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失能老人存在著總量大,比例高,照護需要前瞻性;患病多,病情重,照護需要持續性;床位缺,護理少,照護需要專業性;開支大,費用高,照護需要統籌性等的現實問題。因此,解決江蘇失能老人問題,需要做好規劃布局,建設現代照護服務體系;需要開設養老照護專區,實現醫養深度融合;需要加快人才培養,提升養老機構照護能力;需要推行護理保險,解決失能老人照護資金。
一、應對江蘇失能老人照護問題“難度大”
總量大,比例高,照護需要前瞻性。據江蘇“六普”數據和調研數據的推算,截至2013年,江蘇全省實際失能老人約86.66萬,占總人口的1.1%,占65歲及以上人口的9.3%。在所調研的1032例失能老人中,平均年齡為79.89歲,平均失能時間為1718.52天,平均每天需要照護時間為13.65小時。這些老人在洗澡、吃飯、穿衣、上廁所、上下床和室內走動等六項日常生活方面的失能比例分別為92.4%、28.1%、39.6%、44.3%、42.2%、45.3%。由此可見,失能老人需要全方位的照護,照護失能老人已成為江蘇社會發展中迫切需要重視的問題,需要有前瞻性的發展目標和規劃加以引導。
患病多,病情重,照護需要持續性。疾病是纏繞失能老人的重要問題。在調查中發現,患有一種、兩種、三種、四種、五種疾病的失能老人所占的比例分別為95.5%、76.6%、51.3%、28.6%、16.2%,其中患病率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高血壓(54.55%)、中風(29.65%)、腦血管病(24.9%)、心臟/冠心病(20.83%)、骨質疏松(18.42%);另外,約有50%以上的失能老人需要在視力、聽力、進食、運動等方面增能。由于照護資源短缺,專業照護不足,導致多數低收入失能老人晚年生活凄苦,時有人道危機發生。據調查,有22%的失能老人感覺孤獨,16.7%的感覺生活沒有情趣,15%的感覺生活沒有意義,32.8%的對自己拖累家人和子女感到十分內疚,22.2%的恐懼疾病,15.4%的恐懼死亡,6.1%的希望早點結束生命,5%的有過自殺行為。由此可見,大多數失能老人都存有疾病,而且有的已非常嚴重,急切需要持續性的照護。
床位缺,護理少,照護需要專業性。床位與護理,是解決失能老人問題的必要條件。據統計,至2013年底,江蘇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28.6張,其中護理型床位只占21.4%,城鄉失能老人實際入住養老機構的比例不到20%和10%;得到醫生、護士服務以及護工照護的比例也只有13.86%、15.02%、25.19%,而能得到上門專業照護的比例更低,不到3%。造成江蘇養老床位緊缺、護理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低端民辦養老機構和部分農村敬老院,設備簡陋,專業人員少,幾乎不能提供專業化的照護服務;二是民辦、公辦高端養老機構價格高,普通百姓難以承受;三是城市公辦養老院雖然環境條件好、價格適中,但往往只收有經濟能力的自理老人。由此可見,解決江蘇失能老人問題,不僅需要有充裕的床位,而且還需要有專業的護理。
開支大,費用高,照護需要統籌性。照護失能老人需要較大的經費開支,這使得很多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望而卻步。據調查,失能老人人均照護費用、醫療費用分別是其平均生活費用的1.80倍和1.48倍,而在所調查的失能老人中,有退休工資的失能老人所占的比例為48.55%,平均年收入為23392元;有存款的城鄉失能老人所占的比例分別為29.21%、7.16%,平均存款分別為49193元、23273元;屬于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城市“三無”對象的分別占11%、8.6%、7.4%;農業和非農業戶籍失能老人與子女同吃住的比例分別為34.1%、25.8%。由此可見,當前江蘇照護失能老人存在著資金短缺與地域失衡等的問題,迫切需要更具統籌性的照護措施。
二、應對江蘇失能老人照護問題“有辦法”
在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和開啟基本現代化的征程中,江蘇要將失能老人照護問題作為一項重要的公共政策和民生問題加以研究和解決。
做好規劃布局,建設現代照護服務體系。解決失能老人照護問題,首先要做好床位規劃和養老機構布局。根據調研所得,結合江蘇實情,提出以下“兩步走”戰略來解決床位建設與養老機構布局問題:一是在2015~2025年,按照失能老人的50%規劃建設護理型床位,主要滿足中、重度失能者的剛性照護需求;二是在2026~2050年,根據失能老人總量的75%,提供入住機構照護需求。在此過程中,為最大限度地惠及更多失能老人,應停止興建由政府撥款和劃撥土地的豪華型養老機構,并將80%以上的政府養老資金用于扶持低收入失能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的所需,力爭在2030年前初步建成由社區日間照料、機構專業照護、醫院臨終關懷的現代照顧服務體系。
開設養老照護專區,實現醫養深度融合。解決失能老人照護問題,需要發揮基層醫療機構的獨特作用。因此,建議每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至少開設30張以上床位的養老照護專區,并配備專業的醫護室,或通過與鄰近醫院簽訂醫養合作協議,建立醫養融合信息平臺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住院老人的基本醫療需求和急救之需。同時,為了確保這些醫養協作機構對于照護失能老人的有效性,一方面應積極開展事前、事中、事后的第三方養老評估,努力提升醫養的協同能力與服務質量;另一方面,應及時配備或共享社工、心理、康復等專業工作者,積極開展生命及死亡教育,努力消除失能老人對于疾病與死亡的恐懼,最大限度地減輕他們的精神痛苦,避免極端行為的產生,確保失能老人能安詳地度過晚年。
加快人才培養,提升養老機構照護能力。解決失能老人照護問題,不僅需要增加照護人才的增量供給,如政府通過向社會購買護工培訓服務,增加護工供給等,而且還需要激活照護人才的存量動力,如:對畢業后在養老機構一線崗位工作五年以上的護工,可返還全部培養費用;對在養老機構從事失能老人照護的護工,可實行護工特崗津貼,每年增加1200元,直至增加滿20年;對從事30年以上的護工,可給予全額退休金待遇等。在此基礎上,還要鼓勵養老機構引入社會工作者和心理咨詢師等,豐富人才照護服務的專業性,提高失能老人照護的高質性。
推行護理保險,解決失能老人照護資金。根據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的經驗,實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解決照護資金短缺的有效辦法。目前,江蘇已基本具備實行長期護理社會保險制度的條件,因而可建議以職工收入總額的3%繳納長期護理保險基金,其中個人和雇主各繳納50%;對于自由職業者,可按照收入的4.5%繳納,基本滿足照護失能老人的資金需求。另外,可借鑒美國經驗,發展長期護理商業保險,通過有針對性地開發、設立不同類別的商業險種,滿足不同層次的照護需求。對于農村失能老人照護問題,可按照就近原則進行解決和安置,建議如下:整合農村基層衛生、計生、民政部門等的醫療和照護資源,幫助失能老人在農村就近照護;對新建、改建的鄉鎮衛生院,要按照所在鄉鎮老年人數量和失能老人比例增設失能老人護理專區。同時,還應在農村敬老院開辟收養“五保”、低收入、失獨老人專區;對于鄉鎮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等也應向村莊、家庭延伸醫療、護理、康復等服務,最大限度地確保江蘇農村失能老人實現就近照護。
〔本文系南京郵電大學潘金洪教授承擔的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江蘇城鄉失能老人照料問題與對策研究”成果〕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供稿)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