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光 王影
說起農村家庭的小院兒,無非是夏季滿眼的綠色瓜果和冬季的儲糧倉,然而在松原市寧江區善友鎮,這里的農民卻不滿足于庭院種菜的自給自足,挖掘小庭院的潛力,在這里挖出了“大元寶”。
團結村回族村民楊艷華靠養牛讓小院兒“寸土寸金”。還沒走進她家的小院兒,便遠遠聽見“哞哞”的牛叫聲。楊艷華今年60歲,從1993年開始走上養牛的道路。600多平方米的院子,最多時同時養過50多頭牛。現在雖然成本比較高,但一頭牛也能賺上幾百元,養牛1年的純收入達到20多萬元。談及養牛給她家生活帶來的變化,老人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她說:“在養牛之前,也就在園子里種點兒菜,沒有收入,主要是解決夏季自家吃菜的問題。這幾年靠養牛,家里的生活一年一個臺階……”
善友鎮團結村是回族聚集區,養牛的時間較早,是遠近聞名的“牛市”。因為育肥周期不長,牛隨進隨走,一年下來有好幾茬收入。賺錢不出院,和外出打工相比,不但免去了離鄉之苦,收入也更高。隨著規模不斷擴大,這個村的名氣也越來越大,養殖戶足不出戶便完成了產、供、銷一條龍作業。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服務是必不可少的。從養殖中防疫到出欄時檢疫,當地相關部門通過上門服務的方式,為廣大養殖戶鋪平了道路。
善友鎮畜牧站站長吳曉紅告訴記者:“善友的養殖量比較大,養殖大戶就有一百多戶,在各村全年循環式檢查,每個養殖戶都要檢查兩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