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玲
靜脈滴注阿奇霉素導致不良反應的臨床分析
黃秀玲
目的分析靜脈滴注阿奇霉素導致的不良反應。方法回顧分析92例應用阿奇霉素靜脈滴注治療的患者的臨床資料, 分析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24例(26.09%)患者出現不良反應, 最常見的過敏反應(41.67%), 其次為消化系統(20.83%)、泌尿系統(12.50%)與循環系統反應(12.50%), 最后為血液系統(8.33%)與運動系統反應(4.17%)。結論醫師應當嚴格掌握靜脈滴注阿奇霉素的適應證, 加強不良反應監測, 盡可能的選擇口服用藥, 以預防不良反應出現, 保證用藥安全性。
靜脈滴注;阿奇霉素;不良反應
阿奇霉素半衰期長、抗菌譜廣、耐受性好、對酸穩定、安全性高、療效確切、生物利用度相對較高, 臨床中廣泛應用于微生物所致的皮膚軟組織與呼吸道感染中。但是近年來,關于靜脈滴注阿奇霉素導致不良反應的報道逐漸增多, 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與臨床用藥安全。本院通過回顧分析門診科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92例應用阿奇霉素靜脈滴注治療的患者的臨床資料, 分析靜脈滴注阿奇霉素導致的不良反應,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門診科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應用阿奇霉素靜脈滴注治療的患者92例, 男47例,年齡11個月~63歲, 平均年齡(31.47±5.29)歲;女45例,年齡9個月~67歲, 平均年齡(32.84±3.17)歲。病情類型:34例上呼吸道感染,27例支氣管炎,19例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12例支氣管肺炎。
1.2 方法 用藥前檢查患者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電解質、血糖與肝腎功能, 上述指標正常后, 以水充分溶解阿奇霉素粉劑, 溶液濃度為0.1 g/ml, 遵醫囑加入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或者0.9%的氯化鈉注射液, 配制成最終濃度為1~2 mg/ml的溶液, 實施靜脈滴注, 單次靜脈滴注時間在60 min以上,1次/d, 持續靜脈滴注3~5 d。注意嬰幼兒靜脈滴注濃度以0.5~1.0 mg/ml為宜, 兒童以0.5~1.0 mg/ml為宜, 成人2 mg/ml[1]。用藥期間, 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與實驗室指標變化情況。
阿奇霉素靜脈滴注后,24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發生率26.09%。10例(41.67%)出現過敏反應, 其中5例過敏性休克,2例蕁麻疹,3例皮疹;5例(20.83%)消化系統反應, 其中4例胃腸道反應,1例肝損害;3例(12.50%)泌尿系統反應, 其中2例輕度的腎功能異常,1例出現血尿;3例(12.50%)循環系統反應, 其中2例發生低血壓,1例心律失常;2例(8.33%)血液系統反應, 主要表現為皮膚瘀斑與白細胞明顯減少;1例(4.17%)運動系統反應, 腓腸肌痛與關節疼痛為主要表現。
近年來, 阿奇霉素的用量大幅增加, 應用范圍廣泛, 其副作用逐也逐漸顯現。國外報道提出, 阿奇霉素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12%, 而在我國, 其總反應率高達26.74%, 嚴重威脅患者生存安全與生命質量。阿奇霉素的作用機理為抑制細菌的轉肽過程, 進而對細菌合成產生抑制, 達到良好的抗菌目的, 在多種疾病的治療中效果顯著。阿奇霉素可對厭氧菌、支原體、軍團菌、革蘭陰性需氧菌等發揮強大的抗炎作用,特別是對革蘭陰性桿菌具有明顯的抗菌活性, 因而臨床中多用于泌尿系統與呼吸系統感染的治療中。阿奇霉素進入機體后組織半衰期能夠達到68~76 h, 血漿半衰期可以長達35~48 h,抗生素后效應(PAE)較為明顯。而隨著阿奇霉素應用范圍的擴大, 關于阿奇霉素導致不良反應的報道也逐漸增多。李志奇等[2]認為, 阿奇霉素造成的不良反應能夠涉及諸多方面,不但會累及主要臟器, 如肝腎、心肺等, 而且還會對神經系統、造血系統與肌肉骨骼造成影響。本研究結果表明,92例患者靜脈滴注阿奇霉素后,24例(26.09%)患者出現不良反應, 其中過敏反應(41.67%)發生率最高, 其次為消化系統反應(20.83%), 泌尿系統反應(12.50%)與循環系統反應(12.50%)次之, 最后為血液系統反應(8.33%)與運動系統反應(4.17%)。這一結果略高于國外研究報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12%,這可能與目前的抗生素濫用情況有關。本研究中對于過敏反應患者給予立即停藥, 采用地塞米松與腎上腺素治療處理,患者的相應癥狀得到有效緩解, 直至恢復。此外, 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也是臨床多見的不良反應, 目前確切機制尚不清楚, 作者認為這可能與靜脈滴注過程中胃動素含量增加,與胃動力受體相互結合導致胃腸強烈收縮, 進而引起嘔吐、腹瀉與疼痛等反應有關。靜脈滴注阿奇霉素能夠導致諸多不良反應, 應當引起醫師的高度重視, 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預防不良反應出現, 結合本次研究, 作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掌握靜脈滴注阿奇霉素的適應證, 不要擅自增減劑量或者隨意濫用, 不必要的藥物聯用應盡可能的避免;②用藥前詳細詢問患者的既往過敏史, 避免變態反應出現;③選擇科學的服藥療程與給藥途徑, 因靜脈給藥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與口服用藥相比明顯較高, 因此建議盡量選擇口服用藥;④靜脈滴注時注意控制藥物濃度與滴速, 滴注時間應當>60 min,藥物濃度<2.0 mg/ml[3]。
綜上所述, 臨床醫師應當嚴格掌握靜脈滴注阿奇霉素的適應證, 加強不良反應監測, 盡可能的選擇口服用藥, 以預防多種不良反應出現, 保證用藥安全性。
[1]王滬凱, 白云, 李麗蕊, 等.阿奇霉素的不良反應分析.實用藥物與臨床,2010,25(3):187-189.
[2]李志奇, 任穎.減輕阿奇霉素靜滴副作用的臨床觀察.皖南醫學院學報,2011,14(2):218-220.
[3]魏錦繡, 張虹云, 崔向麗, 等.32例靜脈滴注阿奇霉素致不良反應分析.中國藥物警戒,2010,29(1):207-20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100
2014-10-28]
831308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一○五團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