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春玉米在劍閣縣糧食生產上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提高早春玉米產量對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具有特殊意義,地膜覆蓋是提高早春玉米產量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但廣大早春玉米種植農戶在地膜覆蓋過程中卻存在一系列問題,阻礙了早春玉米產量的進一步提升。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作者通過多年實踐,基本掌握了劍閣縣早春玉米生產中地膜覆蓋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就這些問題提出了具體改進措施。
關鍵詞:早春玉米;地膜覆蓋;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8-33-2
劍閣縣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屬山區丘陵過渡漸次地帶,地形地勢條件復雜,氣候現象多變,總的氣候特點為早春氣溫回升緩慢,夏季炎熱,而秋季氣溫下降迅速。全年境內降雨多集中在七、八兩月,其余月份降雨偏少,呈現冬干、春旱、夏旱連伏旱的典型干旱特點。玉米作為全縣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種面積27萬畝左右,產量12萬噸,占全縣糧食總產量的25%,其中早春玉米播種面積占75%以上,產量占80%以上。早春玉米生產由于受獨特氣候條件制約,產量難以進一步提高,同時這也是影響劍閣縣玉米生產的主要因素。經多年生產實踐證明,地膜覆蓋在提高劍閣縣早春玉米產量方面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不僅能有效避免早春不利氣候影響,特別是干旱天氣的影響,而且通過地膜覆蓋還可起到提早播種,保證苗齊苗全苗壯的作用;同時在增溫保濕,加速生育進程,提墑保水,改善土壤環境,排漬防洪,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方面具有良好作用,增產效果十分顯著,品質明顯改善。但近年來由于受到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下降影響,農村勞動力減少,特別是青壯勞動力明顯不足,早春玉米生產水平持續下降,地膜覆蓋在早春玉米生產上不僅數量急減,而且覆蓋質量大大降低,嚴重影響著劍閣縣玉米生產。
1 早春玉米生產中地膜覆蓋存在的主要問題
劍閣縣早春玉米地膜覆蓋主要采用兩段覆膜栽培,即育苗蓋膜和移栽后大田蓋膜,在這兩段覆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育苗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
1.1.1 苗床選擇不合理 早春由于氣溫低且回升緩慢,所以苗床應選擇地勢平坦,背風向陽的地塊,而許多玉米種植農戶只考慮到早春氣溫低的特點,故而在苗床地的選擇上只注重了向陽而忽視了背風,多將苗床地選擇在擋風向陽之處,往往一有風就將所覆蓋的膜揭走,使幼苗損壞。
1.1.2 使用的地膜質量普遍較差 由于受經濟能力和產出投入比值不高的制約,部分玉米種植農戶使用多年的破舊薄膜,根本不能達到預期覆膜的效果,同時種子極易為鼠類和其他野生小動物危害。此外,目前市場上使用的地膜厚薄不勻,保溫保濕效果不均勻,致使早春玉米生長不整齊,進而影響產量。
1.1.3 覆膜方式不合理 在苗床覆膜方式上,早春玉米種植農戶多采用起拱15~20厘米的高蓋方式,這樣既不利于苗床地溫的提高,若管理不當,反而容易造成出苗后燒苗。
1.2 玉米本田存在的主要問題
早春玉米生產前期由于氣溫較低,玉米生活力較弱,因此其抗寒、抗旱、抗病、抗澇等抗性較弱,故而在玉米生產上,地膜覆蓋與未覆膜的差距顯著,早春玉米種植農民在本田覆膜時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2.1 覆膜時間把握不準確 大多早春玉米種植農戶不能根據當地當年的實際情況及時和適時覆膜,幾乎所有農戶不管什么天氣,也不管土壤墑情如何,都在移栽后立即覆膜。這樣往往是在土壤墑情較差情況下覆膜而又使以后降雨土壤得不到水分補充。
1.2.2 覆膜技術不規范 由于覆蓋不規范,四周壓土不嚴,引苗處未蓋土等,往往未起到應有的保濕增溫效果。
1.2.3 忽視揭膜操作程序 適時揭膜是廣大早春玉米種植農民根本沒有注意的,往往一蓋到底。如果不適時揭膜在后期常會起相反的作用,后期由于氣溫較高,雨水較多,不適時揭膜覆膜玉米比未覆膜玉米更易感病。
2 早春玉米生產中地膜覆蓋技術改進措施
為了保證地膜覆蓋在劍閣縣早春玉米生產上真正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多年生產實踐,作者初步探索出了一條解決上述問題的幾項技術措施。
2.1 苗床地的選擇
必須選擇背風向陽和地勢平坦的地塊作床地,這樣既利于光照同所覆蓋的薄膜不易被吹風揭走。
2.2 苗床蓋膜
過去一般是起拱15~20厘米高,這種方式既不利于提高苗床地溫,反而容易造成出苗后高溫天氣燒苗,現在根據多年的實踐,一律要求覆蓋平膜,這樣既有利于地溫的提高,同時不易燒苗,要求在出苗后大太陽天在膜上蓋一些作物秸稈到一葉一心;過了一葉一心要午揭晚蓋,在二葉一心時即可移栽,在未栽前,如遇寒潮、降雨要及時蓋膜,保證苗子不受損失。
2.3 本田蓋膜
根據劍閣縣十年九旱、早春氣溫回升緩慢的特點,蓋膜在前期主要作用是保濕增溫,而保墑作用更為重要,所以必須采取提前做廂,等雨蓋膜,打孔移栽這一技術。提前做廂,就是在播期未下雨之前把有預留行和冬閑地按窄行0.5米,寬行1米做好廂;等雨蓋膜,劍閣是春旱之年,早春、雨水少,所以下了雨立即將地膜覆蓋上,將水份保存下來。使土壤保持良好的墑情。這樣可以減少后期移栽時用水,同時在缺水的地方,能保證及時移栽覆膜,膜邊用細土埋嚴壓實,膜與地面要緊密接觸,盡量減少空隙,而且要保持膜面干凈。打孔移栽,苗子二葉一心至三葉一心期間選壯苗移栽,要求要雙行錯窩放苗,選苗要分級定向,土壤干燥時應澆定根水,移栽后膜孔用細土封嚴。
2.4 適時揭膜
地膜覆蓋在玉米生長后期,往往由于降雨量大,氣溫高,給玉米生長造成一個高溫高濕的田間小氣候,有利于玉米各種病害的發生,特別是玉米紋枯病,根、莖腐病的發生,造成玉米減產。為此,適時揭膜就成為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術。劍閣縣地膜覆蓋玉米,根據多年實踐,在降雨氣候都比較正常年份應在玉米12~13葉時揭膜,因為此時氣溫正常,水份充足,覆膜的作用幾乎不存在,而玉米此時以能抵抗較重的干旱。但特殊年份可根據各地具體情況提前至9~10葉或推遲至抽雄前后揭膜。
2.5 地膜玉米施肥
玉米是一種需肥量較大的作物,每個生長時期玉米需要養分比例不同。玉米從出苗到拔節,吸收氮2.5%、有效磷1.12%、有效鉀3%;從拔節到開花,吸收氮素51.15%、有效磷63.81%、有效鉀97%;從開花到成熟,吸收氮46.35%、有效磷35.07%、有效鉀0%。玉米營養臨界期:玉米磷素營養臨界期在三葉期,一般是種子營養轉向土壤營養時期,玉米氮素臨界期則比磷稍后,通常在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的時期。臨界期對養分需求并不大,但養分要全面,比例要適宜。這個時期營養元素過多過少或者不平衡,對玉米生長發育都將產生明顯不良影響,而且以后無論怎樣補充缺乏的營養元素都無濟于事。根據地膜玉米的技術要求,總的施肥原則是測土配方、平衡施肥、重底早追。其具體施肥方法是:
2.5.1 基肥 2000~3000公斤有機肥、全部磷肥、1/3氮肥、全部的鉀肥做基肥或種肥,可結合犁離地起壟一次施入播種溝內,使肥料施到10~15厘米的耕層中。所有的化肥都可做基肥。
2.5.2 種肥 肥種是最經濟有效的施肥方法。種肥的施用方法多種,如:拌種、浸種、條施、穴施。拌種可選用腐殖酸、生物肥以及微肥,將肥料溶解,噴灑在玉米種子上,邊噴邊拌,使肥料溶液均勻地沾在種子表面,陰干后播種。浸種:將肥料溶解配成一定濃度,肥種子放入溶液中浸泡12小時,陰干后隨即播種。條施、穴施:化肥適宜條施、穴施,做種肥化肥用量2~5公斤。但肥料一定與種子隔開;深施肥更好,深度以10~15厘米為宜。尿素、碳酸氫銨、氯化銨、氯化鉀不宜做種肥。
2.5.3 追肥 剩下2/3氮肥做追肥。追肥分苗肥、稈肥、穗肥和粒肥四種追肥時期,并將以下兩個時期作為重點。稈肥:拔節后10天內追施,有促進莖生長和促進幼穗分化作用。將追肥中氮肥的1/3做拔節肥,結合中耕,肥與苗的距離5~7厘米。穗肥:剩下的氮肥玉米抽雄前10~15天大喇叭口期施入,能有促進穗大粒多,并對后期籽粒灌漿效果良好。
總之,地膜覆蓋在劍閣縣早春玉米生產上占有舉足輕重地位,只要把握好地膜覆蓋過程中各環節的技術要領,就一定能使早春玉米生產在各種氣候條件下都能取得較高產量。
作者簡介:趙大泉,中專學歷,劍閣縣武連鎮農業服務中心,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