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光
(北京市順義區高麗營鎮衛生院,101300)
喉源性咳嗽由著名老中醫干祖望在其專著《中醫喉科學》中首次提出,屬中醫學“喉痹”范疇,臨床多見于感冒后期或過食辛辣刺激發物后,喉部干燥、粗糙不適,奇癢難忍,咽癢即咳,咳聲連續不斷,甚則語不成聲,不可仰頭,不可平臥,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此癥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不分男女老幼。隨著大氣污染的日漸加重以及人們不正確的生活方式使得喉源性咳嗽成為當今常見病、多發病,輕者可自愈,重者可遷延數月或數年,查體可見咽部充血干燥,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胸片及實驗室檢查多無異常,西醫抗感染止咳對癥治療多無明顯療效。
筆者在臨床中治療該病上百例,總結各方經驗后得出咽癢而咳多屬風邪犯喉,氣道受阻。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癢則為風,風盛則攣急。傷風感冒后風邪滯于咽喉,致經氣不利;過食辛辣刺激發物而耗液傷津,咽喉干燥,燥則生風,風勝則癢,故治宜祛風止癢,潤喉止咳,自擬荊蟬止癢茶配合穴位貼敷治療喉源性咳嗽,消除咽干、咽癢、咳嗽等癥狀效果頗佳。
1.荊蟬止癢茶基本方:荊芥6g,蟬蛻15g,桑葉6g,菊花6g,桔梗6g,生甘草3g。每日1劑,代茶飲(開水沖泡,頻頻飲之)。加減法:咽干明顯,加玉竹10g;咽痛加金銀花10g,黃芩10g;夜間咳甚,嗆咳連聲加當歸15g,水煎后與上藥兌服。
2.穴位貼敷:遠紅外止咳平喘貼。主穴:風門、天突。咽干癢甚加太溪;咽痛甚者加尺澤。用法:每日1次,每次3~5個穴,每穴各貼1貼,每次6h。
經多年臨床驗證,荊蟬止癢茶配合穴位貼敷治療喉源性咳嗽大多3劑內見效,輕者、急性起病者3劑即可痊愈,病重或病久者需服7~10劑。
患者某,女,33歲,2013年7月初診。過食干果炒貨及麻辣煎魚后咽癢、咽干、干咳1周。四診所見,患者無寒熱,咽不痛,無痰,咽癢即咳,發作時咽部有如蟻行,咳嗽頻作,影響生活,不能正常工作,納眠可,二便如常,咽部紅赤,舌淡紅,苔薄白少津,脈弦。既往有慢性咽炎病史20余年,平素咽部異物感明顯。辨證屬津傷風動,咽喉失養。胃主咽,過失辛辣刺激發物致胃陰虛損,津液不能上承滋潤咽喉,故而咽喉干燥,燥易生風,風勝則咽癢,氣道不利則咳。治宜生津祛風,止癢利喉。方用:荊芥6g,蟬蛻15g,桑葉6g,菊花6g,桔梗6g,生甘草3g,玉竹10g。每日1劑,開水沖泡,代茶飲。另外,配合遠紅外止咳平喘貼貼敷,每日5個穴,每日貼敷6h,服3劑和貼敷3d后咽癢不甚,咳嗽大減,繼服2劑荊蟬止癢茶痊愈。
喉源性咳嗽不同于肺氣上逆之咳嗽,而是咽癢作咳,咳以止癢。多因風邪客喉氣道不利或傷津生燥動風,咽喉失養,咳嗽頻作,一為風從外來,一為風自內生,治療均以祛風為主,輔以生津潤燥。方中荊芥性微溫,味辛,歸肺、肝經,功能解表散風;蟬蛻性寒,味甘,歸肺、肝經,功專散風除熱,利咽解痙;二藥合用共為君藥,共奏散風利咽之功。桑葉性寒,味甘苦,歸肺、肝經,功能疏散風熱,清肺潤燥;菊花性微寒,味甘苦,歸肺、肝經,功能疏散風熱;二藥合用疏散上焦風熱,利咽止咳。桔梗性平,味苦辛,歸肺經,功能宣肺利咽,又能載藥上行,使藥效直達病所;生甘草性平,味甘,歸肺、心、脾、胃經,功能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又能調和諸藥;玉竹性微寒,味甘,歸肺、胃經,功能養陰潤燥,養胃生津,用于肺胃陰傷,燥熱咳嗽,咽干口渴等癥,補而不膩,無戀邪之弊。全方配伍有潤燥祛風、利喉止癢之功,加之用藥輕靈,藥效平和,服用方便,口感適中,老少皆宜,用之于臨床依從性較好。穴位貼敷風門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此穴在背部第二胸椎下旁開1.5寸,主治風疾,《會元針灸學》載:“風門者,風所出入之門也”。故名風門,又名熱府。主治咳嗽、傷風等;天突為任脈腧穴,此穴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針灸資生經》載:“施秘監尊人,患傷寒咳甚,醫告技窮,施檢灸經,于喉結下灸三壯即瘥,蓋天突穴也。”主治咽喉部、肺部疾病。二穴合用共為主穴,共奏疏風利咽之功。太溪為足少陰腎經腧穴,原穴,此穴在足內側,內踝后方,在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主腎的病證,而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本,補之可滋腎陰,潤肺燥。穴位貼敷療法,屬中醫外治法,此法簡單易行,安全性高,近幾年被廣泛應用。
戒煙酒、辛辣、肥甘厚味及海腥食物。避免接觸刺激性、敏感性氣體。忌濫用甜味的糖漿制劑。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作期多飲水、少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