱的常用針刺方法有:透刺、點刺、電針、火針等。①透刺如陽白透魚腰;攢竹透絲竹空;迎香透四白;地倉透頰車;太陽透顴髎等,常用于后遺癥期面癱的治療。②火針:常用于頑固性面癱或面癱后遺癥期,將穴位分兩組(一組雙側太陽、顴髎、頰車、合谷加印堂;一組雙側陽白、下關、地倉、足三里),選用直徑0.5mm的單頭細火針點刺不留針,進針深度1~2分,兩組穴位交替使用,隔日1次。③在穴位點刺方面,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一條經驗,即每次常規治療結束后,囑患者休息5min,然后從睛明穴起沿承泣、絲竹空成一弧線進行點刺。本方法可用于治療眼瞼閉合不全。具體操作:患者仰臥位,將患側從睛明穴起沿承泣到絲竹空的弧線分六等分,共七個等分點。從睛明穴開始每個等分點點刺一下,用1寸毫針快速點刺,進針1分深,用力均勻,往復點刺2遍。在點刺過程中,囑患者嘗試用力閉合雙眼,在點刺結束后,常常出現患者雙眼可以瞬間完全閉合。弧線點刺結束后,按先后順序點刺雙側四白和迎香穴各3下。據患者描述,點刺過程中自覺眼中有熱淚,并可觀察到鼻翼翕動。7次為1個療程,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2~3個療程治療。
3.臨床常將面癱患者分為急性期、恢復期、后遺期三期,每一期的臨床表現不同,所以運用電針治療[3,4]時波形的選擇尤為重要。本文所述病例中,選用連續波(疏波),電流以患者耐受為度。太陽、頰車接正極,陽白、地倉接負極,雙側面部同時使用,并加TDP燈輪流照射面部。常用波形還有疏密波、斷續波等,也可用于恢復期和后遺癥期的治療。其中,連續波又包括疏波和密波兩類。疏波刺激強度較強,能引起肌肉收縮,提高肌肉韌帶的張力。密波能夠降低神經的應激功能,常用于止痛、鎮靜、緩解肌肉痙攣等。
急性期能否用電針治療目前仍存在爭議,有報道認為,電針介入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的治療是安全有效的[5]。但也有研究者持反對意見,如林敏[6]針對臨床上較多的急性期電針治療的臨床報道進行了對照研究,結果顯示早期電針治療將大大提高周圍性面癱后期并發癥的發生率,其中以面肌纖維性痙攣和面肌痙攣為明顯,特別是面肌痙攣,該病十分難治,且存在進行性進展的趨勢,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
我們建議,面癱急性期不使用電針,可以單獨用藥或配合使用穴位淺刺法:面部常規取穴,使用1寸毫針,進針2~3分深,配合對側合谷,得氣后留針即可。
4.對于面癱的治療,采取針藥并用的方式,療效往往優于單獨一種療法。且急性期過后,選用相對較粗的針灸毫針(直徑0.3mm或0.35mm),可以增強針感,提高療效。在方藥方面,治療面癱的常用方劑有牽正散、小續命湯等。牽正散出自宋代《楊氏家藏方》,組成為白附子、僵蠶、全蝎3味藥。方中白附子辛、甘、溫,有毒,能燥濕化痰、祛風止痙、解毒散結;僵蠶咸、辛、平,能熄風止痙,祛風止痛,兼可化痰;全蝎辛、平、有毒,能熄風止痙,通絡止痛,解毒散結。3味藥合用,具有祛風、化痰、通絡的功效,適用于風痰阻絡或痰瘀阻絡之中風、面癱。本文提及的病例治療中,我們以牽正散為基礎進行加減,效果良好。對于體弱者,可加黃芪、黨參;風熱表證者,去白附子,加桑葉、菊花、柴胡;眩暈耳鳴,舌質紅脈弦者,去白附子,加天麻、鉤藤;痰濕盛者可加半夏、茯苓。在治療中樞性面癱時,還可用補陽還五湯合牽正散。牽正散在面癱早期即可使用,急性期可配合針灸淺刺,恢復期以后配合電針使用。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7次為1個療程。通常服用2個療程以后即有明顯效果。
[1]余光巖,顧曉明,蔡志剛.周圍性面癱[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3.
[2]賈建平,陳生弟,崔麗英,等.神經病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40.
[3]王蘇婷,馬鐵明,蘇顯紅.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研究概況[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30(9):2110.
[4]包淑紅,張明波.電針不同波形在周圍性面癱應用中臨床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6):244-245.
[5]衛彥,寇吉友.基于正交試驗設計的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評價[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12):830-832.
[6]林敏.周圍性面癱急性期電針治療引起并發癥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1,26(161):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