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淑薈 王志紅 魏亞萍
(1.山東省榮成市第三人民醫院,264319 2.山東省榮成市寧津街道衛生院)
呃逆是由于膈神經、迷走神經受刺激,導致膈肌、肋間肌不由自主同步劇烈收縮,因空氣突然被吸入呼吸道,且同時伴有吸氣期聲門突然關閉,從而產生一種特別音響的病癥。臨床上將持續48h以上的呃逆稱為頑固性呃逆,多見于顱腦損傷及缺血缺氧性腦病。我們通過對頑固性呃逆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與護理,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2011年8月~2014年6月,本院住院患者中發生頑固性呃逆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齡20~81歲,平均46.5歲。其中腦挫裂傷6例,原發性腦干損傷及彌散性軸索損傷5例,顱內血腫5例,心跳呼吸停止復蘇成功后缺氧性腦病3例。經積極中西醫治療并護理后,治愈12例,好轉5例,自動出院2例。
1.病情觀察:①觀察呃逆的頻率、節律、持續時間。呃逆每分鐘2~3次到幾十次,節律相對整齊,個人頻率相對固定,持續時間長短不一。持續48h以上者為頑固性。②做好胸腹部查體和相關輔助檢查,以除外膈肌周圍病變致呃逆。如胸部CT、肝膽胰脾腹腔彩超等有利于早期發現膈肌周圍病變。③觀察有無顱內壓增高及其誘發因素。加強原發病的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生命體征、頭痛、嘔吐等情況,并結合顱腦CT等檢查了解疾病轉歸。④觀察有無消化道出血。對于腦干損傷患者特別是腦干、丘腦、顱后窩損傷的患者發生呃逆往往存在消化道出血,可通過胃腸減壓引流管回抽胃內容物,如為咖啡色液體,提示有消化道出血,不能確定者需胃液潛血檢查。還應注意觀察患者的血壓、心率及血氧飽和度。⑤對于臥床時間長的患者注意觀察有無胃內積氣及便秘。臥床及術后患者腸蠕動減慢,??梢鹞改c脹氣及便秘而引發呃逆,護士要定時檢查胃內積氣,聽診腸鳴音,要準確記錄大便次數及量。
2.一般護理:給予舒適體位,保持病室安靜,做好鼻飼管護理,排除鼻飼管相關性呃逆。對于胃腸脹氣患者給予胃腸減壓引流胃內積氣積液并觀察胃腸減壓引流物顏色及性狀,確認消化道出血者采取針對性藥物治療措施。對于便秘患者鼻飼石蠟油或灌腸通便。
3.控制呃逆的治療與護理:①用刺激迷走神經的方法進行抑呃。壓迫眶上神經、刺激患者咳嗽、捏鼻子等進行抑呃。用棉簽或壓舌板刺激患者咽部,咽部受刺激后,可使迷走神經的傳入沖動受到抑制,從而可使呃逆停止。②藥物治療:山莨菪堿10mg肌肉注射;胃復安10mg肌肉注射;氯丙嗪25mg肌肉注射或口服。3種藥物可階梯應用,注意氯丙嗪可引起體位性低血壓,注射后,應予平臥1~2h,并監測患者血壓及心率,反復多次使用可引起便秘,應早期預防。
4.針灸及穴位治療:對于刺激迷走神經及藥物治療方法無效者同時可選擇中醫針灸或穴位注射藥物治療:①指壓或針刺天突、印堂、內關、人中等穴位。②指壓翳風穴,即耳后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以一定力量持續按壓1~2min,可緩解呃逆,單次按壓有效率92%,可反復指壓,無明顯不良反應。③病情仍無緩解者內關穴位注射山莨菪堿,每側各5mg;或兩側內關穴位注射氯丙嗪,每側各12.5mg,對于控制頑固性呃逆有較好的效果。
頑固性呃逆以發生在顱腦損傷及缺血缺氧性腦病者為多,多發生在傷后1周左后,但最早可在傷后1h出現,重癥患者發生率高。頻繁呃逆嚴重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使氧分壓下降,加重腦組織缺血缺氧,對于顱腦損傷患者可使患者顱內壓增高、血壓升高,增加再出血及腦疝的危險。同時也可致胃內壓升高而嘔吐、誤吸,誘發或加重肺部感染。臨床上對呃逆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早采取措施,避免加重原發病。
發生呃逆要查找原因,要明確是中樞因素還是外部因素所致。首先要行胸部CT檢查、肝膽胰脾彩超檢查,除外膈肌病變、膈上或膈下疾病刺激迷走神經或膈神經出現呃逆。本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有發熱、畏寒、呼吸急促等癥狀,同時伴有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C反應蛋白增高,經檢查發現有膈下膿腫,給予膿腫穿刺引流后呃逆癥狀消失。其次要詳細了解患者有無胃腸脹氣及近日大便情況,有胃腸脹氣者要放置胃腸減壓管,對已有胃管者要注意調整胃管位置,必要時重新更換,有利于消除胃管位置不當刺激膈肌痙攣,同時可以及早發現有無消化道出血。如有便秘,應采取措施保持大便通暢。多數外部因素所致呃逆經以上處理后均能緩解。
在消除外部致病因素后呃逆仍無緩解者,護士可以嘗試通過壓眶、刺激咽喉部、吸痰刺激迷走神經等方法抑制呃逆反射弧終止呃逆。經上治療仍有呃逆者,給予藥物如山莨菪堿、胃復安、氯丙嗪等序貫肌注后部分患者可獲得較長時間的緩解。本組患者在上述治療措施同時采用針灸內關穴或內關穴位注射山莨菪堿或氯丙嗪等治療方法,均取得良好的效果。8例復發者經再次針灸治療一段時間后癥狀消失。
總之,在臨床工作中,發生頑固性呃逆,護理人員要及時認真查找原因,消除呃逆的外部因素,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與護理措施進行早期干預,同時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加強氣道管理,防止嘔吐與反流誤吸,加強對患者和家屬的心理支持,最終促進患者盡早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