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初航 周峰 丘文助 梁權島
腹腔鏡手術在急性小腸梗阻治療中應用的療效觀察
陳初航 周峰 丘文助 梁權島
目的分析腹腔鏡手術在急性小腸梗阻治療中應用的療效。方法將13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n=65)。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比較2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出血量(35.8±5.3)mL明顯少于對照組(89.4±9.2)mL(P<0.05);手術時間(112.5±15.4)min、初次排氣時間(1.5±0.5)d以及住院時間(8.3±1.5)d明顯短于對照組手術時間(138.8±19.5)min、初次排氣時間(2.6±1.3)d、住院時間(10.6±2.3)d(P<0.05);同時對照組患者手術中有6例患者發生并發癥,占9.23%,而觀察組患者僅有3例患者發生并發癥,占4.62%,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手術在急性小腸梗阻患者治療中應用效果顯著,可行性和安全性高。
腹腔鏡手術;急性小腸梗阻;療效
小腸梗阻是由多種原因而引起的腸內容物不能正常運行的綜合征,有急性與慢性之分。急性小腸梗阻又可分為機械性與非機械性。機械性小腸梗阻發病率較高,主要是由腸管自身病變,加上腸管外壓迫導致[1]。臨床中針對急性機械性小腸梗阻治療常采用手術方式,可有效避免腸壞死及其穿孔。為了探討腹腔鏡手術的臨床應用價值,本研究分析腹腔鏡手術在急性小腸梗阻治療中應用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廣東省新豐縣中醫院自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30例急性小腸梗阻患者,患者均經臨床表現及X線檢查確診為急性機械性小腸梗阻。將本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5例。對照組男39例,女26例;年齡 18~61歲,平均年齡(35.9±8.2)歲;病程 4 h~6 d,平均(35.8±12.6)h。觀察組 65例,男 40例,女 25例;年齡 20~60歲,平均年齡(36.0±8.6)歲;病程 5 h~6 d,平均(36.0±12.5)h;2組患者都沒有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心血管系統等方面的疾病或其他手術禁忌。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以及病情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全身麻醉,實施常規開腹手術。觀察組患者在全身麻醉后,實施腹腔鏡手術。在安全部位穿刺形成氣腹,在腹部周圍遠離粘連的部位作2~3個操作孔。使用腹部
X線片和CT對腹部進行檢查,當遇有粘連時使用剪刀快速分離,盡量少用電刀避免電離破損。只有當粘連為腸管和大網膜亦或粘連部位比較疏松時需要用電刀切斷,防止出血。當遇到腸扭轉時要對其反向復位,左手輔助右手并用右手切斷粘連;當遇到腸疊套時,手術者左手連續牽拉套入部的尾端,在助手的協助下對套入部的頭側進行推壓和反向牽拉。在腸梗阻解除之后,使用溫鹽水灌注到腹腔內,對其進行清洗保持腹腔衛生。同時觀察腸壁顏色以及腸的蠕動情況,如果發現有壞死部位,要在腹壁上做一個切口,將壞死腸拖出并用剪刀切除,并對患者進行胃腸減壓。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患者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間、胃腸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手術時間、初次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同時對照組患者手術中有6例患者發生并發癥,占9.23%,而觀察組患者僅有3例患者發生并發癥,占4.62%,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急性小腸梗阻患者的手術效果及安全性比較(±s)

表1 2組急性小腸梗阻患者的手術效果及安全性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手術出血量(mL)初次排氣時間(d)住院時間(d)對照組 65 138.8±19.5 89.4±9.2 2.6±1.3 10.6±2.3觀察組 65 112.5±15.4 35.8±5.3 1.5±0.5 8.3±1.5 t值 5.633 4.321 5.127 4.366 P值 <0.05 <0.05 <0.05 <0.05
急性小腸梗阻是較為常見的腹部疾病,其致病原因比較復雜,病情發展比較迅速,急性小腸梗阻患者在臨床中有陣發型腹痛,伴隨有嘔吐、惡心及腹脹等,當經過保守治療無效后,一般都需要進行開腹手術,解除梗阻。常規開腹手術盡管在臨床上發展比較成熟,由于切口較大,對患者創傷大,且術后并發癥較多,后期不易恢復,且在術后容易復發,復發率高達81%[2-3]。另外,在手術時機把握上也有一定的困難,對患者過早進行手術會表現出對患者不負責任之嫌,而過晚將會引發腸壞死,從而延誤了最佳治療時間[4]。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手術得到廣泛應用。急性小腸梗阻患者也可應用腹腔鏡輔助治療,具有以下優點[5-6]:對患者創傷較小,且探查視野較開闊;通過腹腔能夠快速及明確診斷患者實際病情,并給予針對性手術方法,縮短治療時間;手術操作較簡單,容易被臨床醫師及患者接受;手術完成后患者胃腸恢復快,且術后并發癥率較低,逐漸受到患者青睞。通過臨床實踐證明[7]:腹腔鏡輔助治療急性小腸梗阻具有顯著療效。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手術時間、初次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腹腔鏡手術治療小腸梗阻患者前,應明確其適應證及禁忌證。通常情況,腹腔鏡適宜治療無明顯腹脹、輕中度腹脹、非手術治療后無效的單純性腸梗阻;復發性腸梗阻;或腹部手術曾發作3次以上患者。而對于出血性疾病、不耐受全身麻醉及膈疝患者不宜采用腹腔鏡手術。在手術過程中應注意以下事項:首先,需明確患者梗阻部位,并解除梗阻部位,可通過腸管擴張判斷梗阻部位,若遇到尋找梗阻情況,可行腹腔粘連松懈術;其次,對于狹窄小腸局限性炎癥患者,且分離粘連困難者,或有小腸損傷、腸套疊者,應給予小腸部分切除術;最后,手術完成后,應將所有穿刺套管部位的筋膜進行縫合,避免發生戳孔疝現象[8]。此外,若在腹腔鏡手術過程中發現其他腫瘤疾病,應根據患者實際體征、手術設備及臨床醫師技術等,來決定是否繼續腹腔鏡手術,還是中途轉開腹手術。因此,這就需要臨床醫師具有較高操作及醫學理論水平,進而提高手術成功率。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在急性小腸梗阻患者治療中應用效果顯著,可行性和安全性高。
[1] 譚志軍,谷川,張國梁.經肛腸梗阻導管聯合腹腔鏡手術治療結直腸惡性梗阻[J].中華外科雜志,2011,49(6):522-525.
[2] 陳小勛,周永醇,張兆明,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急性粘連性腸梗阻[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0,25(11):924-925.
[3] 龍雪峰,李強輝,向波.腹腔鏡手術在小兒急性糞石性小腸梗阻診治中的應用[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1,10(6):440-441.
[4] 張輝,潘琪,秦憲斌.腸減壓與胃減壓對急性小腸梗阻恢復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1,17(2):206-207.
[5] 曾軼暉,何銘均,林景泰.中西醫結合與腹腔鏡手術聯合微創治療急性腸梗阻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0,8(18):14-15.
[6] 張輝,潘琪,秦憲斌.腸減壓與胃減壓對急性小腸梗阻恢復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1(2):206-207.
[7] 馮麗光,劉習紅,王希.腹腔鏡診治急性小腸梗阻的應用體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4(8):580-582.
[8] 朱萬坤,汪樹利,劉宏斌.急性小腸梗阻126例診治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1):203-20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4.021
廣東 511100 廣東省新豐縣中醫院普外科 (陳初航 周峰 丘文助 梁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