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經濟憲法”之稱的《預算法》日前完成實施20年來的首次大修,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結合條文點出了新《預算法》的六大亮點。
亮點一:接受人民監督
新《預算法》一大亮點是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是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基本前提。收入是全口徑的,不僅包括稅收和收費,還包括國有資本經營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等;支出也要涵蓋廣義政府的所有活動;同時,將地方政府債務納入預算管理,避免地方政府債務游離于預算之外、脫離人大監督。
亮點二:避免“過頭稅”
原《預算法》規定預算審查重點是收支平衡,并要求預算收入征收部門完成上繳任務。于是在客觀上帶來預算執行“順周期”問題,容易導致收入征收部門在經濟增長放緩時,為完成任務收“過頭稅”,造成經濟“雪上加霜”;而在經濟過熱時,為不抬高基數搞“藏富于民”,該收不收,造成經濟“熱上加熱”。
新《預算法》強調依法征收、應收盡收,有助于避免收“過頭稅”等行為,增強政府“逆周期”調控政策效果。
亮點三:減少“跑部錢進”
新《預算法》重點規范了專項轉移支付,如強調要建立健全專項轉移支付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事項不得設立專項轉移支付、除國務院規定上下級政府應共同承擔事項外不得要求下級政府承擔配套資金等,有利于減少“跑部錢進”現象和中央部門對地方事權的不適當干預,也有利于地方統籌安排預算。
亮點四:從源頭防治腐敗
新《預算法》首次對“預算公開”做出全面規定,對公開的范圍、主體、時限等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對轉移支付、政府債務、機關運行經費等社會高度關注事項要求公開做出說明,并規定了違反預算公開規范的法律責任。將預算公開實踐成果總結入法,形成剛性的法律約束,是預算法修改的重要進步,有利于確保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提升財政管理水平,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
亮點五:防范債務風險
目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雖總體可控,但大多數債務未納入預算管理。按照疏堵結合、“開前門、堵后門、筑圍墻”的改革思路,新《預算法》從舉債主體、用途、規模、方式、監督制約機制和法律責任等多方面做了規定,從法律上解決了地方政府債務怎么借、怎么管、怎么還等問題。
亮點六:“勤儉節約”入法
針對現實中的奢侈浪費問題,新《預算法》對于厲行節約、硬化支出預算約束做出嚴格規定。新《預算法》重新梳理了違法違紀情形,加大了責任追究力度,詳細規定了法律責任。(摘自新華網)(責編: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