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月華
江蘇省漣水縣人民醫院普外科,江蘇漣水223400
胃腸道術后患者存在胃腸道功能紊亂,胃排空延遲等,不能立馬進行飲食,極易發生營養不良。腸內營養對胃腸道疾病的發展與預后不良密切相關。營養不良將導致患者并發癥及死亡率增加[1-2]。本研究對胃腸手術后患者實施早期腸內營養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胃腸手術患者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41~80歲,平均(49.1±7.6)歲。所有患者皆進行胃腸手術。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術后腸內營養準備:術前盲插鼻腸管,術中將鼻腸管末端放置在十二指腸屈氏韌帶以下空腸約30cm處。
觀察組:采用早期腸內營養模式,即營養支持于術后1d開始。第1天僅給予250mL溫生理鹽水(天津藥業焦作有限公司,H20044024),經鼻腸管以20mL/h的滴速緩慢滴注;第2天:給予250mL溫開水加500mL能全力[紐迪希亞制藥(無錫)有限公司,H20030012],以滴速為50mL/h速度經鼻腸管滴入;第3天:500mL溫開水+1000mL能全力,以80mL/h的速度經鼻腸管緩慢滴注,持續到第6天,然后停止,改為腸外營養。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腸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腸功能指標比較(±s)
注:PA:前白蛋白,ALB:血清白蛋白;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t=11.234,5.316,13.267,*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t=11.241,5.267,12.362,#P<0.05
組別 n ALB(g/L) PA(mg/L) 淋巴細胞計數(×109)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34.07±5.16 42.32±5.72* 211.89±25.53 237.03±26.57* 1.35±0.23 1.67±0.25*對照組 30 34.97±5.37 36.12±5.69# 212.83±25.51 205.76±26.32# 1.47±0.32 1.49±0.31#t 1.023 12.136 0.598 6.338 1.246 13.157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胃腸道功能改善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s)

表2 胃腸道功能改善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 n 腸道功能改善時間(d) 肛門排氣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 30 2.69±0.51 52.31±7.29 6.02±1.23對照組 30 4.67±0.67 83.11±8.67 8.94±2.52 t 5.367 9.347 4.361 P<0.05 <0.05 <0.05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對照組:采用常規腸內營養模式。營養支持于術后3d開始進行。具體用量同觀察組,術后第3、4、5天方法同觀察組前3d。
患者主訴腹脹癥狀消失,肛門排氣正常,無腹瀉及其他并發癥為顯效?;颊叩闹髟V腹脹好轉,肛門排氣恢復,腹瀉及其他并發癥降低為有效;患者肛門排氣及主訴腹脹基本無改變,腹瀉的發生率增加及其他并發癥惡化為無效;
觀察治療前后胃腸功指標變化及對胃腸道功能改善時間和住院時間及不良反應等。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形式表示,對計數資料則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ALB,PA及淋巴細胞計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淋巴細胞計數、PA、ALB與治療前及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胃腸道功能改善,肛門排氣及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觀察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3.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腸內營養對胃腸道疾病的發展與預后不良密切相關。胃腸道功能障礙的評估方法不足,胃腸道功能相關監測指標的缺乏限制了此方面的研究,同時當胃腸道發生器官衰竭時,也限制了對其功能進行評估[4-5]。盡管血漿瓜氨酸和腸道脂肪酸偶聯蛋白可以作為小腸功能的監測指標,但它們在胃腸功能障礙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方面作用仍然不明確[6-7]。

表4 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
由于缺乏正式的定義和分級,胃腸道功能障礙治療策略的發展舉步維艱[8-10]。目前胃腸道功能障礙治療策略并非根據臨床客觀證據,而是根據各自的臨床經驗制定的。胃腸道功能障礙與患者預后顯著相關,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早期制定目標導向治療方案可以改善重癥患者器官功能和預后[11-12]。
早期進行營養支持對外科患者術后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研究認為,腹部手術后2~3d內,腸道的蠕動功能陷于停頓,因此術后3d開始進行腸內營養。近來研究證明,在開腹術后甚至結直腸術后數小時,術后小腸的蠕動吸收功能即可恢復[13-14]。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前ALB,PA及淋巴細胞計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的淋巴細胞計數,PA,ALB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明顯增高(P<0.05)。對照組的胃腸道功能改善,肛門排氣及術后住院時間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3.33% vs 80.00%,P<0.05)。觀察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13.33% vs 20.00%,P<0.05)。說明無論是在腸功能恢復狀況還是并發癥的發生概率,或者是患者自身狀況、住院天數、治療花費方面腸內營養治療均好于腸外營養治療。因此腸內營養治療是安全、經濟、方便、可行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早期腸內營養治療可以明顯改善胃腸手術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治愈率,減少并發癥。
[1] 何明剛.胃腸道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09,74(22):85-86.
[2] 付慧,付中偉,高清華.食管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探討 [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0):241-242.
[3] 程莉莉.胃腸道手術后患者行腸內營養的觀察與護理 [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0,52(7):14-15.
[4] 黃勇,陳小平.肝膽患者外科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護理研究 [J].臨床合理用藥,2014,7(1):112,115.
[5] 董發達,郝解賀,萬大海,等.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對重度顱腦損傷患者胃腸道作用的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1,2(9):136-137
[6] 袁綬禮.對胃腸手術后患者進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臨床效果的分析[J].求醫問藥,2012,10(8):57.
[7] 晉林,邊蕓蕓,張淑霞.胃腸道腫瘤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療效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1,11(l):149-150.
[8] 文菲,李宇明,林小紅.早期腸內營養在胃癌術后的臨床應用及護理體會 [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l):151-152.
[9] 黃升.早期腸內營養對肝膽外科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20(13):104-105.
[10] 高鋒善.早期腸內營養在胃腸術后的臨床應用探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20):126-127.
[11] 史松梅.胃腸術后行早期腸內營養42例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15-17.
[12] 吳云子.對胃腸手術后的患者實施早期腸內營養治療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16):233-234.
[13] 劉永,武福南. 早期腸內營養對ICU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28):105-106.
[14] 沈賢波,汪新天,劉初平,等.早期腸內營養對肝膽外科手術患者胃腸道功能的影響[J].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11(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