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IL-6的表達及與TOAST分型和OCSP分型的關系
李玉文
(菏澤市立醫院神經內科,山東菏澤274000)
摘要〔〕目的探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IL)-6的表達及與TOAST分型和OCSP分型的關系。方法選取2010年1月到2014年11月該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220例(研究組),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110例(對照組),測量所有入選者血清IL-6水平,并觀察其與TOAST分型和OCSP分型的關系。結果研究組血清IL-6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型(CE)血清IL-6水平最高,其次為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型(AT),然后為不明原因型(SUD),最少的為小動脈型(SAD),組間比較差異顯著(均P<0.05);OCSP分型:IL-6水平最高為完全前循環梗死型(TACI),其次為后循環梗死型(POCI),然后為部分前循環梗死型(PACI),最少為腔隙性梗死型(LACI),組間比較差異顯著(均P<0.05)。結論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IL-6水平會出現改變,且不同TOAST分型和OCSP分型表達水平不同。
關鍵詞〔〕白細胞介素-6;急性缺血性腦卒中;TOAST分型;OCSP分型
中圖分類號〔〕R743〔文獻標識碼〕A〔
第一作者:李玉文(1969-),女,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神經病學研究。
白細胞介素-6(IL-6)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具有較大的聯系。TOAST分型是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進行分型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對患者早期預后進行評價,以便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1〕。OCSP分型也是常用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分型方法,能較好地預測患者的遠期預后,對臨床治療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2〕。本研究旨在分析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IL-6的表達及與TOAST分型和OCSP分型的關系。
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選取2010年1月到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220例(研究組),所有患者均經MRI或者CT檢查證實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病程均<72 h,且排除存在感染,肝、腎衰竭、惡性腫瘤、服用免疫抑制劑以及近3個月內出現心肌梗死者。男130例,女90例,年齡43~85〔平均(63.4±2.6)〕歲;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110例(對照組),均無腦卒中病史,肝、腎功能衰竭病史、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男65例,女45例,年齡42~85〔平均(62.9±1.9)〕歲。兩組入選者年齡和性別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入選者均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TOAST分型(1)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型(AT):患者存在顱內外相關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表現,且伴有一項或者多項全身動脈粥樣硬化表現,行食管超聲檢查可觀察到動脈粥樣硬化,存在明確診斷的冠心病或者周圍性血管疾病。(2)心源性栓塞型(CE):由多種能導致心源性栓子的疾病引起的腦部栓塞。(3)小動脈型(SAD):由單個新發的穿支動脈引起供血區的梗死,其直徑一般<2 cm,行全腦血管造影檢查無其他動脈異常。(4)其他明確病因型(SOD):大多為血液系統疾病引起,其病因比較明確的梗死。(5)不明原因型(SUD):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但是不能確定具體的病因〔3〕。
1.2.2OCSP分型(1)完全前循環梗死型(TACI):患者表現為大腦高級神經功能障礙;(2)部分前循環梗死型(PACI):患者表現為高級功能障礙、運動和感覺障礙,但是較TACI型局限;(3)腔隙性梗死型(LACI):以腔隙綜合征為主要表現的梗死類型;(4)后循環梗死型(POCI):患者表現為同側的腦神經麻痹,對側感覺運動障礙,雙眼的協調運動出現障礙、雙側感覺運動障礙以及小腦功能出現障礙等,但是患者無同側視野缺損和長束征缺損〔4〕。
1.2.3血清IL-6測定抽取所有入選者次日空腹靜脈血2 ml,分離血清并將其放置于-20℃環境下保存,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中IL-6的表達水平。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血清IL-6水平比較研究組血清IL-6水平為(238.3±21.3)pg/L,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7.6±10.2)pg/L(t=11.289,P<0.05)。
2.2血清IL-6水平與TOAST分型關系各種TOAST分型間血清IL-6水平存在差異性(P<0.05),其中CE型血清IL-6最高為(259.3±11.4)pg/L,其次為AT(243.2±9.2)pg/L,然后為SUD(223.2±8.9)pg/L,SOD(211.2±2.3)pg/L,最少的為SAD(201.9±8.3)pg/L。
2.3血清IL-6水平與OCSP分型關系各種OCSP分型間血清IL-6水平存在差異性(P<0.05),其中最高者為TACI(263.4±12.8)pg/L,其次為POCI(253.8±1.4)pg/L, PACI為(229.3±8.3)pg/L,最少為LACI(211.3±23.2)pg/L。
3討論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許多研究均證實,炎癥反應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和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是引起缺血腦損傷的重要因素〔5〕。炎癥反應也和動脈粥樣硬化存在密切的關系,炎癥反應會導致許多炎性因子升高,進而改變血管內皮細胞的代謝和功能,引起血栓和動脈粥樣硬化形成。IL-6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炎性細胞因子,該因子具有多種作用,在正常機體防御功能、體內炎癥反應以及免疫調節等多個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6〕。IL-6能夠激活體內的中性粒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進而引起黏附分子水平增高,同時能促進中性粒細胞釋放多種物質,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進而引起一系列的反應,導致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生〔7〕。本研究發現,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IL-6水平較健康人群高,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8〕。
TOAST分型是臨床上較常用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分型方法,有助于患者早期預后的評價,進而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同時也有助于制定長期的預防方案,進而改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其再次腦卒中發生的概率。本研究提示,血清IL-6水平表達與TOAST分型存在一定的關系,其中CE型患者血清IL-6水平最高,與其他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9〕,提示IL-6的表達水平與腦卒中梗死灶的大小存在關系。OCSP分型也是臨床常用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分類方法,有助于評價患者遠期預后,進而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也為臨床采取預防措施提供依據〔10〕。本研究發現,TACI型患者血清中IL-6表達水平最高,可能與該腦卒中類型患者的梗死灶相對較大、引起的炎癥反應也相對較強有關。
綜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IL-6表達水平顯著增高,且IL-6水平在TOAST分型和OCSP分型中存在較大差異,可能與不同類型患者的發病原因和病理基礎不同有關。
4參考文獻
1魯銳,楊平.參麥注射液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TNF-α和IL-6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1):1399-400.
2Hachet O,Guenancia C,Stamboul K,etal.Frequency and predictors of strok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pecific aspects of in-hospital and postdischarge events〔J〕.Stroke,2014;45(12):3514-20.
3畢欣偉,陳立云.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他汀類藥物治療對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影響及預后評價〔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4;14(8):717-21.
4羅海龍,姜愛英,楊曉帆.急性腦出血與血清白細胞介素6表達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醫學綜述,2012;19(8):1262-3.
5徐艷紅,許嗣漪,楊玉梅,等.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急性腦梗死TOAST分型和OCSP分型的關系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2;29(10):910-2.
6薄宇清,劉霞.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炎性細胞因子動態變化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2;38(15):3988-9.
7王艷,李攀,張淼,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及其相關因素的橫斷面研究〔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3;13(4):279-85.
8夏烈新,冉文,陳立銘,等.VCTDSA聯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斷運用探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3;13(33):6551-3,6565.
9喻恒,龍崇榮,王亮.血清炎性因子聯合NIHSS評分評價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情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3;13(9):801-4.
10常華軍,全亞萍,陳順中,等.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與改良TOAST分型和OCSP分型關系的研究〔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4;14(10):897-901.
〔2014-12-19修回〕
(編輯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