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評論員
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出人意料地大跌60%,這個重大轉折,或許意味著持續10年的高油價時期的結束。低油價時代突然降臨,使全球石油石化業進入一個艱難的調整發展期。
低油價時代真的來了嗎?高油價的思維慣性使許多人不以為然,他們寧可相信虛無縹緲的陰謀論,認為本輪油價暴跌是由美國打壓俄羅斯,或沙特與美國爭奪國際原油市場份額所致,經過短期波動后會重回高位。但當今世界的主要產油國最清楚目前石油市場的現實:全球石油供大于求。所以歐佩克國家沒有像過去那樣限產保價,而是采取了不干預態度。其理由就是,市場上多余的原油不是來自歐佩克國家,歐佩克單方面減產,只會將市場份額讓給美、俄等非歐佩克國家,對于逆轉油價毫無幫助。
客觀經濟數據表明,歐佩克所言不虛。2014年全球石油產量比上年增長1.8%,非歐佩克國家的產量增長明顯。以美國、加拿大和巴西為代表的西半球地區石油產量增長6.9%,約占全球總量的28%,俄羅斯石油產量創歷史新高,而歐佩克國家的產量卻比2013年減少約0.2%。去年世界石油消費增長僅約1.3%,在如今石油供應寬松的格局下,歐佩克已經失去對國際油價的主導權。即使油價跌到每桶50美元以下,中東、俄羅斯、北美這三大產油地也不愿主動限產,而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石油需求疲軟,油價下行難以阻擋。
供需決定價格,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國際油價的高低,主要取決于石油供需的基本面,尤其是油價的中長期走勢。國際油價2004年從每桶30美元飆升到2008年的每桶140多美元,受金融危機影響短暫暴跌后又重回高位,從而出現歷史上僅有的持續10年的高油價時期。造就高油價的根本原因,是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因經濟起飛石油需求猛增,打破了國際原油市場的供需平衡,造成原油供應緊張的局面。中國石油凈進口量從2003年的約1億噸增長到2014年超過3億噸,其石油需求增量一度占到全球增量的1/3,成為拉動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主引擎。新興經濟體的石油需求高速增長,市場供應緊張,期貨資金推波助瀾,油價自然節節升高。
2009年后,全球石油市場供需格局出現歷史性大逆轉。美國頁巖氣技術革命取得成功,頁巖油氣、油砂等非常規資源的開發,導致石油產量大增,美國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油氣生產國,非歐佩克國家成為推動石油產量增長的主力。而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加上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綠色低碳潮起,對化石能源的限制,新能源的推廣和節能技術的改進,導致石油需求增長速度不斷降低,全球石油供應寬松,供需格局出現大逆轉,油價回歸低位勢在必行。
溫故而知新。從國際原油價格的歷史走勢可以發現,除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驅動油價持續暴漲突破每桶30美元外,國際油價長期以來一直在每桶30美元以下,本世紀以來出現的10年高油價只是一種特殊的非常態。由于非常規油氣革命,世界石油供應充足,而全球經濟的低增長已經常態化,清潔能源革命仍將繼續,石油需求增長減緩將是長期的趨勢,因此,低油價時代的回歸乃大勢所趨。
原油是石油石化業的龍頭,本世紀以來的高油價,造就了全球石油石化業狂飆突進、繁榮興旺的黃金十年,中國石化正是抓住這10年的歷史機遇躋身于世界500強前三位。油價的回歸,意味著石油石化業黃金十年盛宴的結束,規模收縮、利潤下降的寒冬來臨。
國際油價重回低位,將對石油石化及整個能源行業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上游油氣開采業高盈利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建立在高油價預期上的煤化工、新能源產業充滿不確定性,整個石油石化行業進入壓縮規模、由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的轉型調整期。一方面做好現有業務的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實現創新突圍,創造新的技術、新的服務、新的業態,將是應對低油價時代挑戰的基本方向。
全球經濟進入增長乏力、結構轉型的“新常態”,對中國石化做強做優,建設世界一流,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傅成玉董事長說:“現在已經進入比我們創業還難的階段,這既是第二次創業,又是一場新的拼殺。必須要有鳳凰涅死而后生的勇氣和決斷,才能贏得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