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琳
玉米葉子都能用來干點啥?有著“草編巧姐”之稱的張娟娟告訴記者:“通過一些奇思妙想,這些廢棄的玉米葉子可以越變越‘美。”走進張娟娟的工作室,屋內到處可見曬干的玉米葉,有原色的,有染色的,都是她用來創作的主要原材料;桌子、架子上擺滿了她用一雙巧手編制的各種成品:收納箱、椅墊、地毯、拖鞋、鐘表、娃娃、帽子、手提袋、小掛件……張娟娟說:“我一直對手工藝品情有獨鐘,總想琢磨編點什么,后來發現這些玉米葉其實不只能用來燒火、喂牛,還很結實、有韌勁,適合編制小物件,現在這些玉米葉已經成了‘金葉子,不僅給我們農村來的姐妹們帶來更多收益,還實現了我們共同的‘編織夢!”
兩年前,張娟娟從電視上看到一些“草編達人”編出很多造型各異、精致傳神的手工藝品,讓她好生羨慕與崇拜。當下,這位來自泉太鎮的姑娘便決定到市里學習草編工藝,于是她來到一家草編文化產業公司,跟著專業老師學起了這門“手藝”。起初,她還得用老師手把手地教,常常會出錯,但有著一股子“鉆”勁兒的張娟娟經常沒事“偷”著練,回到宿舍就開始擺弄那些干草、玉米葉子,弄不好時就拆了重編,遇到不懂的問題就纏著老師問個不停,不弄明白絕不罷休。經過一段時間的潛心苦練,張娟娟的手法已經非常熟練,不大工夫就能編出一個像樣的物件來。然而,對“草編”十分熱衷的她并不滿足于此,開始琢磨設計各種花式和編法,并與老師一起研究嘗試。張娟娟說:“看似普通的玉米葉子,在編制過程中的講究可多了。葉子的寬度、薄厚等決定著它適合用于編制哪類物品。目前,我們主要的編法有縲編、平編、絞編、辮編等,我們也在自編自創中研究嘗試一些新編法。”同時,喜歡琢磨的張娟娟還發現,除了用干草、玉米葉子編制一些家居用品、外包裝外,布藝、鐵藝、紙藝以及蕾絲等材料同樣適用于“草編”,并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心靈手巧的張娟娟現在不僅擁有一技在手,還當起了老師,帶著手藝下鄉講課,主動送技術上門,幫助農村合作社的不少婦女找到了“營生”。張娟娟告訴記者:“草編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種文化;它既能生‘金,也能產‘美。這種天然純手工藝品在國內外都很暢銷,近則銷往上海、浙江、廣東、深圳,遠則銷往日本、東南亞,訂單很多,銷量不錯。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希望能將這種‘草編文化帶回農村去,讓更多人在致富增收的同時,感受到大自然文化的魅力,讓‘草編也成為遼源文化的標志之一。”
一雙巧手贏美名。目前,張娟娟在當地已小有名氣,人們都將她封為“草編巧姐”,而他們的“草編”團隊也憑著玉米葉工藝品套件在“2013吉林省旅游商品大賽”中獲得了銅獎,每天慕名而來參觀“草編”作品的人絡繹不絕。隨著“草編”文化越來越被人熟知,張娟娟編織的夢想也越來越大,她向記者透露:未來,他們不再拘泥于編制功能性物品,還將目標鎖定在歷史人物、文化象征的編制上,并通過參加一些國際比賽將“草編”文化傳向世界,打造出獨特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