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廣義癡呆的源流及病機探微
陳謙峰曾楚華1黃瓊1胡玉萍袁德培1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湖北武漢430061)
關鍵詞〔〕癡呆;源流;老年性癡呆
中圖分類號〔〕R745.1〔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
通訊作者:袁德培(1963-),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主要從事中醫(yī)藥延緩衰老預防老年病理論及其應用研究。
1湖北民族學院中醫(yī)藥學院
第一作者:陳謙峰(1985-),男,博士,主要從事老年病基礎理論及其應用研究。
目前,大多學者研究的癡呆為狹義癡呆。而中醫(yī)所謂廣義癡呆是以呆傻愚笨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又稱呆病。中醫(yī)所描述的癡呆,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的先天性癡呆和后天性癡呆。先天性癡呆包括先天性大腦發(fā)育不全等。后天性癡呆包括大腦有器質性損傷的真性癡呆和由于強烈精神創(chuàng)傷所致的假性癡呆。真性癡呆可包括老年性癡呆、麻痹性癡呆、腦動脈硬化性精神病、腦炎后遺癥、外傷性癡呆等;假性癡呆包括反應性精神病及癔病等。一般癡呆患者的意識清晰,但其思維活動卻變得很不完善,記憶力和計算力降低,理解能力減退,對周圍的事物不能正確地進行分析和綜合,主次不分,標本不辨,對復雜的現(xiàn)象常不能分析、判斷,以致不能正常的工作、學習和勞動〔1〕。
1源流考略
癡呆是一種以人的精神、思維、記憶、情感等活動異常、智力低下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屬于中醫(yī)狹義的情志病范疇。
中醫(yī)對神志的認識源遠流長。《內經(jīng)》中就已認為心與神志有關。《靈樞·本神篇》謂:“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后世醫(yī)家也認為,心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主宰。明朝張景岳《類經(jīng)·藏象類》指出:“心為一身之君主,稟虛靈而念造化,是一理以應萬機,藏腑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
關于腦與精神、意識、思維、智力的關系,歷代醫(yī)家亦有認知。《素問·脈要精微論》謂:“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唐朝孫思邈《千金方·灸法門》謂:“頭者,人神所注,氣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絡上歸頭”。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辛夷》明確指出“腦為元神之府”。清朝王清任《醫(yī)林改錯·腦髓說》中總結了前人對腦的認識,提出了“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這樣,中醫(yī)對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和智力的認識,從由心所主而逐漸發(fā)展為由腦所主。一般認為,“心主神明”與“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是并行不悖的。
對癡呆的認識,歷代醫(yī)家大多都認為與先天不足,后天精神刺激、老年虛衰及他病轉化等因素有關。明朝張景岳《景岳全書·雜證謨》對癡呆的病因病機及癥狀做了較為詳細的描述,謂:“癡呆癥,凡平素無痰,而或以郁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疑惑,或以驚恐而漸致癡呆,言辭顛倒,舉動不經(jīng),或多汗,或善愁,其證則千奇百怪,無所不至。脈必或弦、或數(shù)、或大、或小,變易不常”。在癡呆的臟腑定位及治療方面,其認為:“此其逆氣在心,或肝膽二經(jīng),氣有不清而然,但察其形體強壯,飲食不減,別無虛脫等證,則悉宜服蠻煎,治之最穩(wěn)最妙”。
清朝陳士鐸《辨證錄·卷之四》分析癡呆成因,認為“大約其始也,起于肝氣之郁;其終也,由于胃氣之衰。肝郁則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則土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積于胸中,盤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對于癡呆的治療,其提出以“開郁逐痰,健胃通氣”立法。
清·王清任《醫(yī)林改錯·腦髓說》謂“小兒無記性者,腦髓未滿;高年無記性者,腦髓漸空”。小兒先天不足或老年虛衰,均可致腦髓空虛,靈機記性功能衰退,而成愚笨呆癡之證,其對癡呆之病因病位的認識又更加深入。
2病機探微
2.1先天不足自幼癡呆者多由于先天稟賦不足,腦髓不充,以致影響智力發(fā)育和精神、思維活動而致成此病。患者多有胎中失養(yǎng)、父母近親婚配或家族有某些遺傳性疾病等病史。亦有臨產(chǎn)時產(chǎn)程中傷及腦髓,使血瘀清竅而發(fā)病。
2.2痰濁內蒙日久或情志刺激,肝郁脾虛,痰濁內積,上蒙清竅而致病。老年人平日過食肥甘,日久生痰,蒙蔽清竅,亦可發(fā)病。《辨證錄·呆病門》中提出:“痰積于胸中,盤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石室秘錄》中又進一步指出癡呆的嚴重程度與痰的多少相關,即“痰氣最盛,呆氣最深”。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痰是機體正氣虛衰的必然結果,而痰濁這種病理產(chǎn)物在體內蓄積日久,可進一步導致臟腑功能紊亂失調。
2.3血瘀腦絡久病血虛氣弱,氣血運行不暢,或正氣虧虛,或情志不遂,久郁傷肝,肝失條達,或大驚卒恐,臟腑氣機失調,氣血逆亂,均可累及腦絡,血瘀神明,清竅失養(yǎng),精神異常,智力減退而發(fā)病。金刃、跌搐等致頭部外傷,外力沖擊傷及顱腦,損及腦絡和督脈,血瘀顱腦脈絡,擾及神明,亦可致病。
2.4心脾兩虛心氣血虧,一則心主神明之機漸不利,二則氣血虧不能充養(yǎng)腦髓。脾胃虛弱,一則氣血生化不足,腦失所養(yǎng),二則使運化失健,滋生痰濁,上蒙清竅。人過中年,心之氣血漸虧,脾胃功能漸弱;或癲、狂、癇日久,或長期情志不遂,肝郁抑脾,耗傷心氣,營血漸耗;或久郁傷脾,納少化源不足,氣血虧損,心氣內傷,均可致心脾兩虛,心失所養(yǎng),神失所藏,精神與思維障礙、智力減退而發(fā)病。
2.5肝腎虧虛中老年人臟腑功能減退,肝腎漸虧,肝血不足,腎精虛損,無以奉上,腦髓不充,髓海空虛,神機失用,以致神志恍惚,談前忘后,神情呆滯,神思不敏而成癡呆。
2.6熱病傷腦急性熱病,邪熱入營血,傷及清竅,損及腦髓,神明被擾,出現(xiàn)精神異常,靈機不運,智力減退之后遺癥。
2.7毒邪犯腦有毒之物侵入人體,邪毒犯腦,內傷神明,蒙閉清竅,輕則精神異常,出現(xiàn)思維、智力障礙;嚴重者可出現(xiàn)意識障礙、昏迷,甚至死亡。常見于一氧化碳中毒、酒精中毒等中毒性疾病。
綜上所述,中醫(yī)所謂癡呆涵蓋面廣隨著社會老齡化現(xiàn)象日益加重,近年來,有關老年性癡呆的研究已引起國內外醫(yī)學界的重視〔2〕。國內也涌現(xiàn)不少針對老年性癡呆的治則治法研究,如基于腎精虧虛、髓海不足,痰濁阻滯、清竅不養(yǎng)病機的“補腎化痰益智法”〔3〕、基于先后天之本脾腎虧虛、腦髓失養(yǎng),兼有痰瘀病機的“固本健腦法”〔4〕等。
參考文獻3
1周文泉,李祥國.實用中醫(yī)老年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83.
2戴丹.2010年全球將有超過3500萬人患癡呆癥〔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9-10-29.
3胡玉萍,王平,孔明望,等.補腎化痰益智法對阿爾茨海默病細胞模型NF-κB表達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4):6190-2.
4曾楚華,陳謙峰,黃瓊,等.“固本健腦法”防治老年性癡呆理論探源〔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4;32(8):1808-10.
〔2014-11-21修回〕
(編輯郭菁/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