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蘇城鄉經濟一體化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戶籍制度改革滯后,“城漂”現象嚴重,影響創造性。調查發現,由于城鄉戶籍制度改革緩慢,導致大量農村居民進了城卻落不了戶,“城漂”現象普遍存在。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類人群:一是制造業一線人員,約占全省外出務工人員總量的40%;二是建筑及裝潢等領域的一線人員,約占20%;三是住宿餐飲行業服務人員,約占7.5%;四是城市物業、保安、家政和環衛等人員,約占8%;五是賣場、菜場等營銷人員,約占5.5%。這些人群雖是城市建設發展的主力,但他們難以享受城市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影響和制約了他們勞動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產業發展支撐薄弱,“打工”現象普遍,限制主動性。調查發現,城鎮化過程中有兩個現象值得特別關注:一是缺少把城鎮和鄉村有效鏈接起來的產業支撐點,或者說,缺少城鄉一體化的產業鏈,甚至有些城鎮沒有明確的支柱產業,出現“產業空城”或“產業空心化”現象。這使得鄉村轉移勞動力既不能順利實現離土不離鄉,又不能就近進城務工。二是鄉村勞動力進城務工低端化現象嚴重,這主要體現在:進城務工主要從事于低端產業或產業鏈末端;進城務工猶如“散兵游勇”,很難真正融入城市產業組織體系中,進城務工缺乏穩定性和可靠性,稱不上“從業”,只能說是“打工”。上述現象在無形中影響和打擊了進城務工者勞動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地區經濟發展失衡,“脫節”現象存在,制約創新性。這主要體現在:從產業發展及其空間結構看,蘇南地區城鄉界限已經模糊,而蘇北地區城鄉二元結構現象依然明顯,仍處于半封閉狀態;從產業比重看,在蘇南,2013年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比重占2.29%,而蘇北,這一比重占到12.23%。另據統計,2012年,蘇南和蘇北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當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87.95%和62.52%,差距明顯。由此可見,江蘇部分欠發達地區傳統產業仍然占比很大。一般來說,傳統產業的規模效益和增值能力薄弱,會制約產業創新與升級,對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也不能產生支撐和拉動作用,導致城鄉經濟發展“脫節”。
二、以產業創新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
制定城鄉產業發展規劃,建設產業創新創業體系。城鄉經濟一體化建設的關鍵是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產業體系,彰顯產業創新創業的推進作用。為此,要結合江蘇省城鎮發展規劃和“一帶兩軸、三圈一極”空間規劃,根據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產業基礎、民風習俗等,因地制宜地制定江蘇省“十三五”城鄉一體化產業規劃和產業政策,積極引導和明確城鄉一體化產業創新創業模式和路徑選擇,努力建立城鄉一體化產業創新創業體系。這不僅要以政策創新引導培育惠民產業和新興產業,而且還要引導城鄉一體化產業創新創業體系和產業鏈的形成與發展。對此,可建議蘇南等較發達地區,以大數據產業、高智能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為導向,高起點高水平建設城鄉一體化產業創新創業體系,引領城鄉經濟一體化深度發展和高端發展;蘇中蘇北等相對欠發達地區,應當突出本地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努力對接全國和全省區域規劃,融入蘇南現代化建設和上海自貿區建設,加快構建富含地域特色的城鄉一體化產業創業體系。
鼓勵城鄉居民創業就業,搭建產業創新創業平臺。產業創新創業平臺是城鄉一體化產業體系建設和產業鏈形成的基本模式和重要條件。為此,建議“十三五”期間,江蘇要加強城鄉一體化產業創新創業體系設計,并依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功能產業化條件,分類設計符合區域特征的城鄉一體化產業創新創業平臺。通過該平臺建設,在政府引導和市場激勵的作用下,吸引城鄉居民創業和就業,吸引產業自動向集聚區集中,居民自動向社區集中,形成規模經濟效益和規模社會效益,實現城鄉經濟的融合發展和互助發展。為此,可從兩個方面建設城鄉一體化產業創新平臺:一方面,升級現有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通過發展城鎮CBD,鼓勵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到城鎮CBD建立“總部”,拓展業務范圍,拉長產業鏈,進而按照產業鏈拓展需要組建特色產業創新平臺;另一方面,選擇城鎮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建立模塊化創新合作組織,鼓勵組建“官、產、學、研”模塊化產業創新合作組織,建立模塊化、動態化創新合作體系,進而形成新興產業創新平臺。
形成產業技術創新網絡,建立產業創新創業機制。城鄉一體化產業創新創業機制,是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形式。對此,建議:一是要分類設計、建立健全符合資源稟賦優勢和區位特征的城鄉一體化產業創新創業平臺運行機制,并通過該機制,把城鎮和鄉村有效連接起來,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產業體系和產業網絡。二是要以產業創新創業平臺為依托,建立健全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通過該機制,把城鄉與“學”、“研”結合起來,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和技術創新網絡。
破除城鄉戶籍制度桎梏,健全產業創新創業服務。城鄉經濟一體化離不開社會公共服務。破除城鄉戶籍制度的桎梏,把城市社會服務功能向鄉村拓展和延伸,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服務體系,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任務。為此,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方針,建議在“十三五”期間,把城鄉一體社會服務功能產業化作為一項原則,借助市場的力量,引導能夠通過產業化實現的社會服務功能,以此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公共服務城鄉全覆蓋。同時,對于不能夠產業化的社會服務功能,也應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等方式,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以此最大限度地惠及城鄉所有居民。在此過程中,可對照國際典型城鎮功能類型和國內大中城市社會功能標準,立足于高起點、高水平、高效益,努力推進江蘇城鎮功能化和功能產業化,切實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福祉。
〔本文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譚清美教授承擔的江蘇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江蘇城鄉經濟一體化系統演進與發展模式研究”成果〕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供稿)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