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農業機械化事業蓬勃發展,有效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進程,但是在農業機械化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有一些問題也隨之顯現出來。農業機械的作業量在不斷增加,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產量確實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傳統的農業機械技術,使耕作的強度在不斷加強,大地已經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保護性耕作技術可以緩解土地壓力,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勢在必行。本文從保護性耕作的定義入手,主要總結了保護性耕作的重要作用,僅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保護性耕作;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
中圖分類號: S3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8-44-1
1 保護性耕作的定義
“用大量秸稈殘茬覆蓋地表,將耕作減少到只要能保證種子發芽即可,并主要用農藥來控制雜草和病蟲害的一種耕作技術”。以上是保護性耕作的定義。它不同于傳統的翻耕,其實從保護性耕作的定義不難看出,保護性耕作技術是農業技術與農機技術的完美結合,保護性耕作的基本要點之一,就是“以松代翻”,這一點就體現出在保護性耕作技術當中,農業機械在作業時要改變傳統的深翻作業,保護性耕作提倡“以松代翻”,保護性耕作技術有利于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利在當代,功在千秋。因此作為農機部門工作者,在進行農機技術推廣工作中要大力提倡保護性耕作,積極宣傳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意義。
2 保護性耕作的重要作用
吉林省是我國的農業生產大省,又是我國的玉米黃金帶,近幾年根據政府大力提倡保護性耕作,全省召開了關于保護性耕作現場交流會,以推進保護性耕作項目的順利實施。長春市政府在2014年實施保護性耕作會議中,提出了面積100萬畝的實施目標,榆樹市在會議中將保護性耕作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重要核心內容之一,同時市政府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省全程農機化工程建設機具補貼的基礎上,對于購置免耕播種機還給予每臺2000~10000元的補助,可見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性。發展保護性耕作的具體作用總結如下:發展保護性耕作可以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業節本增效,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性耕作為秸稈利用找到了出路,是防治秸稈焚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大舉措;發展保護性耕作,有利于轉變農民的耕作觀念,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重要表現。
2.1 發展保護性耕作可以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業節本增效,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保護性耕作不能離開農業機械而存在,所以說新時期農機技術推廣工作中包含著保護性耕作技術,保護性耕作采用的是機械化免耕、少耕和復式作業,工作程序非常的簡單,省時省力,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長期實施還可有效減少農田用水量,增加產量。
保護性耕作講究的是秸稈還田,秸稈還田后可以增加土地的有機質,提高了土壤的肥力,避免土壤板結,改善土壤結構,還可以起到蓄水保墑的作用,促進了耕地的可持續利用。
2.2 保護性耕作為秸稈利用找到了出路,是防治秸稈焚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大舉措
在發展保護性耕作之前,農村大地的秸稈一部分留下來做柴火,一部分就在地里直接焚燒,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到空氣當中,影響了空氣質量。但是保護性耕作將大量的秸稈還田,不但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還為土壤提供了肥料,改善了土壤結構。
2.3 發展保護性耕作,有利于轉變農民的耕作觀念,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重要表現
保護性耕作就是要改變以往的耕作方式,減輕土地的負擔,讓我國農業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發展保護性耕作,有利于轉變農民的傳統耕作觀念,也是他們思維方式的轉變,我國已經進入現代農業時代,講究的是科學種田,科學管理和經營,所謂科學性就是如何更加合理地種植田地,同時又可以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現在農業的發展方向正在逐漸的向可持續農業方向靠攏,這是我國農業的必然發展趨勢,而保護性耕作,可以有效緩解土地壓力,并且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效結合,保護性耕作不但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改善了生態環境,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
3 結語
在農業機械化迅猛發展的今天,人們已經認識到了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性,如何將保護性耕作技術傳播出去,如何帶領人們走上保護性耕作的道路是關鍵所在。農機技術推廣部門和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樹立起責任意識,把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作為自己的光榮使命。
參考文獻
[1] 范丙全,劉巧玲.保護性耕作與秸稈還田對土壤微生物及其溶磷特性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5,(03).
[2] 張兆飛,黃國勤,黃小洋,劉隆旺,吳金發,章秀福,高旺盛.江西省保護性耕作的現狀與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5,(05).
[3] 張海林,高旺盛,陳阜,朱文珊.保護性耕作研究現狀、發展趨勢及對策[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5,(01).
作者簡介:鄒志輝,中專學歷,德惠市布海鎮農業機械管理服務站,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機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