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評論員
這是改革最艱難的時期,這是前景最美好的時期;這是低油價的困難期,這是高效益的孕育期;這是生產經營的冰冷寒冬,這是調整轉變的火熱春天;這是傳統石油工業運行模式的終結,這是現代油企精干高效模式的開始。
套用《雙城記》的經典開頭來描述當前正如火如荼進行的油公司改革,再恰當不過。更為契合的是,狄更斯講述故事的背景是法國大革命,而油公司改革的內容,則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傳統石油工業最深刻的一次變革。
表面上看,低油價是這次大變革的根由。事實上,低油價只是一個加速器,問題的根源是因循了半個多世紀的傳統石油工業運行模式本身。
今天的諸多老油田都經歷過轟轟烈烈的會戰。在資源匱乏的年代,會戰體制無疑可以集中全國優勢資源快速拿下大油田,但也造成了“人多油少”的困局。隨著開發不斷深入,這種困難持續加劇:
歷史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管理體制,資源、資產利用效率得不到充分發揮;
以產量為主的生產計劃型管理模式下,要穩產甚至增產,就只有多鉆井,油水井規模只能越來越大(勝利油田當前油井規模就比20年前翻了一番,產量卻降低10%),作業費和材料費必然增長,用工需求必然增加,人工成本只能一路走高;
儲量品質變差、開發難度變大,造成投資越來越大,折舊越來越高;
油田含水越來越高,單井產量下降,產液量越來越大,用電量必然越來越大;
所以,不改革,即使油價始終保持每桶100美元以上的高位,油田企業也會被快速上漲的成本壓倒。誠然,此刻油田企業還沒有到生死存亡的地步,但改革不能等到站在懸崖邊才謀劃。低油價,已然將未來危機在當前做了預演。
所幸的是,油公司建設不是病來才醫的治標之舉,而是發軔于高油價時期的治本之策。當時,雖然油田企業還是集團公司盈利大戶,但管理者已清醒地看到傳統管理模式下的深層次隱憂,看到傳統油田企業與國際油公司之間的明顯差距,及時啟動油公司體制機制建設,拉開國內上游板塊改革調整的大幕。
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效率與效益,實現油田持續有效發展。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集團公司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借鑒吸收國內外油公司成功經驗,結合企業實際,反復討論完善,編制形成《油公司體制機制建設指導意見》和分公司機關、科研隊伍、采油氣廠、專業化隊伍建設4個配套框架方案,要求各企業必須作為一項硬任務全面落實到位,不能有絲毫松懈和動搖。
改革必然觸動舊管理秩序和利益格局,必然遭遇各種各樣的阻力和障礙。要清醒地認識到,油公司體制機制建設是集團公司全面深化改革戰略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激發油田企業活力的重要舉措,事關油田板塊的長遠發展,必須全力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
集團公司已經為油公司建設設計出時間表和路線圖,現在考驗的是油田企業各級“舵手”。現在的油公司前景,正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的一只航船”,油田企業各級“舵手”必須擔起油田企業深化改革的歷史使命,建設油公司,迎接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