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鳳義 黃克勝
摘要:長白山腹心地區的生態農業主要是農林型生態產業,發展的生態產業主要以轉型發展的人參產業、食用菌產業、野生植物人工栽培等為主。在一定程度拉動了加工業,延長了農業產業鏈,促進了農民新產業就業。但發展方式主要以生態項目為主,農業種植業發展相對滯后,難免存在單一片面性的問題。本文僅從系統、綜合的角度提出一些分析,旨在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生態;農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 F5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8-05-1
1 發展現狀分析
1.1 發展態勢
隨著能源危機和農業生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很多地區都在積極轉向發展生態農業。因為生態農業是在生態上低輸入、自我維持,經濟上可行的小型農業系統,凈生產量高,經營規模小,比較適合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長白山腹心地區依托天然的生態稟賦和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生態農業產業發展上,走出一條較為現實的發展路徑。當地政府堅持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在發展觀念上提出關愛自然、尊重生態、保護環境;在實施的路徑上,堅持節約資源,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等。從實際發展的生態產業上看,一是完成了人參產業的艱難轉型。由于國家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禁止伐林栽參,經過多年研究反復實踐,終于實現了農田地栽參和林下移栽參,循環利用土地資源,促進了長白山自然生態恢復,從而也獲得較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并且形成初級層次產業化;二是野生植物的人工栽種。成功地將刺嫩芽、藍莓、五味子等野生食用、藥用植物進行人工栽種,利用農業生態系統的優勢,既保留了優質性又獲得了高產,并實現了產業化;三是利用植物秸稈粉碎發展食用菌生產,并在玉米地套種木耳、香菇等食用菌,使農業生態系統總的生產力獲得超越式提高。
1.2 存在問題
長白山腹心地區80%以上是原始森林和人工林,耕地面積占總面積不足3%,且所有的耕地被森林分割包圍,具有發展生態農業的天然優勢。改革開放前,幾乎所有的溝谷平地種植水稻,家家戶戶都養豬,每個村都有糧食加工廠。而現在一畝水稻也不種了,加工廠也沒有了,絕大多數農戶也不養豬,似乎養殖業已從農業中分離出去。現在的種植結構玉米占據主導,這里不是糧食主產區,又非“黃金玉米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很少食用玉米,主食的大米、面粉100%,肉類、蔬菜80%靠異地貿易。其實完全可以把一個縣或一個區域視為生態農業系統,而分散的農戶作為子系統,實行種養結合的綜合發展。
長白山腹心地區是一些河流源頭。污染問題的解決不僅關系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也關系到下游十幾個大中城市,幾千萬人口生產、生活用水安全。污染源主要來自農業污染和城鎮污水排放。一個行政區域的污染會對其他行政區域產生影響,上游會對下游產生影響。控制污染能促進長白山自然生態恢復,但僅憑一個縣的實力是不夠的,也是無法解決的。
2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對策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發展觀念,以傳統農業的精華作為發展基礎,以現代農業高新技術作為支撐,走多層次利用資源、綜合發展的路徑,為農民提供一套新的生產要素,以替代常規現代農業的生產要素,才能有效控制農業污染,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2.1 區域發展的政策與技術支持
改進農業投資政策,增加農業生產領域的投資,建立直接面向農民的投資機制和綠色通道,鼓勵引導農民轉型發展。
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和保障體系,擴大補貼范圍,把生態補貼擴大到農業生產領域,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支持生態農業發展,把兩個“反哺”落到實處,建立“反哺”基金用于生態補貼。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農業種植業結構,特別是山區在發展林業、特產業的同時要生產出自己能吃的糧食,為農民提供適合山區生長的小麥、水稻新品種,鼓勵農民增加小麥、水稻的種植面積。
建立新的技術支撐體系,增設區域生態研究機構,對生態農業生產技術措施進行深入研究,改進技術服務方式,提高技術服務水平,及時培訓農民,讓農民學會使用新技術、新的生產要素,制定生態農業生產標準,解決生態產品認證問題。加緊研發有機肥生產技術,將城鎮污水處理,城鄉垃圾、畜禽糞便及廢棄物、人糞尿、食用菌生產廢棄殘渣、植物秸稈等利用生物發酵等技術,綜合無害化處理,為農民提供有機肥源。
2.2 怎樣發展生態農業
轉變發展觀念。發展首先要尊重現實條件,尊重農民的意愿,不能總是空想,不要忘記農民才是農業生產的主體,不是工作人員要做什么,而是幫助農民做什么,養牛還是養豬,用牛耕種還是用機械耕種,那是農民自己的選擇,外部只是鼓勵和引導,提供咨詢和支持。
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生態農業的特點是生態上的低輸入、自我維持的小規模經營,所以生態農業的發展必須以農戶為基本生產單元,農戶在種好地的同時飼養畜禽,種養結合,綜合發展,作物秸稈用來喂牛,糧食加工的糠皮用來喂豬、喂雞,畜禽糞便用來肥田,實現資源多層次利用的生態循環。
要高度重視種植業的發展,就生態學角度而言,種植是初級生產,而畜禽是初級消費,之后才是次級生產,為人們提供肉、禽、蛋、奶。農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而只有種植業的高度發展才能促進畜牧業,帶動加工業,同時也會衍生出許多新產業,就會拓寬農民的就業渠道。同時要讓農民知道農業不僅是發展的基礎,也是最具前景的產業。以此來提振農民的信心和發展動力,只有農民主動去做,才有可能把現在的高污染農業重新變回綠色吸碳產業。
作者簡介:邢鳳義, 撫松縣撫松鎮政府,工程師;黃克勝,撫松縣撫松鎮農業經濟管理服務中心,高級農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