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公眾中醫藥素養及需求狀況
謝盈彧陳馨雨孟靜巖
(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300193)
關鍵詞〔〕公眾素養;中醫藥;認知度
中圖分類號〔〕R-05〔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No.201210063011);天津中醫藥大學創新基金資助項目(No.CXJJ2012D15)
通訊作者:孟靜巖(1963-),女,教授,醫學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醫基礎理論研究。
第一作者:謝盈彧(1990-),女,碩士在讀,主要從事中醫內科學研究。
本研究旨在了解中醫藥素養及需求狀況。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在天津市內6個區(和平區、河西區、南開區、河東區、河北區、紅橋區)各抽取了5個調查點,18周歲以上的成年天津市公民。共發放問卷1 700份,回收有效樣本1 660份(97.6%)。采取問卷形式(封閉型問卷類型為主,兼有開放題兩道),以隨機抽樣和入戶方式進行調查。男44.0%,女56.0%;18~25歲57.4%,26~35歲11.6%,36~44歲7.8%,45~60歲12.8%,61~75歲7.9%,75歲以上 2.5%;學生54.8%,工人6.3%,事業單位人員10.5%,企業單位人員8.3%,自由職業者4.4%,農民1.6%,無業2.1%,退休或其他12.0%;小學程度及以下2.8%,中學13.5%,專科14.9%,本科63.2%,碩士4.9%,博士及以上0.7%。
1.2方法①參考各類相關公眾素養水平指數的計算方法,采用“中醫藥素養水平指數”來綜合反映天津市公眾中醫藥素養的基本情況。調查問卷設計了7道內容有關中醫藥理法方藥的測量題目,將可以正確回答6道題目及以上的公眾視為中醫素養優秀,按國際通用公式得出計算方法:天津市公眾中醫藥素養水平指數=(達標人數÷有效樣本總數)×100%(國際通用公式)。②調查通過讓公眾從“陰陽五行”、“精氣血津液”、“針灸經絡”、“道地藥材”、“五運六氣”這5個詞語中,選擇出不是中醫藥術語的一項,來測試公眾對中醫藥基本術語的了解程度。③在中醫基礎理論的范疇內,挑選出與現代醫學名詞易發生混淆的中醫名詞,進行區分。
2結果
2.1天津市公眾中醫藥素養水平指數共有129人可以正確回答7道測量題目中的6道及以上,即天津市公眾中醫藥素養水平指數為7.77%。
2.2公眾對中醫藥知識的理解
2.2.1公眾對中醫藥術語的認知19.9%能正確選擇出“陰陽五行”不是中醫藥術語,“針灸經絡”更為公眾所知。
2.2.2公眾對中醫藥基本觀點和概念的理解能夠指出中醫所說的“肝”與現代醫學意義上的“肝”不同的公眾有48.0%;表示知道中醫學“氣”的概念并非為情緒的異常變化、呼吸之氣及外界氣候的公眾有63.4%;了解“痰”除了包括有形之痰,還以無形之痰的形態存在的公眾有46.4%。知道糖尿病與中醫“消渴”并非同一種病的只有26.3%。
2.2.3公眾對中醫診察疾病的認識57.8%可以認識到中醫診察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望聞問切”四診結合、缺一不可,清楚四診和參的重要性。其余公眾知曉部分中醫診查方法,卻不能理解結合的重要性,認為四診為四個獨立的部分,對中醫的認識上存在偏差,所認為的四診重要性,依次為:切脈14.2%,問診10.9%,聞診8.1%,望診3.4%。
2.2.4公眾對中藥配伍的了解稍有了解只占10.1%,表示聽過但不了解的34.2%;完全不清楚的占55.7%。
2.3公眾對中醫藥的需求23.4%經常看中醫,55.1%偶爾看中醫,還有21.5%未曾看過中醫。
2.3.1公眾較為關注的中醫藥領域公眾相對比較關注中醫藥在普通疾病、食療藥膳及養生保健等方面的應用,其所占比率依次為55%、53%、42%。此外,還有一小部分公眾對中醫藥在疑難雜癥(31%)和美容(23%)方面比較關注。對于拔罐、針灸、刮痧等中醫特色診療項目,13%經常進行中醫特色診療,47%偶爾使用,40%從來沒有使用過。在使用過中醫特色診療手段的公眾中,青年占50%,老年人占14%。
2.3.2公眾對各年齡段中醫醫生的需求公眾選擇20~29歲中醫醫生占2.3%,30~39歲為10.6%,40~49歲的為22.7%,50~59歲的為31.4%,60歲以上的為22.7%,選擇無所謂的占10.4%。
2.3.3公眾獲取中醫藥知識的渠道公眾獲取中醫藥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電視,其所占人群比例高達46%;經人介紹、報刊、書籍依次為33%、31%、30%;公眾還從互聯網絡(17%)、廣播(18%)、各種宣傳活動(16%)等渠道獲取信息。
2.4公眾對中醫藥學的態度61.6%相信中醫并大力支持,21.3%表示不是很了解,但堅信中醫藥作為國粹應該大力繼承與發展;13.8%認為凡是存在就是合理;3.3%對中醫藥持不相信的態度,理由是認為中醫藥有點迷信,不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2.5公眾對中醫藥最大的優勢認知39.2%天津市公眾認為中草藥天然,毒副作用小的特點最為突出;其次19.3%公眾認為中藥在去病根、痛苦小和17.3%認為對癥下藥、治療有針對性,這兩方面更有優勢。同時也忽視了中醫藥的預防功能(12%)和對疑難雜癥的治療(8.9%),只有3%選擇了費用低廉。
3討論
本研究結果說明公眾對于中醫藥學中簡單常用的概念能夠有所了解,但是具體到疾病的劃分就非常模糊了。加強中醫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尤其是年輕醫務工作者的技術水平尤為重要。這種現象會影響公眾對中醫醫生的選擇并不利于中醫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本研究結果說明,公眾更重視中草藥自身特點及中醫藥治療的效果,而不是費用,這更顯示出中醫在治療疾病方面的強大優勢。國家應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加大對中醫藥的投入,發揮主導作用,完善建設公眾中醫藥素養的管理體系,整合公眾中醫藥素養建設的社會資源,積極組建中醫藥科普宣傳的隊伍,開展中醫藥科普宣傳項目,普及專業中醫藥知識,提高全民中醫藥素養〔1〕。要充分發揮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在中醫藥文化科普工作中的主力軍作用,讓中醫藥知識真正走入社區、走入家庭〔2〕,大眾媒體應打造權威可靠的中醫藥信息傳播平臺,為公眾設置恰當議題,引導公眾對中醫藥的正確輿論。動員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醫藥工作人員主動進入學校、社區居民家里宣傳中醫藥知識,強化群眾的中醫藥防病治病、保健養生的意識,讓人們正確認識中醫,認可中醫,選擇中醫,重樹人們對中醫的堅定信心,促進中醫藥走進更多的公眾。積極推進具有通俗性、實用性的名中醫講座、名中醫送醫藥等活動。一線中醫工作者尤應不斷強化自身醫術,防止西醫理論完全替代中醫思想,提高中醫藥在臨床上的使用率。傳統文化是中醫藥高等人才培養的人文基礎。中醫藥學生在努力學好專業知識之余,還要積極參與中醫藥的宣傳普及工作,向更多的人傳達中醫藥知識。
4參考文獻
1黃飛展.大眾傳媒在中醫藥發展中的功過與角色提升〔J〕.中醫藥文化;2010;(5):14-6.
2陳海英,宋丹寧,李磊.基于政府視角的公眾中醫藥素養建設策略選擇〔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2;(6):441-2.
〔2014-06-13修回〕
(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