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波

自貢市沿灘新城區管委會注重以人為本,巧借自然山水之勢,在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方面以“四感四空間”為目標,在昔日的城郊農田上建起了“一湖碧波染城秀,青山綠水城更幽”的美麗沿灘新城。
早上7點準時起床,在小區做完早操后用早餐;上午在社區老年大學上課,逛菜市場;下午在龍湖邊活動散步,晚上和小區的姐妹們一道跳健身舞……龍湖社區居民趙小青的作息時間表成了新城區數萬居民日常生活的縮影。
沿灘新城區位于自貢主城區東南側,是自貢大城市建設的重要板塊和沿灘區推進城市化的重要載體,規劃面積約5平方公里、聚集人口5萬人以上,同時承擔緩解老城區人口壓力、打造“川南最佳人居環境”的任務。
從2006年開建至今,沿灘新城從僅有幾千人的農業鎮變成了吸引恒大、遠達、創興等多家知名企業入駐,居民猛增為2萬余人的繁華新城,人們為何選擇新城定居呢?
擁有安全感 ? 創建優美舒適的生活空間
“我在深圳待了10多年,原以為內地很落后,現在看來擔心多余了。”漫步小區林蔭路,趙小青一臉愜意,“沿灘新城處處注重城市品質,為居民創造了一個有安全感和優美舒適的生活空間。”
居民感到安全,在于沿灘新城以“以人為本、人性服務、依法作為、分層接軌”的理念對城市進行管理;組建了城市管理辦公室、警務室、社事中心,加強了城市衛生秩序維護和社會治安管理;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實行城市標準化常態管理,24小時治安安全巡邏,打造出安全舒適、平安有序的城市運行形態。
居民覺得舒適,在于沿灘新城享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地處自貢主城區東大門,北鄰高新板倉工業園,南伴臥龍湖生態休閑區,西與南湖生態城“兩湖大橋”一橋相望。建筑布局依山而建,隨形就勢,亭臺樓閣錯落有致,與山巒起伏、龍湖秀水彼此輝映,流露出恢宏的建筑氣度,形成“家在景中,景在家中”的最佳人居環境。
“太美了,水域面積達486畝,儲水量約200萬立方米的龍湖真是大自然賜予新城的瑰寶!”即將開園的龍湖公園吸引著眾多鹽都市民前來游玩,內行人士窺出了其中蘊藏的巨大商機,“生態公園賦予了這片土地無盡的遐想和升值空間,必將成為追求高品質生活人群的理想定居之地。”
“沿灘新城定位為‘國際·樂居·公園城,把國際化標準作為造城的要求,把公園體系建設作為城市的生態肌理和城市特色。”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新城黨工委書記鐘健說,“我們就是要探索將‘人的城鎮化與‘物的城鎮化有機結合,把幸福樂居作為造城的理想,把滿足人自身生活和發展的需求作為城市功能的核心目標。”
培養成就感 ?打造奮發有為的發展空間
暖暖的冬陽下,正在龍湖打撈漂浮物的失地農民鐘長生笑瞇瞇地說:“政府很關心失地農民,公益性崗位幾乎全部安置了‘4050人員,我一個月能掙將近2000塊錢呢!”
就業是樂居的前提,居民如果沒有穩定的就業和創業發展機會,城市勢必失去活力和希望。新城管委會將沿灘新城定位為國家級高新技術板倉產業園區的生活配套服務區,規劃了職業教育產業、鹽商文化產業、商務、商貿、金融、咨詢等產業布局;引進了魔幻時光樂園、王家大院旅游文化綜合體、湖中超五星級國際度假酒店、蜀南國際會議中心、世界500強商業等一批項目落地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和發展空間。
“我們先后修建了龍湖郡、龍湖森林、龍湖半島等多個樓盤,吸引了大批白領高端人士居住,自己也很有成就感。”遠達房產公司負責人劉佳富信心滿滿。
板倉社區黨總支書記陳光遠證實:“隨著各個小區的入住率不斷提高,保安、保潔大都聘用失地農民,使一批‘4050人員不出家門就找到了工作。”
營造人情感 ? 培養凝心向善的人文空間
“房子大了好了,左鄰右舍串門的卻少了。”“小區花多了草美了,住戶之間的感情卻生疏了。”新型小區往往缺乏老街坊濃郁的人情味,如何構建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呢?恒大、龍湖、板倉等社區傾聽居民心聲后,推出了多項特色服務:重陽節組織醫生為高齡老人免費體檢,及時診斷治療;節日組織社區腰鼓隊,為文娛活動增添亮色;組建社區舞蹈隊,3個社區發展隊員500余人。
“社區干部盡可能滿足大家的要求,不搞千篇一律的重復活動。”龍湖社區劉芳秋大爺如數家珍,“老同志想學太極拳了,社區請來老師授藝;孩子們想學書法了,又找老師周末輔導。”
沿灘新城充分發揮社區作用,做到了一社區一特色:恒大社區——幸福社區,成立老年協會、工會、文藝隊,建立每月活動制度,基本實現了月月有活動,天天有舞跳,人人有愛好;龍湖遠達社區——標準化示范社區,他們創新社區服務,著力打造城市標準化示范社區,利用辦公場地建設“兩校一中心一超市”,先后完成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年大學、女子美育學校建設,并圍繞民需建設“十小便民超市”,及時送去社區的關愛和溫暖;板倉社區——和諧社區,成立群團服務中心,圍繞女性市民實施“新家園、新女性、新生活”項目,吸引了眾多社區女市民積極參與。
“我們與自貢市老年大學聯合辦校,成立了全市首家社區老年大學,每次開課都有上百名老人前來上課,對推動老年教育事業起到了很好的推進作用。”新城管委會副主任、衛坪鎮鎮長閆麗說,“足不出戶就能上老年大學,小區居民滿意得很喲!”
追求歸屬感 ?創建寧靜陽光的心靈空間
一座城市的硬件建設可以在短期內完成,然而其人口素質和社會風氣,則需要長期培育。“要營造一個有歸屬感的城市,應從培育城市精神、城市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著手。”衛坪鎮黨委副書記周秀容坦言,“ 實踐證明,強化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和社區配套服務建設,是培養居民歸屬感的有效途徑。”
假期周末,一個個少先隊員走上街頭當“小交警”,協助維護交通秩序;春天出游,學生人手一個垃圾袋,踏青不忘隨手拾起垃圾;校園宣傳欄中,一張張出自孩子之手以龍湖、草坪、城區為背景的主題攝影照片,充滿了“美麗新城是我家”的自豪感。
在沿灘新城,活躍著數十支黨員志愿者服務隊,他們自發籌集愛心基金為社區居民排憂解難,針對弱勢人員雪中送炭,使他們感受到濃濃親情。“誰說貧居鬧市無人問,我們遇到困難照樣有左鄰右舍關心呢!”
“我不惜賣掉單位住房來人生地不熟的沿灘新城居住,就是看上了這里的人情氛圍。”曾在攀枝花市生活了40年的退休職工王雪高發自肺腑地說,“小區居民親熱得像一家人,比我以前住的單位小區關系還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