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順琴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9)
老年人是城市社區中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高和易感性強的人群之一。隨著年齡的增加,絕大多數老年人對自身的健康評價較低,軀體疾病加上其他心理社會因素(經濟收入、居住環境、子女狀況、家庭關系與支持、醫療保障、社交活動、興趣愛好、負性生活事件、對疾病本身的認識等)將引發出較多的心理問題。老年人的身心問題不會單一存在,身心交互造成的老年期焦慮、抑郁是老年人常見的精神衛生癥狀。
團體心理輔導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適應,重建理性認知的助人過程。由于團體心理咨詢的獨特之處和肯定的效果,在國外及我國的港臺地區已得到廣泛的發展,應用于學校、企業、醫院、司法、社區等各個領域〔1〕。西方國家將團體心理輔導大量應用于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中,涉及各個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群。
在我國,社區老年人的抑郁發生率約為6% ~29.39%〔2〕。在社區內開展針對老年人的團體心理輔導,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獨特優勢。研究顯示,以社區為單位開展的團體心理輔導能提高社區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3〕,其一般心理問題及中重度心理障礙發生率均顯著下降,焦慮、抑郁明顯減輕〔3,4〕,抑郁陽性率顯著低于干預前。并且,團體心理輔導后持續效果較好,干預后6~18個月,效果依然具有統計學差異〔4〕。
老年人心理健康預防、治療和康復的社區干預是其心理健康服務的重要途徑之一。
2.1 離退休老人 對社區即將離退休老人首先以心理預防為主。郭果毅等〔5〕調查顯示,退休前進行團體健康咨詢是一種有效的預先應對方式,提前采取措施,應對已有的壓力,避免和減少了退休對老年人的消極作用。研究表明,離退休后約有1/3的老年人不適應,輕度抑郁占17.2%,中、重度抑郁占5%〔6〕,心理干預對其焦慮、抑郁的調節具有積極的意義〔7〕。
2.2 空巢老人 孤獨、寂寞是空巢老人普遍的心理狀態,社區空巢老人的焦慮、抑郁的發生率與社會支持具有相關性〔8〕。社區通過開展團體心理輔導,老年人的社交活動會相應增加,可以獲得更多的物質或情感資源,增強歸屬感,減少孤獨感〔9〕,增強幸福感,減輕抑郁程度〔10〕。對于空巢老人而言,團體無疑給他們構建了一個新的支持系統,成員之間在一起活動就為他們提供了強有力的心理支持。
2.3 老年慢性病患者 我國城市社區老年慢性病主要集中于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骨關節病、腦卒中等。研究表明,患一種慢性病的比率達到慢性病的一半以上,有的老年人同時患有兩種或多種慢性病〔11〕。由于慢性病病情的長期性,并發癥多且較嚴重,老年患者自身感到十分痛苦,在對待自身疾病時,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或不同類型的問題,抑郁接近22.7%,焦慮16.0%,強迫否認18.0%〔12〕。對疾病產生無望感,有的甚至神經癥的得分很高〔13〕。隨著病期的延長,慢性病患者還可出現自信心下降、固執、依賴和交往減少等心理行為問題。各類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患者對疾病的正確認知和對治療的依從性,單純的醫學治療對慢性病患者的康復很難取得良好的療效,而在此基礎上,運用醫學心理學原理,給病人有針對性的心理支持和應對技巧指導,對改善其心境,提高康復信心,增強抗病毅力,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實際上,老年慢性病患者良好的心理狀態是疾病轉歸的一個重要環節。
國內外針對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團體心理輔導具有顯著的效果,體現在焦慮、抑郁水平顯著降低〔14,15〕,生活應對能力〔16〕、適應能力〔17〕、疾病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強〔18〕,自我效能感顯著改善〔17〕。同時,通過身心交互作用,患者的軀體化癥狀也得到了顯著的改善〔18,19〕,表現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有效的控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壓等水平也能長期保持在一個可以接受的水平,身體活力增強。研究表明,團體心理輔導對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干預顯著,能有效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20〕??梢姡夏曷圆〉纳鐓^心理干預是目前、更是將來社區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手段。
2.4 老年精神病照料者 老年精神病患者認知能力下降,出現行為障礙,不僅患者自身身心遭受折磨,更給其照料者(主要為配偶)帶來沉重的精神壓力,一定程度上,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狀況需要干預。研究表明,針對老年精神病照料者的團體心理輔導后,照料者普遍反映獲益匪淺,他們不僅共享體會和經歷,也從別人那里學習各方面經驗,了解自己不知道的資源,有的還互相建立聯系,互相支持幫助,增加了社會交往,提高了自我價值感,減少了孤獨感,從而有效地緩解了其照顧壓力及焦慮抑郁情緒〔21〕,他們也更能夠應對自身的處境,計劃和管理日常生活(團體輔導之前感到疲勞、生活雜亂無章,并常有憤怒-敵對、疲乏和混亂等情緒狀態〔22〕),軀體癥狀、焦慮-情緒失調、自殺-抑郁都有顯著改善〔23〕。明顯提高了照料者的身心健康,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目前,我國針對社區老人的心理健康服務剛起步。團體心理輔導的介入處于研究、探索階段。存在較多的問題:專業人員匱乏,介入時間和次數有限,干預模式不成體系,干預形式單一等。為了滿足不同群體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需要,應該在總結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探索適合各種老年團體的心理干預模式(如懷舊團體心理輔導對老年人抑郁癥的干預);豐富團體輔導的內容和形式,對社區老年人的心理干預不僅僅局限于老年人身心疾病的治療,而是以預防為主,干預、治療為輔。同時,增加干預次數,以取得更好的及時效果和持續效果。社區需要引進大量具有心理學、團體心理輔導背景的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人員,進行大范圍的、長期的針對社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干預工作。同時,可通過整合專科醫院、醫學院及相關高校、社會心理咨詢機構等各種心理健康服務,以增強對社區老年人團體心理輔導的支持與工作督導。
1 樊富珉.我國團體心理咨詢的發展:回顧與展望〔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20):62-70.
2 嚴 謹,殷婷婷,韓揚揚等.團體咨詢改善社區老年人抑郁情緒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09;16(4A):7-9.
3 高 婧,馮 輝,袁 群,等.懷舊團體心理干預對社區老年人抑郁癥狀和生活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3):186-8.
4 于 琪,耿慶研,崔國生等.心理干預對社區老年人心身健康的影響〔J〕.中國公共衛生,2005;21(12):1531-2.
5 郭果毅,張亞林,楊世螄,等.團體咨詢預先應對退休后心理問題的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2):237-40.
6 刑鳳梅,李建民,田喜鳳.離退休老年人抑郁狀況及其相關因素與社區護理〔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4;24(11):1014-5.
7 王劍莉,李 軍.部隊老年心肌梗死病人心理狀況調查及心理干預〔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23):4482-3.
8 謝 姣,高艷斌.城市空巢老人焦慮抑郁發生率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21):2785-6.
9 周 策,陸素妍,劉敬珍.心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抑郁情緒及血壓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8):805-6.
10 杭榮華,劉新民,鳳林譜,等.心理干預對社區空巢老人的抑郁狀態、孤獨感及幸福感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4):2723-5.
11 賈麗娜,袁 平,莊海林,等.社區老年慢性病患病現狀及與生命質量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11;27(11):1361-4.
12 李別非,謝秀梅,余國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狀況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8;13(18):73-5.
13 Wietersheim J,Kessler H.Psychotherapy with chronic inflamm-matory bowel disease patients:a review〔J〕.Clin Rev,2006;12(12):1175-84.
14 姜乾金,盧抗生.集體心理治療在癌癥和慢性病人中的應用〔J〕.應用心理學,1993;8(3):37-41.
15 占建華,章金輝,李水法,等.心理疏導法在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應對行為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7):587-60.
16 Salminen M,Isoaho R,Vahlberg T,et al,Effects of a health advocacy,counselling,and activation programme on depressive symptoms in olde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J〕.Int J Geriatric Psychiatry,2005;20:552-8.
17 Rejeski WJ,Brawley LR,Ambrosius WT,et al.Older adults with chronic disease:benefits of group-mediated counseling in the promotion of physically active lifestyles health〔J〕.Psychology,2003;22(4):414-23.
18 Karlsen B,Idsoe T,Dirdal I,et al.Effects of a group-based counselling programme on diabetes-related stress,coping,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metabolic control in adults with type 1 or type 2 diabetes〔J〕.Pati Educ Counsel,2004;53(3):299-308.
19 Sabourin BC,Vallis TM,Rpsych SC.Development and Pilot-testing of a brief psychosocial group intervention protocol for type 2 diabetes selfmanagement〔J〕.Can J Diabetes,2011;35(3):287-94.
20 張一奇,陳虹霖.小組治療對糖尿病患者生活治療的干預效果〔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4):227-9.
21 趙玉梅,楊春杰,任 芳.社區老年癡呆患者家屬照料者的心理干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9):1005-7.
22 Br?nnstr?m B,Tibblin ?,L?wenborg C.Counselling groups for spouses of elderly demented patients:A qualitative evaluation study〔J〕.Int J Nursing Practi,2000;6:183-91.
23 Takashi H,Yoko S.Structured intervention in family caregivers of the demented elderly and changes in their immune function〔J〕.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3;57: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