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鐵權 黃剛 王文澤
氣囊面罩聯合插管在急診心肺復蘇中的效果觀察
陳鐵權 黃剛 王文澤
目的探討氣囊面罩通氣聯合氣管插管治療急診心肺復蘇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80例呼吸心跳驟停后行心肺復蘇的患者,隨機將其分為2組:對照組40例,給予普通氣囊面罩通氣治療;觀察組40例,給予氣囊面罩通氣聯合氣管插管治療。觀察比較2組患者的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平均動脈血壓(MAP)、復蘇成功率及存活率。結果2組患者搶救結束后,2組SpO2和MAP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8.572,P=0.000;t=18.832,P=0.000);2組心肺復蘇搶救成功率分別為12.5%和4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33,P=0.000);最終存活率分別為5.0%和3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64,P=0.000)。結論在急診心肺復蘇時,及時有效地開放氣道是搶救的關鍵,使用氣囊面罩聯合氣管插管能夠顯著提高搶救成功率和存活率。
心肺復蘇;呼吸心跳驟停;氣囊面罩;氣管插管
呼吸心跳驟停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危重急癥。心肺復蘇是搶救呼吸心跳驟停的基礎生命支持,搶救過程中盡快建立有效的通氣并且恢復患者的心跳成為搶救的關鍵,也是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的重要環節[1]。本研究主要探討面罩吸氧聯合氣管插管治療急診心肺復蘇的臨床療效,在臨床實施過程中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80例呼吸心跳驟停后行心肺復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45.3±17.1)歲;平均呼吸心跳停搏時間(8.12±4.87)min;病因:冠心病14例,原發性腦血管疾病10例,肺心病6例,急性中毒5例,惡性心律失常4例,電擊傷1例。觀察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46.1±16.5)歲;平均呼吸心跳停搏時間(8.04±5.12)min;病因:冠心病16例,原發性腦血管疾病
11例,肺心病5例,急性中毒4例,惡性心律失常4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呼吸心跳停搏時間及病因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及排除標準
1.2.1 入選標準 符合第3版《急診內科學》心臟驟停的診斷標準[2];具有安全行為能力責任人(年齡>18歲);無其他嚴重慢性疾病。
1.2.2 排除標準 口咽部解剖結構異常;患有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患有其他嚴重慢性疾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氣囊面罩通氣治療,根據《2010 AHA心肺復蘇指南》標準[3],實施徒手心臟按壓,按壓深度大于5 cm,按壓頻率大于100次/min,按壓與放松時間比率為1∶1。心臟按壓的同時,本組患者給予氣囊面罩通氣,頻率約為20次/min。觀察組:給予氣囊面罩通氣聯合氣管插管治療。觀察組胸外按壓及氣囊通氣均與對照組相同,在對照組治療方法的基礎上,給患者行氣管插管,為判斷氣管插管是否置入氣管,需要停止按壓50~100 s,在此期間可以使用電除顫和靜推腎上腺素。氣管插管成功后,繼續胸外按壓[4]。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
1.4.1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的脈搏血氧飽和度(saturation of pulse oxygen,SpO2)、平均動脈血壓(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P)、復蘇成功率及存活率。
1.4.2 成功標準 恢復竇性心律;意識有所恢復;出現規則或不規則自主呼吸;口唇及面色的發紺消失,變為紅潤;經皮血氧飽和度大于95%;血壓上升至90/60 mmHg。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數據。正態計量資料均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SpO2、MAP比較 2組患者搶救結束后,SpO2和MAP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8.572,P=0.000和t=18.832,P=0.000)。觀察組SpO2和MAP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呼吸心跳驟停后行心肺復蘇患者SpO2、MAP比較(±s)

表1 2組呼吸心跳驟停后行心肺復蘇患者SpO2、MAP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1
組別 例數 SpO2(%) MAP(mmHg)對照組 40 40.4±11.8 32.5±7.5觀察組 40 84.7±9.4a 71.2±10.7a
2.2 2組患者搶救成功率及存活率比較 2組心肺復蘇搶救成功率分別為12.5%和4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33,P=0.000);最終存活率分別為5.0%和3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64,P=0.000)。見表 2。

表2 2組呼吸心跳驟停后行心肺復蘇患者搶救成功率及存活率比較[n(%)]
心跳驟停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危重急癥,是指心臟突然停止跳動,從而引起患者的自身循環停止。引起心臟停搏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創傷、電擊、窒息及溺水等。心肺復蘇是一種搶救呼吸心跳驟停的短暫的人工呼吸循環支持治療的方法。心肺復蘇的關鍵就是時間,每過1 min,搶救成功率就下降很大。心臟驟停幾分鐘與十幾分鐘搶救的結果相差比較大,因此,爭取搶救的時間是心肺復蘇的關鍵。心肺復蘇分為4個階段:即人工循環、早期開放氣道、早期人工通氣和早期除顫[5]。早期的人工通氣,才能給患者對氧氣敏感的組織提供氧氣,才能提高心肺復蘇的成功率和存活率[6]。
氣囊面罩輔助通氣是一種操作簡便的方法,主要用于院前急救,能夠更大限度地為患者爭取搶救成功率[7]。但對于嘔吐或分泌物較多的患者,使用該方法的效果不佳。目前最重要的開放和建立人工氣道的方法為氣管插管,這也是很多研究認為應該作為首選的方法,能夠有效地保障通氣[8]。但由于眾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存在常會導致氣管誤插,比如患者口咽部解剖結構、導致患者心臟驟停的原因不同及操作者的臨床操作技能及熟練度等[9]。本研究主要探討面罩吸氧聯合氣管插管治療急診心肺復蘇的臨床療效,在臨床實施過程中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
本研究結果表明,2組患者搶救結束后,2組比較,SpO2和MAP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氣囊面罩聯合氣管插管治療的SpO2和MAP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僅采用氣囊面罩治療。2組心肺復蘇搶救成功率分別為12.5%和4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最終存活率分別為5.0%和3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采用氣囊面罩聯合氣管插管治療的搶救成功率和存活率均明顯高于僅使用氣囊面罩治療。
綜上所述,在急診心肺復蘇時,及時有效地開放氣道是搶救的關鍵,使用氣囊面罩聯合氣管插管能夠明顯提高搶救成功率和存活率。
[1] 陳文彬.兩種不同通氣方法在緊急心肺復蘇中的效果比較[J].河北醫學,1011,17(10):1284-1287.
[2] 楊愛梅,劉衛平,楊春霞.兩種氣囊面罩心肺復蘇方法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1,6(3):15-16.
[3] 何新華,李春盛.2010心肺復蘇指南理解與思考[J].中國醫刊,2013,3:103-106.
[4] 張雪花,拓小義,崔瓊,等.氣管插管與球囊輔助呼吸在心臟驟停心肺復蘇的院前急救中臨床療效對比評價[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13):2894-2895.
[5] 李春.心肺復蘇的應用進展[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11):25-26.
[6] 羅海,王宏鑫,孫中吉,等.氣囊-面罩、食管氣管導管和經口氣管內插管在心肺復蘇中的應用評價[J].武警醫學院學報,2008,17(5):381-383.
[7] 孟曉煦.三種心肺復蘇方式在心臟驟停院前急救中的運用分析[J].內蒙古醫學雜志,2009,41(3):354-355.
[8] 王剛,程晉霜,周玲艷,等.持續面罩-氣囊通氣在心肺復蘇中價值的探討[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03,8(1):43-44.
[9] 劉江華,雷卓青.急診心肺復蘇中應用不同氣道開放方式的療效探討[J].新醫學,2009,40(5):304-30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4.024
福建 362700 福建省石獅市醫院(陳鐵權 黃剛 王文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