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明 吳衛文 陸麗霞 (無錫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江蘇 無錫 24023)
ABCD2評分結合頸部血管彩超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后患者腦梗死預測分析
王曉明 吳衛文1陸麗霞1(無錫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江蘇 無錫 214023)
目的 運用ABCD2評分結合頸部血管彩超方法觀察頸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患者7 d內發生腦梗死情況并比較其差異性。方法 采用ABCD2評分結合頸部血管彩超對80例TIA患者進行評分并進行危險分層,觀察各組7 d內腦梗死發生情況。結果 7 d內進展為腦梗死22例(27.5%);其中低危組(0~3分)發生率5.26%(1/19);中危組(4~5分)22.86%(8/35);高危組(6~9分)50%(13/26);不同危險分層TIA患者7 d內腦梗死發病率差異顯著(P<0.05)。結論 采用ABCD2評分結合頸部血管彩超方法觀察頸動脈系統TIA患者7 d內發生腦梗死的情況在臨床上是可行的,其危險分層差異性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ABCD2評分;頸部血管彩超;腦梗死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腦梗死的高危信號,一旦發作就意味著腦梗死風險大大增加,ABCD2評分是目前國際和國內常用的TIA后風險預測的方法,但隨著其應用愈來愈普遍,其缺點也日益顯現,就是其缺乏影像學的評價。本研究觀察ABCD2評分結合頸部血管彩超方法對TIA患者腦梗死發生的預測價值。
1.1 對象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頸動脈系統TIA患者80例,均經頭顱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無責任病灶。排除標準:住院時間不足7 d,以眩暈、意識障礙等后循環表現為唯一主訴患者,病例資料不準確者;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59~87歲,平均(66±7.1)歲。
1.2 ABCD2評分 根據Johnston等〔1〕提出的7分“ABCD”評分法,按照以下五項進行評分:①年齡≥60歲,計1分;②收縮壓≥140 mmHg或舒張壓≥90 mmHg,計1分;③根據臨床表現,單側肢體無力計2分,言語障礙且不伴有肢體無力計1分,其他臨床表現計0分;④臨床表現持續時間≥1 h,計2分,10~59 min計1分,<10 min計0分,⑤有糖尿病的患者計1分;綜上5項評分總和來評價腦梗死風險。
1.3 改良評分 在原有ABCD2評分基礎上加入1項頸動脈彩超進行改良,血管管腔無狹窄計0分;管腔狹窄≤50%計1分,管腔狹窄>50%計2分,具體為:ABCD2評分+頸部血管彩超指標,總分9分。
1.4 疾病診斷標準 腦梗死診斷標準為每一個發生腦梗死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2〕,根據評分情況共分為3組,分別是高危組(≥6分)、中危組(4~5分)、低危組(≤3分);記錄TIA首次發生后7 d內進展為腦梗死的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χ2檢驗。
1.6 結果 7 d內進展為腦梗死22例(27.5%);其中低危組5.26%(1/19);中危組22.86%(8/35);高危組50.00%(13/26);不同危險分層TIA患者7 d內腦梗死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動脈狹窄率≤50%者7 d內進展為腦梗死發生率為19.35%(6/31)、>50%者32.65%(16/49);二者差異顯著(P<0.05)。
國際上關于TIA的最新診斷標準為:腦、脊髓或視網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伴發急性腦梗死的短暫性神經功能障礙〔3〕;頸動脈系統TIA進展為腦梗死概率明顯增加;如何在TIA發作時就能正確地判斷其發生腦梗死的風險,并給出相應的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ABCD2評分就是臨床上公認較好的預測方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ABCD2評分也有其缺點,缺乏影像學評估,由此導致預測準確性出現偏差。
TIA后腦梗死發病率較高,國外研究〔4〕顯示TIA后7 d內腦梗死發病率:低危組1.2%,中危組5.9%,高危組11.7%,低于本研究結果,可能有如下幾個原因:①住院患者不包括普通人群;②國內醫療水平較差,本病發病率較高;③患者對TIA認識不足,多在癥狀反復發作或較重時就診。雖報道略有差異,但均顯示ABCD2評分越高,危險程度越高,其腦梗死發生率也越高;因此,建立有效和準確的評估方法對TIA患者進行分層評價和處理就顯得十分重要,本研究顯示,ABCD2評分結合頸部血管彩超就是一個有效的評估方法。
Giles等〔5〕應用“ABCD2”評分法,對發生 TIA 后2 d內進展為腦梗死的情況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低危組、中危組、高危組患者在2 d內進展為腦梗死的發生率分別為1.0%、4.1%、8.1%。Sanders等〔6〕將“ABCD2”評分結合頭顱 MRI來評判TIA進展為腦梗死的方法,準確性更加明顯。劉宏順等〔7〕利用“ABCD”評分結和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和頭顱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對TIA后短期進展為腦梗死進行了研究,發現DWI上有異常信號以及MRA示血管嚴重狹窄的TIA患者進展為腦梗死的概率明顯增加,但該研究仍有不足之處,因DWI上有異常信號不排除已發生腦梗死,且MRA過于昂貴,較難推廣使用。
本研究結果表明,結合頸部血管超聲可增加ABCD2評分預測的準確性,ABCD2評分結合頸部血管彩超對TIA患者進行分層可更好地預測其進展為腦梗死的風險;ABCD2評分結合頸部血管彩超評分>3分的中高危患者,其進展為腦梗死風險明顯增高;相反,其評分≤3分的低危患者,風險較低,對于此類患者可予門診診治,從而避免資源浪費。當然,本研究樣本數較低,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 Johnston SC.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redict very early stroke risk aftertransientischaemic attack〔J〕.Lancet,2007;369(9558):283-92.
2 吳 江.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58-69.
3 Urabe T.New clinical concept and therupeatic strategy for TIA〔J〕.Rinsho Shinkeigaku,2010;50(11):910-2.
4 Chardoli M,Khajavia A,Nouri M,et al.Value of ABCD2 in prediciting early ischaemic stroke in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J〕.Acta Med Tran,2013;51(9):611-4.
5 Giles MF,Albers GW,Amurenco P,et al.Early stroke risk and ABCD2 score performance in tisage-vs,time-defined TIA:a multicenter study〔J〕.Neurology,2011;77(13):1222-8.
6 Sanders CM,Srikanth VK,Psihogios H,et al.Clinical predicitive value of the ABCD2 score for early risk of stroke in patients who have ha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and who present to an Australian tertiary hospital〔J〕.Med J Aust,2011;194(3):135-8.
7 劉宏順,王志紅,芮漢臣,等.ABCD2評分結合 MRA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后發生腦梗死的評估價值〔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0;46(11):1388-91.
R543.5
A
1005-9202(2015)09-2395-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5.09.037
上海市衛生局資助項目(No.20114304)
1 上海中山醫院青浦分院神經內科
王曉明 (1973-),男,博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腦血管病研究。
〔2014-03-11修回〕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