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鎮江市委政法委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法治保障就是運用法治思維,統籌法治力量,綜合運用法治方式,探索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之路。近年來,鎮江市始終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鎮江先后被授予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國家生態市”和國家低碳試點城市稱號,成為江蘇唯一的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
一、鎮江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做法
近年來,鎮江以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改革試點為立足點,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是筑牢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屏障。2014年5月,鎮江市法制辦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及時出臺了《關于深化法治鎮江建設,促進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實施意見》。鎮江市檢察院下發《全市檢察機關服務和保障鎮江生態文明建設“四五行動”計劃》,推出20條具體服務舉措。鎮江市法院制定出臺了《保障服務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十二條意見》。鎮江市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環保局等部門聯合制定《鎮江市環境保護執法聯動機制實施辦法》,搭建起政法部門和行政執法機關聯動執法的新模式。二是切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依法治理。鎮江市政府優先審核《鎮江市水資源管理辦法》等一批規范性文件,在全省首家建立了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排污權交易制度等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性制度體系。大力實施諫壁片區和西南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積極開展“一湖九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實行生態環保重大事故一票否決制。三是依法打擊破壞生態文明的違法犯罪。鎮江市公安局集中開展了打擊破壞環境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鎮江市法院系統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態環境案件快速辦理機制、環保公益基金和典型環保案例指導制度、資源環境類案件異地集中辦理等制度,設立了“環境保護巡回法庭”。鎮江市檢察院對破壞生態資源的犯罪案件依法快捕、快訴8件11人。四是大力培育全民生態文明理念。鎮江市各有關部門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宣傳由單純法律條文灌輸向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價值觀培育的轉變,使生態文明理念真正進社區、進農村、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提升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眾參與度,在全省率先成立“鎮江市生態環境公益保護協會”和“鎮江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有效營造了“保護生態,人人有責”的濃厚氛圍。
二、當前影響鎮江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因素
當前鎮江生態文明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看,依然存在著一些制約和影響因素:一是生態文明建設法治思維和意識較薄弱。少數黨政領導干部的生態文明法治意識依然較薄弱,對于生態文明保護法律法規制度不夠了解,還習慣于用傳統的思維和行政方式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部分群眾法治意識淡漠,面對周圍生態污染的現實,缺少主人翁的思想,不了解自己所擁有的生態權的內容,不能積極、主動和勇敢地維護自己的權利。二是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不健全。目前鎮江沒有地方立法權。鎮江探索制定了一些有關生態文明建設地方性的規范性文件和制度,但制度體系不夠健全,缺乏系統性、完善性和權威性,制約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發展。三是生態文明執法公信力有待提高。極少數行政、司法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存在著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認識不足、以罰代法、執法不夠規范、自由裁量權過大等程序和實體上的問題,影響了執法公信力,影響了群眾對法治的信仰。四是生態文明糾紛處理不夠及時。公民在受到生態文明環境侵害時,不能及時得到法律援助和救助;部分執法司法人員對新型生態文明犯罪的認識不足和處理水平不高,生態文明矛盾糾紛得不到及時處理,導致由于生態環境破壞而產生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
三、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
在認真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2014年9月份,鎮江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法治保障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建立健全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探索依法治理生態文明建設的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新路子:一是進一步增強依法執政意識,提高運用法治思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這個主題,建立健全各級黨委中心組學法制度;推行領導干部任職法律考試、述職述廉述法等制度;規范政府公務人員生態文明道德;對涉及影響群眾環境權益的重大事項,嚴格執行集體決策、社情民意反映、專家咨詢、公示聽證、環境評價、責任追究等制度;建立政府及其組成部門法律顧問制度,成立政府法制專家咨詢委員會;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對造成嚴重后果決策者實行責任終身追究制。二是進一步科學制定相關制度,確保生態文明建設有法可依。加強規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努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規范性文件制定向“生態環境保護優先”、更加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轉變,提高規范性文件制定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優先和重點審核涉及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同時,根據國家和省有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建立完善鎮江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排污權交易制度等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性制度體系,確保有章可循;建立生態環境監督管理、績效考評、責任追究機制,形成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制度體系。三是進一步推進依法行政,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全面推行權力清單制度,落實重大生態文明行政處罰備案審查制度,探索建立公眾參與執法監督機制;健全完善落后產能淘汰機制,實施化解產能過剩行動計劃,完善配套政策,減少污染排放,提升產業層次;全面深化國家低碳示范城市創建,努力構建覆蓋全市的智能化碳排放等約束性指標的數據收集、核算分析、發布、監管體系,建立“碳補償”、重點碳排放企業直報制度,對不同區域排污權交易實行梯度價格控制;完善環境問責及糾錯、生態環境矛盾定期排查、重點環境問題督察等制度;加大對重點用能單位執法檢查力度,對嚴重違反節能法律法規的行為,公開通報,限期整改。四是進一步強化公正司法,提升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司法公信力。對全市資源環境類案件實行集中審理、交叉管轄,設立“環境保護巡回法庭”;探索資源環境行政處罰、行政命令先予執行和公益訴訟案件“一案一分析”、“一案一報告”制度;向相關機關提出司法建議,幫助有關部門完善制度、堵塞漏洞,促進加強和改善對資源環境保護的綜合治理制度。檢察機關重點打擊生態環境領域貪污賄賂、監管環節瀆職犯罪;深化環境保護執法司法聯動機制、生態環境案件快速辦理機制、環保公益基金和典型環保案例指導制度;進一步推行資源環境類案件異地集中辦理制度。公安機關加大老舊車、黃標車等高污染車輛淘汰力度,加大對冒黑煙車輛的整治力度;進一步完善汽車尾氣治理,建立健全環保部門與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的汽車尾氣監控和聯動處置機制,完善機動車排氣監管信息網絡,實現環保檢測全覆蓋;加快推進油氣回收工作,開展加油站、儲油罐和運油車的油氣回收設施建設。五是進一步促進全民守法,積極培育養成全民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眾參與度,規范和完善生態污染聽證制度;綜合運用法治理念傳播、法律知識普及、法律制度引導、法治實踐體驗、法治文化熏陶等途徑,使生態文明理念真正進社區、進農村、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大力建設以生態文明為內容的法治文化陣地,確保市、轄市(區)、鎮(街道)三級法治文化陣地覆蓋率達90%以上,村(社區)法治文化公共設施覆蓋率達到85%以上;充分運用法治電視欄目《法治進行時》、電臺欄目《法制時空》、“雙微”法治傳播等大力宣傳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社會形成依法維護生態權利,自覺履行生態保護義務的現代公民意識。
責任編輯:黃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