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建兵 指導 彭勛超
(重慶市永川區中醫院,重慶 402160)
·專家經驗·
彭勛超主任中醫師治療周圍性面癱經驗*
喻建兵 指導 彭勛超
(重慶市永川區中醫院,重慶 402160)
周圍性面癱 針灸 彭勛超
彭勛超主任中醫師是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重慶市永川區名中醫,主任中醫師,中國針灸學會理事,中國針刀名家,重慶市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傳承工作指導老師。擅長以針灸、針刀為主治療各類疑難雜癥。彭勛超教授治學嚴謹,醫德高尚,醫術精湛,臨床、科研頗豐,臨癥2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作為其學術繼承人,有幸親聆其教誨,受益匪淺,現將彭師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經驗總結如下。
1.1 明確診斷,辨證施治 面癱,中醫稱為“歪嘴風”“口眼歪斜”,西醫則稱為“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貝爾麻痹”等。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多為風寒引起患側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痙攣、缺血、水腫所致,亦有因病毒感染引起非化膿性炎癥所致者。彭師指出,面癱病是針灸科最常見的病證之一,病因病機復雜,臨床上首先要詳細詢問病史,仔細檢查,重視對疾病的診斷。對一些臨床癥狀不明顯患者,特別是50歲以上患者,要求進行CT檢查,以排除中風先兆,而對于一些面部麻木的患者,給予神經肌電圖檢查,以了解神經受損程度,進而采取針對性治療,避免耽誤病情。
彭師依據面癱的病因病機,將面癱分為風寒襲絡證、熱毒傷絡證和氣血兩虧證3型,對每型采取不同治療。對風寒襲絡證者,采用祛風散寒、疏經活絡之法治之,取風池、合谷,用燒山火法,使其出汗,不留針,地倉透頰車、四白透晴明、下關、陽白,用平補平瀉法;證屬熱毒傷絡者在上述主穴的基礎上加大椎、曲池,以清熱解毒邪熱;證屬氣血兩虧者加足三里、脾俞、胃俞等,以健脾益氣補血治之。臨床上絕大多數患者,通過治療,都可以達到緩解癥狀,恢復功能的目的。
1.2 分經論治與分期論治相結合 彭師指出,面癱治療應以疏通面部的經氣為主,取穴應著于手足陽明、少陽經。穴位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迎香、口禾髎、合谷;足少陽膽經陽白;足太陽膀胱經攢竹;手少陽三焦經絲竹空、翳風;手太陽小腸經顴髎;足陽明胃經下關、頰車、地倉;足厥陰肝經太沖;經外奇穴魚腰、太陽、牽正。
彭師將面癱分為3期:早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早期以疏通陽明、少陽經氣為主,采取循經遠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選太陽、下關、頰車、合谷、外關、足三里、太沖、風池。除風池采用點刺,其余諸穴多為淺刺、平刺,手法宜輕,留針30 min,重用灸法,選穴以患處耳后翳風和耳前區為主,灸至皮膚紅暈為止,持續20~30 min。恢復期逐漸增加局部取穴,遠端仍以疏通陽明、少陽經氣為主,并且須加用電針,波型選疏密波,有痰加豐隆、風池仍點刺。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而對后遺癥期,主張結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針叩打上額、口角旁、下關處,或用三棱針在陽白、太陽、地倉等處放血,然后拔罐。
1.3 疏穴簡針,氣至病所 彭師治療面癱,臨證選穴少而精,崇尚華佗“針灸不過數處”,不主張“以多為勝”,而強調針刺得氣,因為經脈本身存有經氣,而針刺經脈上的穴位,即調動了經脈上的經氣,推動經氣向患者的患病部位走行,從而達到氣至病所,同時也達到了治療疾病的目的。如其以翳風穴為主穴治療面癱,當翳風穴處劇烈疼痛時,采取向咽喉方向進針,深刺用瀉法,達到氣至病所,翳風穴有酸麻脹感,擴散到患側面部,以散面部壅滯,使之通暢,使面部經筋、經氣、筋肉,迅速得到恢復。隨著翳風穴壓痛減輕,患者皺眉、眼閉合、額紋隨之恢復正常。彭師診治一面癱患者,癥見耳部乳突處疼痛難忍,幾乎落淚,慕名求治于彭師,彭師僅在耳部翳風穴處針刺,行強刺激,患者瞬間疼痛消失,后連續針灸10余次而愈。
同時彭師臨證中擅長應用灸法,《內經靈樞官能》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學入門》亦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面癱患者,多由風寒襲絡所致,寒邪凝滯面部經脈,使血液循環受阻,而通過隔物灸或溫針灸法等治療,可以使“氣至病所”,促進患部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使面部肌肉筋脈得以溫煦濡養,亦可促進神經細胞的再生和功能恢復,使受壓的面神經產生興奮,增強肌纖維收縮,改善面神經的營養,促進纖維再生,從而使面神經功能盡快恢復。彭師在治療面癱的灸法,不局限于一種,或用溫針灸,或用隔物灸,或雀啄灸等。選穴以頭面部的太陽、下關、翳風、陽白、魚腰、承泣、四百、地倉、頰車等為主,以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達到溫通經絡,通絡止痙的目的。
1.4 針藥結合,相得益彰 針灸中藥,雖有外治、內治之分,但針藥同源,治亦同理。因此,針藥并用,內外同治,可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之效,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也。針灸而不藥,藥而不針灸,尤非良醫也……知針知藥,固是良藥”。彭師認為,對于面癱患者,針灸雖能調整和激發機體功能,但因其只是一種外在刺激,并不能提高物質基礎,特別是頑固性面癱,久病多虛,因患者不能堅持適當頻率的針灸治療而影響療效,可以采取適當減少針灸治療次數,而間歇期間配合中藥治療,可助針灸療效的發揮。如對風寒襲絡者,彭師常在針灸的同時,給予中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以祛風散寒,溫經通絡;對風熱襲絡者,給予大秦艽湯加減,以疏風清熱,活血通絡;對風痰阻絡者,給予牽正散加減,以祛風化痰,通絡止痙;對氣虛血瘀證患者,給予補陽還五湯加減,以益氣活血,通絡止痙。針藥相結合,可以縮短面癱治療時間,針對患者病情的變化,通過中藥的加減運用,可以對癥治療,取得意想不當的療效。如對一些病毒性感染引起的面癱患者,除依據中醫經絡理論,辨證施治給予針灸、中藥等治療外,還按照現代醫學思維,對炎癥者進行抗病毒治療;而對面癱引起的半邊頭部或面部劇烈疼痛患者,給予甘露醇+地地塞米松,以消除炎性水腫;對面部神經麻木者,給予穴位注射維生素B12治療,以營養神經、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1.5 經穴透刺,其效倍增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中記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彭師認為,透刺具有一針多穴,溝通多經氣血之功效,不僅能夠治療本經穴疾病,同時能治療多經疾病,向患側透刺,可向患側輸送正氣,以助恢復。臨床上常取地倉透頰車、地倉透下關、地倉透四白、合谷透后溪。若眼瞼閉合障礙嚴重加攢竹透睛明、陽白透魚腰等。其治療機理與解剖學關系密切,如地倉透頰車,透刺針針體與面神經下頰支、下頜緣支、面動脈、下唇動脈、腮腺和以口角軸為中心的肌肉密切相關,透穴有助于恢復局部協同肌、拮抗肌的相互聯系,重建口角軸正常的三維運動,有助于面部功能的恢復。
1.6 患病日久,針刀治療 面癱患者常因面神經功能恢復不全,導致面部癱瘓肌肉萎縮、面肌痙攣或連帶運動障礙等面神經麻痹后遺癥,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為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侵入陽明、少陽之脈動,以致經氣阻滯而發病。根據針刀醫學原理,彭師認為此病從微觀上看亦屬軟組織在外因作用下,產生粘連、攣縮和瘢痕等病理變化,致使人體生物力學內在的動態平衡失調所致。在臨床治療中筆者發現,周圍性面癱與頸椎寰樞椎移位有關。按針刀醫學原理診斷,對患者進行頸椎和面部閉合性針刀治療,并輔以正脊、中藥治療,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奇特療效,針刀治療上主要行寰枕關節囊松解術、寰樞后關節囊松解術、寰椎橫突松解術、乳突松解術及頰車穴、聽宮穴、太陽穴、地倉穴的針刀松解術,每獲良效。
2.1 病例1 患某,男性,45歲,初診2013年11月20日,患者訴19日晚,自覺右側面部發木,口角向左側稍有歪斜,右側額紋減少,右眼閉合不全,鼓腮漏氣,耳后翳風穴壓痛明顯,舌淡,苔薄白,脈浮緊,辨證:風寒襲絡,經絡受阻,治則:祛風活絡,疏通經氣,選穴:主穴翳風,配穴:頰車、地倉、風池、合谷、陽白等。方義:主穴翳風,祛風通絡,疏散壅滯,頰車、地倉、陽白疏通面部經氣,舒筋活絡,風池有疏散風邪之效,合谷為治頭面專穴,效果顯著。患者因急性起病,病情持續進展,因耳后翳風穴壓痛明顯,次日復診,患者右眼已不能閉合,口角流涎,翳風穴處痛甚,右側面部麻木,經治療5次后,右眼閉合好轉,耳后痛點減輕,經半月治療,患者面部表情恢復正常,翳風穴處疼痛消失,恢復正常工作,隨訪1年,未有異常。
2.2 病例2 患某,女性,60歲,2014年7月10日來診。患者2013年冬因外出乘車時吹風受寒,次日晨起漱口時發現左眼瞼不能閉合,左側抬頭紋及鼻唇溝消失,嘴角向右側歪斜,鼓腮左側漏氣,流口水。在當地一門診接受針灸治療,并口服營養神經、抗病毒藥物治療,經治半年余未見明顯好轉,后前往某院求治,期間曾行面神經阻滯術,癥狀未得到徹底改善。來時癥見:左側眼瞼不能閉合,不能皺眉,鼻唇溝變淺,左側面部麻木。舌質暗淡,苔薄白,脈沉細。彭師依據針刀醫學原理,考慮頑固性面癱,給予小針刀治療,行寰樞后關節囊松解術,寰椎橫突松解術,乳突松解術,翳風穴面神經干觸激術,頰車穴、聽宮穴、太陽穴、地倉穴的針刀松解術,同時配合中藥口服,經過6次治療,取得良好療效。
針刀醫學原理指出“大凡疾病都有陰陽失調,經絡之氣不暢”。針刀能使“經氣頓暢,凝滯頓流,達到調節陰陽、疏通經絡的作用”。針刀治療面癱,在臨床上很少應用,彭師對疾病治療進行大膽嘗試,將針刀應用于面癱治療中,突破并發展了傳統的針刺療法,值得進一步研究。
R249.8
A
1004-745X(2015)07-1182-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7.019
2015-02-04)
重慶市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