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梅 周宏偉 張 博 李 海 付 艷 (長春市婦產科醫院,吉林 長春 3002)
子宮頸癌發病有年輕化趨勢〔1〕,對于子宮頸癌患者,早期準確診斷并進行病理分級對于治療方案的選擇和預后評估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旨在探討子宮頸癌的磁共振顯像(MRI)表現及病理分級對臨床的應用價值。
1.1 病例選擇 本研究共收集宮頸癌24例,平均年齡(48.53±9.17)歲。病程為1 w至數年,主要臨床癥狀:未閉經或閉經后陰道不規則流血或陰道排液,接觸性出血。
1.2 影像學檢查 使用儀器為德國Siemens 1.5T Avanto MRI機,采用體部線圈,掃描范圍:軸位自雙側髂骨翼上緣至恥骨聯合下緣,矢狀及局部薄層掃描根據病變部位及范圍而定。病人取仰臥位,常規行軸位 T1WI(SE)、T2WI(TSE)、矢狀 T2WI(TSE)及T2WI脂肪抑制序列,必要時給予病灶局部斜軸位薄層T2WI掃描。常規掃描層厚為6 mm,層間距1.2 mm,薄層掃描:層厚1~3 mm,層間距0.2~0.6 mm,視野(FOV)350 mm,矩陣(Matrix)256 ×169 mm,T1WI:TR/TE=520/15 ms,T2WI:TR/TE=2 100/100 ms,T2WI脂肪抑制序列:TR/TE=2 100/100 ms,TI=155 ms。
1.3 影像結果分析 將影像學檢查結果由2位專業經驗豐富的醫學影像學醫師采用雙盲法對影像學結果進行觀察、分析,然后將分析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及臨床分期進行對照。
24例宮頸癌患者,其中臨床及MRI診斷為ⅡB期的2例病人未進行手術,但經門診病理活檢證實,且實施了放射治療。病理分期:CINⅢ級1例,ⅠA期3例,ⅠB期4例,ⅡA期9例,ⅡB期4例,ⅣA期1例。MRI準確分期IB期4例,ⅡA期9例,ⅡB期4例,ⅣA期1例,共18例;與手術病理分期不相符4例,ⅠA期3例,0期1例,MRI均未檢出。MRI分期與手術病理分期相符的為18例,不相符4例,準確率為81.82%。
本組行淋巴結清掃術的23例,取出淋巴結109枚,超過正常大小17枚(短徑超過1.0 cm),手術病理證實轉移淋巴結11枚,另6枚為炎性病變。另有正常大小淋巴結6枚,手術病理證實為淋巴結轉移。MRI診斷轉移淋巴結17枚,其短徑均超過1.0 cm,但6枚病理證實為炎性病變。MRI未檢出的6枚中,1枚短徑超過1.0 cm,其余均是大小正常的淋巴結。所有病理診斷轉移的淋巴結中,在MRI平掃上,信號均未見異常。
3.1 宮頸癌的MRI表現 盆壁肌肉及陰道壁在T2WI呈低信號,宮頸癌組織在T1WI與周圍宮頸組織相比呈等信號,在T2WI,宮頸癌呈稍高于正常宮頸組織信號,與正常子宮間形成良好的信號對比,具有宮旁浸潤時,顯示為癌腫周圍正常低信號帶中斷或消失,高組織分辨率有利于腫瘤組織侵犯范圍的顯示〔2,3〕。
3.2 MRI在宮頸癌的診斷價值 本研究中宮頸癌的分期標準依據1988年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分期標準,MRI分期依據FIGO分期系統〔4〕。宮頸癌治療方案的選擇主要依靠宮頸癌的術前分期,在確定化療前,明確宮頸癌是否存在宮旁浸潤十分重要。很多婦科醫生認為宮頸癌的診斷方法主要依靠臨床婦科及活組織病理檢查,分期主要依靠臨床分期,因此術前進行麻醉后臨床婦科檢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臨床分期因人而異,有很大的主觀性和局限性,尤其對宮旁浸潤的判斷〔5〕。本研究結果提示,MRI對中晚期宮頸癌分期有較高的準確率,對判定有無宮旁浸潤也有較高的準確度、敏感度和特異度,有無宮旁浸潤是宮頸癌選擇手術治療的關鍵環節,一般認為Ⅰ期和ⅡA病人可進行手術治療,個別ⅡB早期患者也可選擇手術治療。而存在宮旁組織浸潤的ⅡB晚期及以上患者,一般只能選擇放、化療等保守方法。因此術前準確的分期,對于臨床手術范圍的選擇、手術前是否選擇放、化療及放療視野的判定有重要的意義。
3.3 平掃MRI對盆腔淋巴結轉移的評價 淋巴結轉移情況對于病人預后的判斷及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目前,影像學上對淋巴結轉移的判斷主要依靠對淋巴結大小的判斷。Chung等〔6〕認為正常淋巴結的上限為圓形淋巴結8 mm,卵圓形10 mm。但淋巴結的大小與病理檢查淋巴結轉移沒有很好的相關性。MRI平掃判斷淋巴結轉移只能是粗略的判斷,有待于高分辨MR和造影劑的應用,進一步提高MRI對淋巴結轉移判斷的準確率。
綜上所述,術前子宮惡性腫瘤病人MRI檢查對于決定腫瘤分期及指導治療上有重要意義,對于病人手術方式的選擇,放療視野的大小,是否進行淋巴結切除活檢,術前MRI能夠做出正確評價,因此對于子宮惡性腫瘤需要進行術前分期的病人,應首選MRI檢查。
1 林仲秋.子宮頸癌的分期及治療〔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4;20(7):390-1.
2 Tanaka YO,Nishida M,Tsunoda H,et al.A thickened or indistinct junctional zone on T2-weighted MR images in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carcinoma:pathologic consideration based on microcirculation〔J〕.Eur Radiol,2003;13(8):2038-45.
3 Naganawa S,Sato S,Kumada H,et al.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 cervical cancer of the uterus:comparison with the normal uterine cervix〔J〕.Eur Radiol,2005;15(1):71-8.
4 Bhosale P,Peungiesada S,Devine C,et al.Rol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s an adjunct to clinical staging in cervical carcinoma〔J〕.J Comput Assist Tomoger,2010;34(6):855-64.
5 梁海霞,陳必良.影像學檢查在宮頸癌診治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4):1523-5.
6 Chung HH,Kang KW,Cho JY,et al.Rol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in preoperative lymph node detection of uterine cervical cancer〔J〕.Am Obstet Gynecol,2010;203(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