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因為綠色中國行活動的緣故,我們一行人從北京的霧霾中逃離,來到了西南邊陲普洱。一下飛機,大家都被明媚的陽光和頭頂湛藍湛藍的天空、大片大片雪白的云朵所感染。從霧霾到藍天白云,巨大的差異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深深地呼吸了幾下這里透明的空氣。普洱的空氣如同黃金一樣令我們興奮。人還沒有走出機場,已經開始尋找延遲返程的借口。
幾天的時間,我了解到普洱是北回歸線上保存較為完整、規模巨大的一片綠洲。這里的人民每天都生活在明媚陽光、清新空氣、綠水青山、藍天白云之中。凡是到過普洱的人都會感同身受:生態是普洱最大的優勢,綠色是普洱最大的特色。
普洱市氣候溫暖濕潤、光照充足、空氣清新,生物多樣性豐富,自然生態系統完整。境內16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12.8萬公頃,保存著全國近1/3的物種,其中國家級保護珍稀植物 58種,被譽為“云南動植物王國”的“王宮”??諝赓|量狀況優良率保持在100%,中心城區空氣中負氧離子最高濃度達每立方厘米12500多個,高出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清新空氣”標準12倍以上,被譽為“天然氧吧”。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8.7%,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全年100%達標,中心城市綠化率53%,被譽為“天然生態公園”,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
在普洱居住的幾天,在盡情享受藍天白云和潔凈空氣的同時,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生態環境優良之地大都在偏遠的欠發達地區?用怎樣的方法才能讓這些僅存的藍天不在經濟發展中變黑?改革開放之初,我們也曾設想躲過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國家發展之路,但通過30多年的經濟迅猛發展來看,我們的環境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在我們的視野中,霧霾天氣越來越多,生物物種正在急速消亡,森林樹木越來越少,江河水質越來越差,土壤重金屬污染不斷增加……這一切讓我們不得不反思自身的發展方式,并進行自我救贖。
人類始終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地球永遠是生命共同的家園,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五位一體”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提出了美麗中國的新概念,就是順應歷史潮流,將生態環境視為一種生產力的新思維。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環境承載力時刻放在重要位置,我們僅存的那些藍天才不會變黑。
但欠發達地區也有發展的權利,這些地區的百姓同樣渴望致富。這就更需要地方政府牢固樹立“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決不能以犧牲人的健康和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在普洱,我們欣喜地看到當地政府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立市、綠色發展”之路,實施了非常嚴格的生態保護政策,使這一片藍天能夠繼續藍下去,讓當地百姓享受這免費的綠色盛宴。
但愿那些還幸運的擁有“普洱藍”的地區的政府官員能夠真正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不以子孫后代的福祉去博取GDP的增長和官位的升遷,讓這藍天和鄉愁一起成為游子夢中的影像以及回歸后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