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晚霞落幕,記者在鐵東區葉赫鎮永和村5社村民李耀明的帶領下涉山而上,一片片茂盛的果林在落日的余暉中灑下斑駁的樹影,誘人的紅果綴滿了枝頭,山風吹來,似歡呼,似跳躍。
見到果園的主人田亞利時,他正從鎮上趕集回來,沒來得及休息就向記者介紹起來:“我從1997年就開始在這片山上種蘋果,現在已經發展到2公頃,有金紅蘋果、K久、龍冠等多個品種1500多棵,年產量能達到7~8萬斤,年收益在10萬元以上。
“這么多蘋果,怎么銷售啊?”對于記者的疑問,田亞利一點都不擔心,“我們村書記寧中瑋帶頭成立了興民林果專業合作社,指導我們發展成適合生態休閑的采摘園,并且幫助我們這些果農聯系市場,打開銷路。到成熟期時,就有很多游客到這兒來觀光采摘,另外還有各地20多家批發商在村子里駐寨專門收購,他們之間還有競爭,價格也水漲船高,而受益的就是我們這些果農了。”
“你看這邊的龍冠蘋果,到時候還要從滿洲里運往俄羅斯做果醬。”記者順勢望去并彎腰撿起掉落在地下的紅蘋果,說道:“像這樣沒有蟲爛,而且吃起來更可口的果子,掉在地下可惜了。”田亞利笑了起來,對記者說:“不要緊,我們每天專門有人及時將這些蘋果分揀起來連同樹上長勢不好看的采摘下來運到果汁廠用來榨果汁,一點也不會浪費。”
說到這兒,田亞利不由得感慨起來:“記得剛開始的時候,一旦果子成熟了,自己采摘裝箱不說,還得聯系貨車運往市里水果批發市場自己銷售,那時僅攤位費就要50元,而蘋果才賣0.3元/斤,并且每天只有早市和晚市兩個時間段批發給商販,一天賣不完是經常的事,到晚上只好在車上湊合睡一宿,那是相當遭罪啊。”
回程的路上,村書記寧中瑋的話語一直回蕩在記者的耳邊,并一次次為之感到振奮:“我們不僅要將擴寬銷售渠道和發展采摘園相結合來提升果林效益,還要通過自主品牌‘葉赫·人家擴大土特產品的生產加工,以本地的山野菜、小雜糧、黑花生、黑土豆、黑地瓜為主,并利用果林中間空地發展散養笨雞、笨鴨、笨鵝、笨豬等,實現立體化生態養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