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IND(脾腎虧虛、痰濁蒙竅證)證候要素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
汝智娟劉聰1黎明全1
(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長春130117)
摘要〔〕目的探討非癡呆型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VCIND)患者的中醫證候分布規律及脾腎虧虛、痰濁蒙竅復合證型的認知功能損害特點。方法采用大樣本篩查的方法,利用神經心理學量表,根據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對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腦病科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的門診及住院的400例VCIND患者進行篩查。結果400例VCIND的患者中,脾腎虧虛證、痰濁蒙竅證在 VCIND 7種單一證型中所占比例最高。復合證型中脾腎虧虛、痰濁蒙竅復合證型所占比例最高。對脾腎虧虛、痰濁蒙竅證復合證型與神經心理量表的研究顯示,患者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各分項得分中分數比例較低的前三位是計算力、回憶力、語言能力。結論VCIND患者以脾腎虧虛、痰濁蒙竅復合證候所占比例最大;通過對證候要素與神經心理量表MMSE量表各個認知域的分析,脾腎虧虛、痰濁蒙竅證復合證型患者在計算力方面損害較為嚴重。
關鍵詞〔〕非癡呆型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證候要素;認知功能
中圖分類號〔〕R255.9〔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吉林省自然科學
通訊作者:黎明全(1971-),男,教授,碩士導師,主要從事中醫內科學腦病研究。
1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第一作者:汝智娟(1987-),女,碩士,醫師,主要從事中醫內科學腦病研究。
非癡呆型血和性認知功能障礙(VCIND)是認知障礙的初期階段,其認知功能損害的程度介于正常與癡呆之間,病情隱匿,不易被察覺,一旦患者病情進展到癡呆不僅嚴重影響到患者自身生活質量,還給家庭及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本研究是在任繼學教授“腦髓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對VCIND患者進行廣泛篩查,應用證候要素診斷量表,探索VCIND患者的證候分布規律。應用神經心理量表探索脾腎虧虛、痰濁蒙竅證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400例VCIND患者均來自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腦病科部分門診及住院患者。
1.2西醫診斷標準參考美國國立神經疾病和卒中研究所與加拿大卒中網(NINDS-CSN)血管性認知障礙統一標準、賈建平〔1〕提出的VCIND診斷標準、田金洲等〔2〕在《輕度認知損害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草案)》的輕度認知損害診斷標準,具體如下:(1) 患者有輕度認知損害,有知情者證實,且認知損害呈波動性進展;(2) 神經心理學測驗證實有認知損害,且至少1個以上認知域測查分值低于對照1.5個標準差;(3)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26分;(4) 未達到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四版(DSM-Ⅳ)的癡呆診斷標準,臨床癡呆評定量表(CDR)評分為0.5分;(5) 認知障礙由腦血管病導致,符合以下標準:①有心腦血管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吸煙等);②有腦血管病導致的局灶癥狀或體征;③影像學檢查有腦血管病變的證據;Hachinski缺血量表(HIS)>7分。
1.3納入標準(1)年齡45~70歲,有腦血管病病史者。(2)患者有輕度的認知損害,但不符合DSM-Ⅳ癡呆診斷標準。所有患者的CDR評分為0.5分。(3)認知障礙由腦小血管病變導致,符合以下2點:①有血管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伴皮質下梗死和白質腦病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腦動脈病家族史等);②影像學有多發的腔隙性梗死(2個或以上)或者廣泛的白質病變(至少有1個區域得分≥2),或二者并存;同時沒有大血管病變的病灶(直徑>15 mm),無皮質或分水嶺部位的梗死,無其他腦部病變如腫瘤、多發性硬化、腦積水等。(4) MoCA總分,受教育年限≥12年者<26分、受教育年限<12年者<25分。(5)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評分,文盲≥17分,小學文化≥20分,中學以上文化≥24分。
1.4排除標準(1)早期表現記憶缺損,且進行性加重,或其他認知功能障礙等,但影像學沒有相應的缺血性病灶;(2)年齡在45歲以下,70歲以上者;(3)由腦血管病以外的原因導致的認知障礙(如癲癇、抑郁癥、精神病、肝腎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低下、酗酒或藥物濫用等);(4)MMSE評分文盲<17分,小學文化<20分,中學以上文化<24分;(5)有嚴重心、肝、腎和造血系統并發癥者;(6)患有干擾認知功能評價的某些疾病,包括頭顱損傷以及精神疾病;(7)篩選前30 d內使用過治療癡呆的任何臨床試驗藥物。
1.5證型評估方法證候要素診斷標準參照田金洲等〔2〕《輕度認知損害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草案)》證候診斷標準,制定135個證候要素,7種證型量表。嚴格參照研究規定,由經過課題培訓的專業中醫師采用問卷方式,調查患者癥狀、體征及舌脈,依據每個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中醫證候要素評價。然后依據各中醫證候要素在各證型所占分值進行計算積分(最高分為30分),積分≥7分確定相應證型,7~14分為輕度,15~22分為中度,23~30分為重度。從而統計出VCIND患者各證型所占比例。
1.6神經心理學評價利用MoCA量表、MMSE查表、Hachinski缺血指數量表、Barthel指數、臨床癡呆評定量表、HAMA量表評分,經統計學分析,從而得出脾腎虧虛、痰濁蒙竅復合證型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特點。
2結果
2.1VCIND 各證型分布比例統計情況有腦血管病病史400例,脫落46例。(1)VCIND單一證型分布的比例:脾腎虧虛276例(77.97%)、痰濁蒙竅171例(48.31%)、陰虛陽亢138例(38.98%)、瘀阻腦絡162例(45.76%)、腑滯濁留110例(31.07%)、熱毒內盛107例(30.23%)、氣血不足115例(32.49%)。(2)VCIND復合證型分布比例:脾腎虧虛+痰濁蒙竅141例(39.83%),脾腎虧虛+瘀阻腦絡132例(37.29%),脾腎虧虛+陰虛陽亢110例(31.07%),脾腎虧虛+氣血不足95例(26.83%),脾腎虧虛+腑滯濁留92例(25.99%),脾腎虧虛+熱毒內盛77例(21.75%),痰濁蒙竅+瘀阻腦絡75例(21.19%),瘀阻腦絡+陰虛陽亢72例(20.34%),痰濁蒙竅+腑滯濁留65例(18.36%),熱毒內盛+痰濁蒙竅50例(14.12%),熱毒內盛+陰虛陽亢50例(14.12%),痰濁蒙竅+陰虛陽亢49例(13.84%),熱毒內盛+腑滯濁留43例(12.15%),瘀阻腦絡+腑滯濁留42例(11.86%),腑滯濁留+陰虛陽亢42例(11.86%),熱毒內盛+瘀阻腦絡38例(10.73%),氣血不足+瘀阻腦絡38例(10.73%),氣血不足+陰虛陽亢37例(10.45%),痰濁蒙竅+氣血不足34例(9.60%),氣血不足+腑滯濁留24例(6.78%),熱毒內盛+氣血不足21例(5.93%)。(3)VCIND部分其他復合證型分布比例:脾腎虧虛+痰濁蒙竅+氣血不足30例(8.47%),脾腎虧虛+痰濁蒙竅+熱毒內盛36例(10.17%),脾腎虧虛+痰濁蒙竅+瘀阻腦絡65例(18.36%),脾腎虧虛+痰濁蒙竅+腑滯濁留55例(15.54%),脾腎虧虛+痰濁蒙竅+陰虛陽亢43例(12.15%),瘀阻腦絡+腑滯濁留+陰虛陽亢18例(5.08%),痰濁蒙竅+脾腎虧虛+氣血不足+瘀阻腦絡17例(4.80%),痰濁蒙竅+脾腎虧虛+氣血不足+瘀阻腦絡+腑滯濁留5例(1.41%)。
2.2脾腎虧虛、痰濁蒙竅復合證型患者MMSE量表中各分項得分情況(1)MMSE量表定向力得分:10分75例(53.19%),9分38例(26.95%),8分18例(12.77%),7分9例(6.38%),6分1例(0.7%)。(2)MMSE量表記憶力得分:3分133例(94.33%),2分7例(4.96%),1分1例(0.71%)。(3)MMSE量表計算力得分:5分28例(19.86%),4分33例(23.48%),3分40例(28.37%),2分30例(21.28%),1分9例(6.38%),0分1例(0.71%)。(4)MMSE量表回憶力得分:3分36例(25.53%),2分71例(50.35%),1分33例(23.4%),0分1例(0.71%)。(5)MMSE量表語言能力得分:9分62例(43.97%),8分49例(34.75%),7分19例(13.48%),6分4例(2.84%),5分5例(3.55%),4分(1.42%)。
3討論
任繼學〔3〕教授將腦髓稱之為無極,他認為腦髓的生成源于兩精相搏而成的胚胎。無極中含“真”,“真”即真精、真氣。腦髓就是真精在真氣的催化下形成。腦髓內多精質體。精質體中蘊藏元神,神機是元神的功能。神皆由腦髓的精質體發出,而元神的發出是腦髓陰陽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故有“腦生細微動覺之氣”之說。腦又有“清竅”之稱受元神主宰,因此腦具有主持意識、思維、記憶以及七情等功能。腎藏精,主骨生髓,腎精充盛則骨與髓的發育正常。任繼學〔3〕的腦髓理論深入的描述了腦髓的形、象、生理功能及與五臟六腑的關系,對腦病的辨證論治有指導性意義。
在對VCIND的研究過程中,本文基于腦髓理論的指導,創新性地提出髓虛毒損為本病的病機關鍵。腎精不足,腦髓失養,淤血內阻,津液留滯,聚生痰涎,痰瘀互阻,內生毒邪,導致神機失用,進而形成本病〔4〕。髓虛是腦病的本質,毒損是腦病的致病因素。在VCIND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毒邪致病貫穿疾病的始終。王永炎〔5〕認為邪氣亢盛,正氣奮起抗邪,從而使人體的陰陽失去平衡,導致營衛失和,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運行失常。此過程中產生的病理產物在體內不斷蓄積使形體敗壞,最終成為毒邪的來源。本文在對VCIND的研究中發現毒邪致病與腦髓虧虛常共同出現,而毒邪致病具有酷烈性、暴戾性、穢濁性〔6〕。基于以上特點,故患者病情頑固,纏綿難愈。通過本實驗研究顯示,VCIND的7個單一證型中脾腎虧虛證所占比值最高。在VCIND的復合證型中脾腎虧虛、痰濁蒙竅復合證型所占比例最大,且脾腎虧虛、痰濁蒙竅復合證型患者MMSE量表計算力得分最低。本次研究進一步驗證了髓虛毒損理論的科學性,驗證了“髓虛毒損”為VCIND的病機關鍵,同時又為VCIND中醫干預的規范化研究奠定了基礎。
4參考文獻
1賈建平.重視血管性認知障礙的早期診斷和干預〔J〕.中華神經科雜志, 2005;38(1):4-6.
2田金洲,時晶,張新卿,等.《輕度認知損害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草案)》編制說明〔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8;6(1):15-21.
3任繼學.腦髓述要〔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3;9(3):1-4.
4黎明全,趙建軍,徐云龍,等.以腦髓理論為指導探討血管性輕度認知功能損害的治療思路〔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5):763-75.
5王永炎.關于提高腦血管疾病療效難點的思考〔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7(4):195-6.
6張允領,郭蓉娟,常富業,等.論中醫毒邪的特性〔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0(12):800-1.
〔2015-01-23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