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晴
在油價連續下滑以及成品油消費稅連續上調的步步緊逼之下,山東地煉的煉油虧損大幅加劇。加之柴油升級國四標準以及銀行因不良貸款激增而惜貸的外患,部分地煉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民間借貸風險也在增加,中小煉廠處境非常困難,山東地煉企業面臨新一輪洗牌。
目前,煉油仍是山東地煉的基礎產業,在此輪沖擊中,地煉企業煉油調整的主要方針就是規避虧損。
其一,停工避虧。據卓創資訊統計,目前全廠停工的企業有12家,累計一次加工能力3850萬噸,數量和產能分別占到卓創常規統計山東地煉總數的21%和30%。同時還有很大一部分煉廠苦苦堅挺最小開工負荷,為的就是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
其二,原料采購“量縮價浮”。目前國際原油處于下滑通道,原料油采購風險不斷加大。為規避風險,煉廠對原料油采購的策略都有不同的調整,在結算價格方面多采用風險較小的浮動價格結算,在采購量方面也明顯萎縮。
其三,降低合理庫存。2014年下半年以來貿易商的采購量已經縮小到一兩百噸,采取零庫存的操作模式。隨著下游客戶需求的減少,不少煉廠的合理庫存轉為過剩庫存,資源流通不暢導致資金短缺形勢嚴峻。
盡管煉油在調整避虧,煉廠仍舊希望能開拓更多的“疆土”謀求利潤,結構調整轉型的腳步亦由此加快。2014年以來,山東地煉將“發展精細化、延長產業鏈”的口號演變為實戰,橡膠、烯烴、芳烴等產能已經逐漸在山東省形成規模。
地煉企業轉型精細化工往往受制于資金瓶頸,由于前期技術及建設資金投入較大,所以目前在實施精細化工轉型的企業多半是規模相對較大的企業。如重點發展石腦油的綜合利用及合成橡膠產業的東明石化、墾利石化和京博石化,重點發展聚碳酸酯等工程塑料的利華益集團,重點發展烯烴裂解及芳烴深加工產業鏈的匯豐石化和恒源石化,發展石油化工與鹽化工結合的特色產業海科集團等。
目前來看,小型地煉企業目前仍不具備轉型的條件,不過它們仍在積極謀求新出路。目前小型煉廠的發展或轉型亦是多樣化的。有的仍以煉油為主積極謀劃油品升級,有的投建儲庫向倉儲企業轉型,有的將逐步放棄生產轉型為貿易為主的企業等。就像東營某小型煉廠人士所說:“現在的形勢對我們小型企業來說,繼續苦撐煉油是非常不明智的。放棄生產并不意味著我們退出這一行業,我們現在做油品或化工倉儲、貿易、物流等,仍舊是山東地煉煉油產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面對2014年下半年以來由國際油價暴跌導致的地煉煉油產業的重新洗牌,山東省政府也抱著“讓市場調整市場”的態度,并未出臺相關積極救治的政策。2014年四季度山東省出臺的《山東地煉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中明確表示,目前山東省地煉化的一次加工能力為1.89億噸。經過轉型升級,到2017年全省地煉企業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億噸/年之內,平均規模由目前的230萬噸/年提高到450萬噸/年。到2020年一次加工能力穩定在1億噸/年,企業平均規模擴大到500萬噸/年,化工產品主營業務收入占比提高到30%以上。
不管是來自市場的壓力,還是來自政策面的壓力,山東地煉的煉油產能都將迎來一個“淘汰落后”的過程。預計經過此輪調整,山東地煉煉油規模參差不齊、整體競爭力低下、創新能力不足以及重合產業鏈居多的現狀將得到明顯改善,我國煉油產能過剩的現狀也將得到有效控制,這對于山東地煉以及國內煉油行業而言都將是良好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