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年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患者流行特點及心理狀態
阮葉熊楊王紅紅
(中南大學護理學院,湖南長沙410013)
關鍵詞〔〕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感染者(PLWHA);心理狀態
中圖分類號〔〕R512.91〔文獻標識碼〕A〔
通訊作者:王紅紅(1970-),女,教授,主要是從事護理教學與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防治策略與心理學研究。
第一作者:阮葉(1989-),女,碩士,護師,主要從事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相關防治研究。
目前公開報道的年齡最大的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患者為94歲〔1〕。近年來老年AIDS病毒感染者(PLWHA)越來越多,2005年全球約有4 000萬老年PLWHA,其中老年人約280萬,占7%〔2~4〕。由于年齡老化、生理功能改變、免疫功能下降等原因,老年人感染AIDS后在流行特點與心理狀態方面會與青壯年有所不同,是不可忽視的弱勢群體,應引起社會人群的廣泛重視。本文主要對我國老年PLWHA的流行特點和心理狀態進行了綜述。
1老年PLWHA的概念
國內外有關研究者將年齡≥50歲的感染AIDS病毒和(或)AIDS患者統稱為老年人PLWHA〔5,6〕。此類患者由于年齡因素的影響,在流行特點、心理狀況及預后等方面與青壯年患者所有不同。
2老年PLWHA的流行特點與現狀
2.1傳播速度極快我國于1989年發現第1例年齡大于50歲的老年人PLWHA,2008年底全國累計報告顯示老年人PLWHA 為21 732人,占總人數的12.1%,而截至2010年12月底累計的老年人PLWHA則遠遠超過2008年,達到總人數的17%〔7〕。梁飛立等〔8〕的研究也指出,2011年廣西橫縣老年人PLWHA的人數是2007年的7.4倍,其發病率5年間的平均增長率為50.8%。周艷秋等〔9〕在上海市靜安區1995~2009年老年AIDS流行特點分析一文中報道,1995~2005年靜安區共發現3例老年人PLWHA,而在2005~2009年共發現32例,其中2009年就發現13例,說明AIDS在老年人群中發展迅速。
2.2異性傳播為主要傳播途徑研究指出2001~2005年間既往有償獻血是青壯年和老年人感染的主要途徑,徐勤等〔10〕報道,既往有償獻血是老年人PLWHA的主要傳播途徑,占老年人PLWHA的72.5%,而性傳播感染僅占4.6%,這與Zingmond等〔11〕報道結果一致。2010年經獻血途徑感染比例下降為2.0%,而異性傳播比例不斷上升,目前以持續成為老年人PLWHA的主要傳播途徑,且以男性為主〔7,12,13〕。研究顯示,164例老年人PLWHA中男性占146例,而經異性途徑感染者有150例,占91.5%〔14〕。李文杰等〔15〕報道,張家界永定區2008年報告的PLWHA中,老年人占總報告數的73.9%,其中經異性途徑感染者占83.2%。2006~2009年我國老年PLWHA異性傳播構成比從37.8%增長至68.7%,而既往采血則從10.4%降至5.4%,另外報告也顯示非婚異性性行為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13〕。
2.3人群分布存在地域差異AIDS經性傳播的特點導致老年人感染有明顯的地域性,有關報道稱在商業性行為較多的南方城市老年PLWHA的報告數增長較快〔1〕。另外,2010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有關研究指出,老年PLWHA在高發地區呈聚集性分布,以廣西、河南、云南、廣東和四川等省(自治區)分布較多,占全國總報告人數的74.6%,而在西藏、寧夏、海南、青海和內蒙古的分布則不足全國總報告人數的0.4%〔7〕。
2.4人群文化水平較低老年人PLWHA的文化水平較低,且由于對AIDS防治知曉率低,性活動時安全套使用率低等原因,進行商業性活動較青壯年更易感染〔9,16,17〕。李文杰等〔15〕報道的截至2008年底張家界市永定區83例老年人PLWHA的文化程度分布中,初中文化22例,小學文化40例,文盲14例,高中與大專文化7例,其中初中及小學文化占總人數的91.6%。李鮮麗等〔17〕的研究中,52例老年PLWHA中初中和小學文化程度者有38例占70.08%,5例文盲占9.62%。云南部分地區中老年男性PLWHA的文化程度與李鮮麗等〔17〕的報道相近,初中和小學文化占71.6%〔16〕。
2.5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HAART)依從性差,死亡風險高由于受藥物不良反應、文化程度、家庭經濟狀況等因素影響,老年人PLWHA的HAART依從性普遍較差。相關文獻資料顯示良好的HAART依從性能有效降低PLWHA的發病率和死亡率〔18〕。龍愷等〔19〕在湘西自治州1995~2008年HIV/AIDS疫情分析一文中報道,當地死亡的老年人PLWHA中99.05%未接受HAART。由于機體免疫功能的下降,老年人一旦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免疫力迅速下降,健康狀況更差,其發展成為PLWHA的時間和生存的時間均短于青壯年,死亡率大大增高〔20〕。Inungu等〔21〕報道,年齡≥50歲的PLWHA的平均生存期只有73.5個月,而13~49歲青壯年的平均生存期為112.3個月。粱飛立等〔14〕報道,2010年廣西橫縣農村報告老年AIDS患者80例,當年死亡46例,死亡率為49.6%。高良敏等〔22〕的研究表明老年人PLWHA的死亡速度遠遠大于總的PLWHA的死亡速度,其生存時間也較短,這與阮元等〔23〕的研究結果一致。
3老年PLWHA患者的心理狀態
PLWHA患者除了在生理上承受疾病的困擾外,還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而老年PLWHA患者因年齡老化、生理功能下降及親人朋友歧視等原因,其心理狀態與青壯年患者會有所不同,在一定層面其心理負擔較青壯年更為嚴重。
3.1恐懼心理老年人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對AIDS相關知識不了解等原因,感染后具有擔心社會人群孤立和歧視自己的恐懼感,擔心家人遺棄自己,且多數患者常因害怕病情泄露而拒絕尋求治療。另外由于AIDS目前尚無特效治愈方法,診斷后老年PLWHA多有強烈的害怕死亡的恐懼感。
3.2負罪、羞恥心理大部分的老年人PLWHA是通過異性途徑感染,同時由于社會原因人們一般認為AIDS不道德和濫交等密切相關,因此發病后老年人一般均有強烈的負罪羞恥感。此外,隨著病情的日益惡化,一些身體狀況不好的老年PLWHA也會因成為家人的負擔而深感內疚。
3.3悲觀、抑郁心理一方面老年人PLWHA病發后常常得不到人們的理解和同情,遭到社會、甚至是家庭內子女的歧視等,導致患者遠離社群,不敢參加社會活動,將自己邊緣化,最終逐漸形成悲觀抑郁心理。部分患者甚至會因覺得沒有理由活下去而產生自殺傾向。另一方面患者可能會因擔心抗病毒治療副作用大,自己年老體弱不能承受,從而產生負性情緒,放棄治療,消極的等待死亡〔24,25〕。
3.4煩躁、無所謂心理長期的精神壓力會影響老年PLWHA的性格,有患者稱在得知自己感染AIDS后因心理壓力過大,心理比較煩躁,經常與家人吵架,也比以前愛發脾氣〔10〕。部分老年患者認為自己已經活了大半輩子,覺得生活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改變,所以即使在知道自己感染AIDS后還是一如既往地生活。少數患者會為了減輕自身的壓力,不顧AIDS對社會的危害,肆意采取多種行為將其傳染給他人〔25〕。
4針對性預防措施
4.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自我防護能力常規知識的宣傳和教育是降低AIDS發病率與死亡率的關鍵。以往由于認知錯誤,往往只針對青壯年進行了AIDS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教育。有關衛生部門可通過多種途徑對老年人進行宣教,如深入到各地城鎮、鄉、村等開展AIDS的基本知識和預防措施的宣傳,在老年人經?;顒拥膱鏊l放AIDS宣傳冊、安全套等,提高老年人對AIDS防治知識的知曉率和自我防護能力。
4.2加大監測與檢測力度加大HIV抗體的監測與檢測力度是從根本上控制AIDS在老年人群中進一步傳播的有效方法。美國疾控中心新修訂的檢測指南建議,醫療機構應對13~64歲者做自愿的、常規的HIV抗體檢測,對于有高危行為者則每年至少要復檢一次〔26〕。相關部門可動員高危老年人群實行HIV抗體檢測,對單陽配偶實施HAART和100%使用安全套,減少家庭內二代傳播〔8,27〕。對主動來咨詢和檢測的老年人進行溯源檢測,逐步深入到高危老年人群中去,并對發現的感染者加強管理和行為干預。
4.3加大商業性性行為的打擊力度多數老年人PLWHA存在暗娼和嫖娼等商業性性行為〔1,8〕。因此,有關部分應加強對商業性性行為的打擊力度,同時大力推廣100%使用安全套,有針對性地加強老年人的安全性行為。
4.4增加家庭與社會支持良好的家庭與社會支持可幫助PLWHA人群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從而有效防止AIDS在老年人群中的傳播。Heckman等〔28〕研究發現,老年人PLWHA 存在較多的與HIV相關的生活負擔和較少的社會及家庭支持。張曼華等〔29〕研究顯示,老年人PLWHA的不良心理狀態與家庭社會支持減少有關。因此,當地政府部門應加大經費投入重視和支持AIDS的相關防治工作,減輕大眾對老年PLWHA的歧視;對確診的PLWHA人群實施“四免一關懷”政策,并及時給予HAART,以提高相關人群的生活質量。給予家庭內關懷,鼓勵家屬多與患者溝通交流,關心、安慰患者,讓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從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并積極配合治療。
參考文獻5
1董海原,王艷軍.艾滋病“盯上”老年人〔J〕.健康向導,2010;16(2):52-3.
2Longo B,Camoni L,Boros S,etal.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AIDS among older adults in Italy〔J〕.AIDS Patient Care STDS,2008;22(5):365-71.
3Orchi N,Balzano R,Scoqnamiqlio P,etal.Ageing with HIV:newly diagnosed older adults in Italy〔J〕.AIDS Care,2008;20(4):419-25.
4Geneva: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AIDS.2006 report on the global AIDS epidemic〔R〕.2006.
5Nguyen N,Holodniy M.HIV Infection in the elderly〔J〕.Clin Interv Aging,2008;3(3):453-72.
6WHO.Impact of AIDS on older people in Africa:Zimbabwe case study〔R〕.2002.
7許艷,王璐.國內外≥50歲年齡組人群艾滋病流行特征及危險因素〔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1;32(11):1166-9.
8梁飛立,何艷英,黃紹標,等.廣西橫縣2007-2011年老年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現在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4):2631-2.
9周艷秋,朱小珍,高潔,等.上海市靜安區1995-2009年老年艾滋病流行特點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0;24(11):53-4.
10徐勤,呂繁,原野,等.艾滋病對老年人的影響〔J〕.人口研究,2005;29(3):70-7.
11Zingmond DS,Wenger NS,Crystal S,etal.Circumstances at HIV diagnosis and progression of disease in older HIV-infected Americans〔J〕. Am J Public Health,2001;91(7):1117-20.
12吳玉梅,秦曉明,全凱鋒,等.針對老年人的性病艾滋病社區干預模式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52(3):80-3.
13黑發欣,王璐,秦倩倩,等.中國50歲以上人群艾滋病疫情特點及流行因素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1;32(5):526-7.
14梁飛立,黃紹標,何艷英,等.農村老年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患者164例流行病學及臨床特征〔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287):320-1.
15李文杰,侯啟年,覃銳,等.張家界市永定區1995~2008年老年艾滋病流行特點分析〔J〕.熱帶醫學雜志,2010;10(6):725-6.
16彭高玉,李承文,龍向東,等.云南部分地區中老年男性艾滋病防治知識的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4):2043-4.
17李鮮麗,晁春梅,戴虹,等.老年HIV/AIDS患者的流行病學及臨床特征分析〔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2;33(6):105-8.
18王克榮.艾滋病的抗病毒藥物治療及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9):718-9.
19龍愷,張昌芝,姚華,等.湘西自治州1995-2008年HIV/AIDS疫情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09;16(9):1287-8.
20Adler WH,Baskar PV,Chrest FJ,etal.HIV infection and aging:mechanisms to explain the accelerated rate of progression in the older patient〔J〕.Mech Ageing Dev,1997;96(1-3):137-55.
21Inungu JN,Mokotoff ED,Kent JB.Characteristics of HIV infection in patients fifty years or older in Michigan〔J〕.AIDS Patient Care STDS,2001;15(11):567-73.
22高良敏,蔡英,陳黎躍,等.玉溪市17年老年人HIV/AIDS死亡情況比較分析〔J〕.衛生軟科學,2012;26(6):589-91.
23阮元,康永然,楊建華,等.云南省盈江縣17年內849例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死亡情況的分析研究〔J〕.昆明醫學院學報,2009;30(8):126-9.
24黎玉芬,黃海燕,駱彩珍,等.老年HIV感染/AIDS患者的心理分析及護理干預〔J〕.華夏醫學,2010;23(5):626-9.
25胡敏華.老年艾滋病病人心理分析及護理對策〔J〕.全科護理(上旬版),2012;10(1):33-4.
26Branson BM,Handsfield HH,Lampe MA,etal.Revised recommendations for HIV testing of adults,adolescents,and pregnant women in health-care settings〔J〕.MMWR Recomm Rep,2006;55(RR-14):1-17.
27彭國平,張藝,蔣洪林.湖北艾滋病流行特征及趨勢分析〔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9;6(3):292-4.
28Heckman TG,Heckman BD,Kochman A,etal.Psychological symptoms among persons 50 years old of age and older living with HIV diseases〔J〕.Aging Ment Health,2002;6(2):121-8.
29張曼華,徐勤,張輝,等.艾滋病相關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7;23(9):1069-70.
〔2013-09-17修回〕
(編輯安冉冉/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