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灼



歲末年初,巴蜀畫派促進會等單位在成都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首屆中國巴蜀國際藝術博覽會”將于2015年5月15日在成都揭幕,屆時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畫廊、文化藝術公司、文化產業機構、收藏家和相關領域機構都將亮相展會。由此可見,作為四川最知名的“文化名片”之一,巴蜀畫派已然加快了向外“擴張”的步伐。
“華山論劍” 藝術創作更自由的空間
2014年金秋時節的沈陽“比武”,被譽為是藝術界的“華山論劍”。9月13日,第三屆中國當代畫派聯誼會名家作品展暨高峰論壇在此開幕,巴蜀畫派、關東畫派、嶺南畫派等14個畫派的代表齊聚沈陽。同期舉辦的中國當代畫派名家作品交流展上,共展出了14個畫派100多位畫家的270多件作品。巴蜀畫派名家代表戴衛、馬一平、孟夏、羅云、陳志才、陳仕彬、李杰等到會,精品作品參與展覽,并和其他畫派名家進行交流。
這一次“華山論劍”高手云集,距離推廣巴蜀畫派不過短短四年。2011年1月,在省委宣傳部和省文聯的指導下,四川省巴蜀畫派促進會正式全面開展推廣巴蜀畫派的工作。同時,“扶持巴蜀畫派”被正式寫入《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對于“巴蜀畫派”的提法和推廣,巴蜀畫派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杰這樣解讀:“并不是要以教條式的學術框架限制藝術創作的自由,而是希望為巴蜀藝術事業發展提供一個平臺、一個依托,讓其張弛有度、相互影響、互為動力、攜手前行。”
“千年積淀” 從古老走向新文明進程
巴蜀畫派恍如“橫空出世”,很快在全國藝術界引起不小的震動。巴蜀畫派名家的作品被藝術品投資愛好者稱為收藏的“潛力股”,而這背后其實蘊含了千年的積淀。
四川地區文化傳統和人文環境積淀深厚,一直以來都是書畫家的搖籃。巴蜀畫派風格婉轉細膩、設色豐富而秀潤,勾線纖細飄逸,尤其在顏色和線條上獨具功力。
時至當代,巴蜀畫家更是取得重大成就,在中國美術發展史上影響深遠,形成了一個高水平的藝術家集群,包括戴衛、馬一平、羅中立、高小華等“卓越成就代表人物”;馬光劍、林躍、何冠霖、羅云、陳志才等“影響力代表人物”;余長明、胡俊滌等“藝術實力代表人物”。
其實,在“巴蜀畫派”推廣之初,有一個問題在困擾著大家:“畫派”其實是一個古老且有些狹窄的概念,如何將這一古老的名詞融入新的時代文明進程中呢?今天,“巴蜀畫派”通過實踐已經為自己找到了一條兼容并包、 和諧共進之路:不以某一類人或某一類藝術作品風格來圈定畫派的風貌,而是以地域特色廣義兼容巴蜀藝術群體。
“藝術集群” 從漂浮到入市落地
巴蜀畫派促進會從推廣伊始,便把“落地”問題放在了重要位置。幾年之中,巴蜀畫派文化產業集團注重公共資源平臺上的搭建,共組建起巴蜀畫派促進會、巴蜀畫派畫院、巴蜀畫派美術館、巴蜀畫派基金會四大服務平臺。
巴蜀畫派主動參與多項社會活動,北京、上海、廣東、山東、云南、香港等地都有藝術家們學習交流的身影,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等國也有他們展覽創作的足跡。2014年11月,在巴蜀畫派促進會等單位主辦的為期兩個月采風活動啟動儀式上,郭強、陳志才、米金銘、李江等書畫藝術家聯手作畫,集體創作《錦繡山河 萬里長城》書畫作品,用筆墨丹青描繪家鄉美景。
沒有價值產品的文化產業是虛浮的,這正是巴蜀畫派要把文化做實,讓藝術融入大眾生活之原委。巴蜀畫派文化產業集團組建了美術非學歷培訓和藝術學歷教育板塊,以及在畫廊、藝術銀行、藝術衍生品上進行產業運營和產業投資。在未來的構想中,巴蜀畫派還將進入藝術酒店、文化旅游、影視文化等領域,實現文化產業的橫向整合與穿越。
跨界、越域、重生,是品牌命運崛起的三部曲,巴蜀畫派正傾力踐行,它的黃金時代來了嗎?我們期待著答案。(責編:李妍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