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梁成勇,李海英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水務局,河北 圍場 068450)
圍場縣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試點工程實踐經驗和效益分析
張建國,梁成勇,李海英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水務局,河北 圍場 068450)
水土流失;坡耕地治理;效益分析;圍場縣
自2013年被國家列為“2013—2016年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試點縣”以來,圍場縣經過兩年多的治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介紹了圍場縣在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試點工程建設中總結出的主要經驗,包括搞好方案編制、做好開工準備、解答群眾疑問、組織科學施工、及時檢查驗收等。還對工程建設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進行了分析。
自2013年被國家列為“2013—2016年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試點縣”以來,圍場縣在兩年多的治理實踐中,在上級主管部門的幫助和指導下,采取借鑒先進地區工作經驗、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研討論證、加強與基層干部群眾溝通交流等方式,邊實踐、邊探索、邊總結,各項工程進展順利、成效明顯。
圍場位于河北省最北部,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屬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是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還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布局中被列入“水源涵養功能區”范圍。全縣土地總面積9 219.72 km2,轄37個鄉鎮312個行政村53.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8.2萬人),人口密度為58人/km2。2014年財政收入6.65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7 661和5 742元,屬國家級貧困縣。全縣耕地總面積11.2萬hm2,其中坡耕地5.6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50.5%。坡耕地土壤類型主要有黑褐壤土、黃壤土、風沙土,適宜改造的坡耕地有近3.5萬hm2。全縣水土流失面積35.2萬hm2,坡耕地是重要的水土流失源。嚴重的水土流失,加之水利設施匱乏,農作物產量低且不穩,產出效益極低,嚴重制約著農民增收和縣域經濟發展,因此,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十分必要。
近年來,在上級主管部門的幫助和指導下,通過各參建單位和縣、鄉、村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圍場縣在2013、2014年度共完成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888.3 hm2,涉及3個鄉鎮的6個行政村。治理后,項目區內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改造后的農田產值達到2.1萬元/hm2,較改造之前提升了近3倍,農民人均純收入5 900元,較改造之前人均提高1 300元。項目的實施對于促進全縣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德政工程和惠民工程。
2.1 適宜的項目區選擇是搞好工程建設的基礎
在選擇項目區時,主要考慮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因素:一是自然條件是否滿足工程對土質、土層、坡度等要素的要求;二是社會環境是否有利于工程推進,是否有助于土地流轉和種植結構調整。
2.1.1 自然條件方面
(1)土層、土質。施工要求土質能夠滿足筑埂要求,土層厚度盡量在2 m以上。在大的片區,對于能夠保證表土和筑埂用土且土層厚度不小于70 cm的土層較薄地塊,采用深清表土或客土回填等措施;對于不能壓實筑埂的沙性土地塊,則采用石埂修筑方法,并適當平衡工程定額。
(2)坡度。地塊坡度應在5°~20°。實施過程中,應盡量保證橫向坡水平,對于橫向、縱向都有坡度(俗稱雞蛋梁)的地塊,因地制宜,調整壟向,橫縱向平衡土方。確有困難的,則采取分臺實施的措施,以保證治理效果。為確保地塊的整體性,便于群眾耕種和灌溉,對中間穿插小面積地塊的(3 hm2以內)可一并進行治理,確保施工后與四周協調銜接、標準統一。
(3)治理面積。雖然各建設地塊坡度不同,但要求集中連片治理面積達到66.7 hm2以上。這樣便于工程組織管理,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力物力投入,既保證了施工質量、機械調配,又能夠為施工單位節省建設資金。
2.1.2 社會環境方面
(1)基層組織穩固,群眾基礎良好。試點期間,選擇項目區的基本要求就是鄉村干部認識到位、責任心強、工作能力和協調能力強、在群眾中威信高。全程調動基層干部參與配合,使他們成為宣傳發動、組織協調、質量監督、調解糾紛的中堅力量,減少了工作阻力,確保了工程整體進度。
(2)群眾意愿強烈,參與積極性高。試點初定后,積極協調鄉村組織召開兩委會、村民代表會、村民大會等進行宣傳發動。積極組織村組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已治理區進行觀摩學習、效益比對,以“看得見、算得清”的方式幫助群眾解放思想、放下心理包袱。同時,深入走訪調研,隨時掌握群眾的心理動態,及時制訂有效的解決方案,全面落實承諾事宜,第一時間解除群眾顧慮,有效提高了群眾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3)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在選擇試點項目區時,應優先考慮安排當地群眾認識程度高、發展意愿強、日后愿意參與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片區。這樣的片區整治見效快、效果好,易于被群眾認可,便于工作開展。
(4)易于短期見到成效,示范帶動效果明顯。試點工程所選區域均為坡耕地集中區,特別是經濟基礎較好、位于公路沿線的地區,實施前后能產生鮮明對比的效果。這樣便于更多的群眾看到治理前后的差異,認識到項目的直觀效益。通過前兩年工程建設示范,很多地方干群觀念明顯轉變,有“爭搶”項目落地的勢頭,為下一步更大面積的治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2.2 實用的方案是搞好工程建設的根本
科學合理、深入細致、符合民意的方案,是工程建設的基石。在編制方案時,水務部門和項目單位深入工程地塊,聽取意見、建議,多方溝通、銜接、研討,共同完成方案編制工作,既保證了方案在技術上符合規范要求,又保證了方案中的措施有效落地。具體工作程序如下:
(1)進場設計。地點初選后,水務部門和方案編制單位深入工程現場,逐地塊進行測繪,做好記錄,安排措施,測算規格標準,拿出總體思路。
(2)征求民意。方案編制過程中,邀請當地群眾參與,針對總體思路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和建議。在全面了解群眾的種植習慣、機械耕作條件和灌溉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梯田建設規格尺寸,設計作業路走向和位置,完善相關配套措施,以最大程度地方便日后耕作和物資運輸。
(3)逐塊分析。方案編制過程中,要堅持做到“腿勤、眼勤、手勤、嘴勤”,逐地塊分析,根據不同地形和立地條件采取不同的斷面尺寸和工程類型,在措施布局方面尊重群眾意愿。
(4)長遠考慮。深入考慮日后田地分配、農產品裝運場地、觀摩展示平臺、田間路布設、輸水管路建設等要素,在征求群眾意愿后,再細化工程布局。
2.3 充分的開工前準備是搞好工程建設的保障
在方案獲批及招投標完成后,要抓緊辦理開工前的各項手續,細化各項前期準備工作,確保開工前全部到位。
(1)落實監督協調制度。聘請村組干部和群眾代表作為質量監督、協調員,負責項目監督和協調工作。對他們進行專業培訓,理清崗位職責,了解工程監管程序、質量標準和技術要求,使他們成為協調和質量監督的中堅力量。
(2)明確參建各方責任。細化包括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鄉村干部、質量監督協調員在內的現場參與人員的責任分工,分解責任,明確分工。其中:建設單位、鄉鎮干部負責巡回檢查;施工單位、村組人員負責現場指導;監理單位、質量監督協調員分片負責現場監管。
(3)強化建設過程安全管理。中標單位確定后,及時組織監理單位、施工單位、鄉村干部就開工事宜和安全管理進行布置。為確保工程安全、人員安全、資金安全,要求參建單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一是干好自己的事,安全作業,按程序施工;二是管好自己的人,少飲酒,不賭不盜,不擾亂村民生活;三是用好自己的錢,為保證工程施工順暢,建議中標單位除管理人員外,機械和人員盡量用當地的,當地人熟悉風土人情,容易與村民協調溝通,可以減少麻煩,并且當地人參與其中有助于提高群眾的治理熱情、加快工期、節省資金;四是保證資金使用安全,資金支出及時,不拖欠農民工工資。
2.4 細致的答疑解惑是搞好工程建設的前提
為保證工程高標準建成,讓群眾真心認可,必須有針對性地提早研究和解決群眾關心的一系列問題。
(1)關于可能出現的糧食減產、收益降低問題。修筑梯田后,一般前三年可能出現減產的情況。群眾提出的問題是客觀的,為保證不產生或少產生損失,縣水務局通過以下幾方面工作使群眾基本滿意:一是嚴格控制表土清理環節,耕種層盡量保持原土層。二是鼓勵土地流轉和引導種植業結構調整,提高產出效益。在2013年工程建設中,縣水務局和鄉鎮共同努力邊治理邊進行土地流轉,待主體工程完成時已流轉土地70%以上,土地租金由原來的每公頃4 500~6 000元上升到9 000~12 000元,使群眾在施工期就見到了效益,同時群眾在自己租出去的農田里打工,每天收入100~400元,收入有了保證。積極引導種植業結構調整,由原來的大田種植改變為薯、菜、雜糧、苗木花卉種植,產量和效益大幅提高。三是爭取建成的梯田都能配套水利工程,改善了種植條件,為發展經濟作物種植打下了基礎。四是在項目鄉鎮的積極爭取下,整合其他項目資金,為2014年實施項目區提供免費地膜,為發展高效農業創造了條件。
(2)關于梯田建成后重新分配土地位置變化的問題。梯田建后重新分配是一個難度較大的問題,極易產生糾紛,因此在開工前就要做好工作,將原土地丈量登記作為重新分配的依據,深入宣傳發動,耐心介紹坡耕地治理的意義和重要性,分析治理前后的效益對比。治理后按原來土地位序重分,各戶之間位置變化不大,既能減少災害又可提高效益,利大于弊,使群眾打消了顧慮。
(3)關于筑埂造成土地減少的問題。對于修筑田埂可能造成可耕種面積減少的問題,可采取多種措施,盡量減少損失:一是治理前后丈量土地,出現土地增減按比例和原順序重分;二是通過填充侵蝕溝,開發田間閑置荒地,增加耕地面積;三是協調土地流轉和大戶承包,按原農戶土地承包合同面積支付土地租金。這樣雖然有些地方耕地面積減少了,但按原面積收取租金,因此收入不減反增。
(4)關于施工工期短,當年不能完工,可能影響來年春播的問題。圍場縣秋后氣溫低、上凍早,從收秋到封凍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而且春季化凍后就到春播期,因此梯田修筑主施工期應在秋收后30天左右。為了保證在封凍前完成建設任務,一是發動群眾早收秋、快收秋、分地塊集中收秋;二是邊收秋邊施工,使施工隊不出現誤工現象;三是要求施工單位配齊設備、人員,科學調度,保證人、機、地的有機結合,按預期的工程進度完成建設任務。
2.5 科學的組織是搞好工程建設的基石
在施工過程中,各環節都十分關鍵,在表土清理、梯田修筑、機械筑埂、田埂整形、表土回填和田面平整、田面翻暄等環節,主要依靠質量監督協調人員和涉及農戶控制工程質量,以達到群眾滿意。在工程施工期間,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和項目區鄉鎮相關人員每日進行施工小結,通報施工情況和在施工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進度分析,對出現的問題拿出解決方案,保證問題及時消化。
(1)表土清理。在表土清理過程中,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為打消村民對修筑梯田后次年減產的顧慮,狠抓表土清理環節,要求表土清理厚度在50 cm以上,回鋪厚度不得小于30 cm;有的承包大戶不愿意保留表土,原因是在生土上種植土豆、栽植苗木沒有病害,為此要求采取深埋措施,并由監督協調員和涉及農戶雙重把關,確保質量。表土存放方式主要是上挖下存、下挖上存、集中存放3種方式,在征求群眾意愿后,基本采用集中存放的方式。
(2)梯田雛形。表土清理完成后,開始梯田成形施工,基本采用上挖下填的辦法。為滿足機械耕作和灌溉要求,田面寬度基本控制在8~20 m,要求達到田面基本平整、田面等寬,外坡在隨彎就勢的基礎上能取直的盡量取直。提前規劃,在梯田成形過程中為作業路、灌溉管路、蓄水池等預留空間。
(3)機械筑埂。在機械筑埂過程中,剛開始用的方法是在梯田成形后用挖掘機頭水平夯實,但是后來發現這樣修筑的梯埂不堅固。現在采用的是在田面整形的同時用挖掘機頭分層夯實、分層碾壓兩種施工方法,其中分層碾壓效果最好,但產生的機械費用較大。
(4)田埂整形。田埂整形包括兩個步驟:一是田埂外坡機械整形,田埂內坡人工整形。田埂外坡機械整形起初是用挖掘機頭切,后來是用焊接在挖掘機頭兩側的各有1 m多長的三角形割刀切,使切埂長度由原來的1 m多增加到3 m多,大大提高了機械使用效率,而且改善了田埂外觀效果。內坡和頂面基本采用人工整形。
(5)田面整平、表土回填。田埂施工完成后將田面細致整平,完成表土回填后再次整平。
(6)田面翻暄。表土整平回填后及時翻暄田面。由于在施工過程中經過機械反復碾壓,上層已經板結,因此要求在翻暄土層失水前完成翻暄任務(基本在7天以內)。
(7)配套工程。在建設主體工程的同時,及時配套工程路、截留溝、谷坊、水利設施等。工程路具有方便耕種、資源運輸等功能,在修筑梯田的同時將路基整理成形,待梯田完工后再鋪墊沙石碾壓成路面。
2.6 及時的檢查驗收是搞好工程建設的支撐
在質量監督協調員和涉及村民無異議的情況下,工程監理和施工單位及時檢查質量和核定工程量。基本程序是:
(1)每天對前一天所完成的梯田面積、田埂長度進行現場丈量,對投入的機械、人工進行統計,做到心中有數,待全部完工后申請自驗。
(2)建設、監理、施工單位和工程涉及鄉鎮村組負責人員組成聯合驗收組,對工程進行核驗,獲取質量及工程量的翔實數據。
(3)及時對內業資料進行完善,在原有前期資料的基礎上,補充監理資料、施工單位資料、質檢資料、影像資料等。
(4)完成竣工報告、財務決算報告、審計報告,縣級驗收完成后,報省水利廳進行省級驗收。
從近兩年的實施效果看,項目區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都非常顯著。
3.1 生態效益
綜合治理有效地減少了項目區坡面和溝道泥沙,減輕了土壤侵蝕,有效攔蓄地表徑流,增加土壤入滲,年增加保土量2.93萬t、蓄水量61.87萬t,使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質,提高了肥力,使治理前的“三跑田”變為“三保田”。
3.2 社會效益
工程的實施減輕了雨洪災害對當地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極大地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促進了種植業結構調整,推動了當地的土地流轉進程,在大幅增加土地租金的同時,還安排了當地大量剩余勞動力就業,為鞏固圍場縣生態環境建設、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加速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3.3 經濟效益
工程實施后,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改造后的農田經過種植業結構調整每公頃產值增加了2.1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5 900元,較改造之前增加了1 300元;縣、鄉、村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多渠道招商引資,推動了土地流轉。2013年工程區已有266.7 hm2土地流轉給了蒙牛集團下屬的禾盛苗木公司和以種薯、菜為主的種植大戶。項目區農民年地租收入共計300余萬元,在公司打工收入共計500余萬元。2014年工程區現有種植業結構調整面積213.3 hm2,由傳統的種植玉米調整為薯、菜及雜糧,同時有133.3 hm2土地已達成流轉意向,在工程完工后第一年,預計可使項目區農民增加收入350余萬元,工程建設效益得到充分體現,為全縣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 李楊楊)
S157
C
1000-0941(2015)11-0068-04
張建國(1968—),男(滿族),河北圍場縣人,工程師,從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
2015-09-05